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史上最熱"夏天來襲,"看天"也能IPO

由 撒宏才 發佈於 休閒

作者丨周峯

編輯丨海腰

圖源丨圖蟲創意


今年夏天的關鍵字可能只有一個:熱。 

因為熱,重慶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房頂的瀝青融化,瓦片掉落;因為熱,杭州的梧桐樹在陽光下冒出白煙,消防隊員需要爬到樹頂灌水才能“滅火”;因為熱,國內多地熱射病頻發,甚至出現死亡病例,空調反而成了專家呼籲中老年採用的“養生神器”。

美國、法國、西班牙、英國等國家今年同樣熱浪滾滾。

而“好日子”還在後面:世界氣象組織警告,伴隨全球升温,大氣不穩定性增加,極端天氣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會出現得更頻繁、更強烈。

在“新常態”下,“看天吃飯”似乎能成為一門好生意?

2017年拿融資,

2019年開始盈利

氣象大數據公司坤輿天氣最近一次對外披露的A輪融資在2019年,金額數千萬元人民幣。完成融資的當年,這支僅有40人規模的團隊即開始盈利,如今已持續盈利三年。

“公司現在的年收入在千萬元級別。”公司聯合創始人邢洋向創業邦介紹,坤輿天氣的主要客户來自能源和農業,以及金融行業中的再保險公司,為企業提供高精度氣象預警、環境監測等服務。

和其他大數據企業相比,創辦於2012年的坤輿天氣算不上是一家“快公司”。邢洋介紹,很長一段時間內,團隊的實際工作是科研,研發衞星遙感技術和氣象算法。等到公司真正嘗試將技術商業化落地,已經是2017年底,獲得天使輪融資時了。

“契機是國家開放氣象數據。”邢洋回憶。

2015年9月,中國氣象局開始對社會開放基本氣象數據,並上線數據網站對外服務。在此之前,氣象信息服務一直由氣象部門獨家提供,即便是媒體,也需要在獲得官方許可後才能轉播、轉載官方發佈的氣象預報。

在這一制度下,氣象預報成為免費提供的公益服務。但作為直接影響經濟的客觀因素,氣象變化與各行各業密切關聯。從商業需求出發,無論數據精度,還是服務多樣性,公益性質的氣象服務都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開放數據,也就意味着向市場敞開了大門。坤輿天氣團隊鑽研氣象技術多年,看到了創業機會。

實際上,通過國家開放數據,市場化的氣象服務在歐美早已經形成了高度成熟的行業。

以美國為例,美國國家氣象局數據顯示,早在2017年,美國私營氣象預報行業產值就已經達到了70億美元,且每年以10%-15%的速度增長。

因為看好未來的市場空間,真成投資2018年參與了另一家氣象服務公司象輯科技的1.16億元B輪融資。

象輯科技在商業化試水方面,早於坤輿天氣三年。如今這家公司在國內商業氣象服務行業處於第一梯隊。根據創業邦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