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覽“博博會”,探尋文博數字化的秘密

第九屆“中國博物館及相關產品與技術博覽會”(以下簡稱“博博會”)於9月1日至4日,在鄭州國際會展中心舉辦。在許多展位,觀眾都可以看到文博的數字化應用。都説“數字化讓文物‘活’起來”,數字化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除了讓文物“活”起來,數字化還能在文博領域起到哪些作用?

本次博博會,博物館與文博技術企業齊聚,為我們提供了一次現場揭秘的機會。

遊覽“博博會”,探尋文博數字化的秘密

數字化展示:

打破空間界限,刷新遊客體驗

文博的數字化應用中,最常見、也是觀眾最容易感受到的,就是數字化的文物展示、線上博物館和沉浸式的虛擬場景等。

在博博會,我們看到許多博物館展館都用屏幕來展示館藏資源,如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數字展廳”、故宮博物院的“數字多寶閣”“全景故宮”等,觀眾可通過簡單的操作拖拽場景、選中或釋放文物,近距離體驗各種奇珍異寶和博物館全景。

遊覽“博博會”,探尋文博數字化的秘密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展館的全息投影“5G大運河”,更是吸引了一大批觀眾。5屏環繞打破空間界限,讓觀眾穿越大運河沿線17座城市,沉浸式領略運河之美。

金東數創公司也向觀眾展示了cave光影魔方產品。通過LED屏幕形成全景包裹,8K高清影像再現開封“大梁門”古城牆所承載的厚重歷史。品牌經理逯先生向記者介紹,現存的“大梁門”遺址只有一道牆,但他們公司所展示的“大梁門”,是在城牆舊址上加入了數字化視效,具備IPAD中控、裸眼3D效果、360度全視角包圍、延伸視覺空間、實時交互等技術特色,用動畫復原了此地數千年前的歷史動態。據瞭解,該公司在開封實地投放的“微夢大梁門”項目,使遊玩這一遺址的遊客激增,成為開封市“文化+科技”融合示範項目。

遊覽“博博會”,探尋文博數字化的秘密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區,還能看到虛擬數字人“艾雯雯”的身影。“她”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的特殊員工,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熟知館藏文物的各種信息,可在線下線上為觀眾講解。據這款虛擬數字人的開發企業——凡拓數字的工作人員介紹,不僅有“艾雯雯”,他們還開發設計了虛擬數字員工“班昭”、虛擬博物官“班固”、文物守護數字人“凡菲菲”等多個虛擬數字人,不僅可作用於文化文博領域,還能應用到虛擬數字IP中,提供全方位的數字服務。

遊覽“博博會”,探尋文博數字化的秘密

除數字文物、數字展廳、全息投影、虛擬數字人之外,“增強現實”技術的應用也助力了觀眾的觀展體驗。如閃耀現實科技有限公司主打的“增強現實導覽”,可以通過AR眼鏡的環境感知能力將虛擬內容疊加在實體展品以及博物館實體空間中,讓觀眾用自然手勢與之交互,在博物館內實現虛實融合的沉浸式體驗。虛擬內容的變化亦可助力博物館文物數字內容的更新迭代,使遊客在不同時間的觀展中看到不一樣的內容,刷新遊客的觀展體驗。

數字化管理:

精準保護文物,提供智慧服務

多家企業的產品設計都包括文物的數字化保護與管理。博物館藉助配套系統,可以通過傳感器感知藏品庫的實時數據,並進行智能判斷和調控,精準保護文物。楓華實業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説,他們為博物館建立的文物保護環境遠程監測監控系統,可以監測、控制文物及儲存環境的温度、濕度、紫外線、二氧化碳含量等影響因素,實現博物館對文物所在環境監測及數據分析的數字化綜合管理。

還有的企業能夠建設陳列展覽運營管理雲平台,通過電子標籤對藏品進行快速盤點和定位,實現對展品信息、臨展信息、展覽信息等相關信息的數字化管理與應用。如北京融通研發的信息化囊匣,在對文物進行緩衝、抗震的保護之外,還能準確讀出文物的安置地點、出土信息、歷史故事、材質體積等。

遊覽“博博會”,探尋文博數字化的秘密

在對藏品進行保護和管理之外,博物館還能應用智慧導覽技術,為遊客提供導航、AI伴遊、展品講解等一站式服務。如冠標科技研發的遊客自助趣味導覽筆,具有統計分析功能,能夠收集觀眾的遊覽路線、參觀興趣點、參觀駐留時間等信息,為博物館未來的布展提供積極有效的數據。

在不可移動文物方面,也有類似的配套設施。陝西十月的“不可移動文物智慧管理服務系統”以文物保護前置、文物安全監測、文物日常巡查三個任務為核心,打破跨部門協同管理的壁壘。

遊覽“博博會”,探尋文博數字化的秘密

北京四信技術工作人員也介紹説,許多文物古建存在大量的火災隱患,他們公司利用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為文物古建築定製一體化智慧消防系統方案,全面監測古建築消防設施設備運行狀態,將火災扼殺在萌芽階段。

在考古現場,也能應用數字化技術,提取分析考古出土和文化遺存的信息,監測評估考古現場的環境,應急保護出土文物。

數字化傳承:

把最真實的歷史留給未來

對文物進行三維立體的信息採集和數字化處理,並不僅僅是為了展示或者復刻文物。博物館作為公益性文化機構,本就承擔着文化教育與傳承的責任。文博數字化,也是為了更好地進行文化繼承與發展。

遊覽“博博會”,探尋文博數字化的秘密

新華社中國圖片社展區的工作人員朱先生向記者介紹了“億級像素 文物數字化解決方案”。他表示,億級像素應用在文獻、檔案、文物的數字化以及户外文物的紅外拍攝中,能夠拍出超高精度的影像圖片。藉助這些圖片,人們可以看到肉眼無法捕捉的細節。但更重要的是,很多文物隨着時間的推移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損傷,將文物進行億級像素的數字化可以儘可能留存住文物的初始面貌,把最真實的歷史留給未來。

遊覽“博博會”,探尋文博數字化的秘密

武漢大勢智慧的張先生也稱,他們公司文博數字化應用的一個重點就是對文物進行數字化保護,以三維重建的技術讓文物形成數據資產得以留存。他們與雲岡研究院合作完成的雲岡石窟13窟的超大體量高浮雕高精度整窟重建,讓文物超越時間和空間的界限,實現了文化遺產的數字重生。

遊覽“博博會”,探尋文博數字化的秘密

此外,數字化還應用到了文博研學產業中。華象歷史文化傳播研究院開發了數字化研學平台“行走河南·讀懂中國”、鄭州大河村遺址公園地區仰韶文化數字展示服務平台,實現研學信息數字化,讓更多的青少年兒童瞭解中國歷史、堅定文化自信。

數字化之問:

博物館距離“元宇宙”還有多遠

數字化轉型為博物館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今年3月,來自全國50家博物館、高校的60位館長、學者聯名發佈《關於博物館積極參與建構元宇宙的倡議》,呼籲博物館順應時代發展,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參與建構元宇宙。本屆博博會,也有很多企業在自己的產品宣傳中加入了“元宇宙”的概念。

“元宇宙”的本質是虛擬與現實相融合的第三時空。但據記者觀察,一些企業所宣傳的“元宇宙”,只是線上全景觀賞博物館、藉助VR眼鏡和3D插件為觀眾提供沉浸式、交互式體驗等。雖然説,“數字化”是“元宇宙”的技術基礎,但此時我們所看到的“元宇宙”,可能更多的是一種技術與未來發展的合理想象。

在文博事業的實踐中,博物館和相關技術企業如何打破“雲上”“數字”“智慧”的邊界,邁入真正的“元宇宙”世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24 字。

轉載請註明: 遊覽“博博會”,探尋文博數字化的秘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