西南首個“愛故鄉·生態音樂基地”落户武隆“天池苗寨”

西南首個“愛故鄉·生態音樂基地”落户武隆“天池苗寨”

18日,西南地區首個“愛故鄉·生態音樂基地”在武隆區後坪鄉文鳳村正式揭牌。 梁欽卿 攝

  中新網重慶6月19日電 (梁欽卿)6月18日,在重慶市武隆區後坪鄉文鳳村舉行的“唱支村歌給黨聽”鄉村音樂會上,西南地區首個“愛故鄉·生態音樂基地”正式揭牌,未來將開展生態音樂創作與鄉村文化建設,拓展“藝術產業鏈”。

  文鳳村又叫“天池苗寨”,是重慶市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少數民族傳統民居建築羣之一。在村裏,苗族建築、服飾、銀飾、語言、飲食保存較好,目前已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和“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愛故鄉·生態音樂基地”發起人孫恆説,當今社會,生態文明建設愈發重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觀念深入人心。老一輩人講“飯養身、歌養心”,音樂是一個很好的方式,能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鄉村生活之中。

西南首個“愛故鄉·生態音樂基地”落户武隆“天池苗寨”

重慶市武隆區後坪鄉文鳳村18日舉行“唱支村歌給黨聽”鄉村音樂會。 梁欽卿 攝

  生態音樂聚焦自然,風聲、蛙鳴、鳥叫等,都是大自然“奏響”的協奏曲。孫恆希望在音樂中融入這些自然元素,呼籲更多人關注生態環境。“我們在村裏舉辦‘青蛙音樂會’”,邀請村裏的婦女孩童,一起在稻田裏聽蛙鳴、把歌唱,在保護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生態資源。現在很多城裏人感覺生活壓力大,容易出現焦慮情緒,迴歸自然、迴歸鄉村後發現生活慢下來了,“生態音樂能夠療愈人心”。

  談及為何要在文鳳村建立生態音樂基地,孫恆説主要是這裏自然生態好,還有後坪山歌等豐富的民間音樂。他記得自己第一次到村裏時,天空濛蒙細雨,烏江碧綠如玉,車子行駛在江畔猶如穿行雲霧之中,村裏鳥鳴婉轉動聽,雲在山谷像在趕路,晚上還能聽取蛙聲一片,備受震撼。

  截至目前,“愛故鄉”團隊已在北京平谷、福建屏南、重慶武隆三地建立音樂基地,成為推動創新“村歌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西南大學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作為參與發起單位,該院副院長潘家恩説,生態音樂不僅豐富村民文化生活,而且是改進鄉村治理的創新之舉,它能吸引更多城裏人走進鄉村、感受自然,其背後所體現的是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

  西南大學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肖亞成認為,拉長曆史脈絡,會發現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音樂風格,從《詩經》到唐詩宋詞元曲,很多都是唱出來的。當前,中國鄉村建設進入新時代,鄉村音樂一定會出現新風格,以生態為主題的音樂是一種有益探索,這既是創新也是對傳統音樂的傳承,比如《賽馬》《百鳥朝鳳》等樂曲模仿馬鳴、鳥叫,都是音樂與自然的融合。

  後坪鄉黨委書記周華説,生態音樂基地建立以後,後續會陸續開展系列活動,包括培訓、創作以及文化藝術交流等,以此提振村民的精氣神。“比如我們可以組織村民創作歌曲,也可邀請全國的音樂人到基地來,把生態音樂的創作方法、理念傳遞給他們”,這些活動也能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以農文旅融合的形式展現新時代鄉村風貌。(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11 字。

轉載請註明: 西南首個“愛故鄉·生態音樂基地”落户武隆“天池苗寨”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