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黃河水車

散文:黃河水車

黃河水車

祁河

來蘭州幾回,少不了要嚐嚐拉麪,買兩本《讀者》,橫跨黃河,走走中山橋,再瞧一瞧高高大大、不停轉動的水車。

前二者早已風靡全國,黃河從一座城市穿過極為少見,那座巍然屹立的百年鐵橋,體現了中國近代洋務運動時期建築的藝術風格,而最難忘的是那緩緩轉動高大的水車,這些都可歸結於蘭州的“幾個一絕”之中,既是金城的地標又是這座城市的記憶。

散文:黃河水車

5月29日走訪中天蘭州分公司與金華商會後,東道主在蘭州最著名的阿西婭餐廳招呼大家美美咥了頓手抓羊肉。回酒店途中,眾人一致要求從鐵橋處下車,既看看蘭州的夜景,還能消食。

夜幕下觀看蘭州鐵橋及夜景還是第一次,沒想到大橋廣場處已是人山人海,欄杆處亦擠滿了觀賞的人們。只見這座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5月9日開工,宣統元年(1909年)8月19日竣工通行,由美國橋樑公司設計、德國泰來洋行承建、中國工匠施工模式建造的四墩五孔鐵橋,與對面白塔山滿山燈火的映照和波光粼粼黃河的倒映中,顯得更加青春嫵媚。如痴如醉的遊客,爭相與這“天下第一橋”合影。更多的是當地時尚的男女青年,於沿黃河南岸搭起數公里的茶座納涼,悠閒地喝着啤酒、嗑着瓜子,面對母親河傾訴着愛意。

散文:黃河水車

我乘着酒興,隨着兩岸起伏的音樂,一邊西行一面唱起《黃河戀情》,不知不覺就走進了水車博覽園。這是蘭州市專門設計仿造古代黃河水車,打造的旅遊景點,剛好就在我們下榻的酒店對面,只隔了條馬路,被濃濃的柳蔭遮蓋掩映着。

由於天色已晚,這裏的遊人稀疏,與中山橋那廂的喧囂相比安靜了許多。在燈光的裝扮輝映下,那一輪輪巨大的水車仍吱吱呀呀的轉動,將清清的黃河水翻卷上來,再嘩嘩地送進水槽,淋淋灑灑與四濺出晶瑩剔透的水花。

散文:黃河水車

黃河水車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黃河上游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至今甘肅、寧夏還有地方應用。據史書記載:我國東漢和三國時期就發明了靠人或畜力轉動的龍骨水車,到唐時又發明了利用水流衝擊來汲水灌溉的筒車。黃河水車就是靠水流轉動的筒車,也叫“天車”、“翻車”、“灌車”。蘭州市搶注為“蘭州水車”,並使其製造工藝進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讓古老的水車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園內矗有座雕像,就是蘭州水車的發明人段續。其字紹先,號東川,蘭州段家灘人。明世宗嘉靖二年 (1523)中進士,歷任雲南道御史,湖廣參議後升密雲兵備副使等。他對湖廣地區的筒車產生濃厚興趣,派人繪成圖樣,晚年回故里後致力於水車的仿造,經過反覆試驗,終於在嘉靖三十五年(1556)獲得成功。最早架設在現廣武門外的黃河北岸,後又在今鎮原路北口架設了三輪水車,以灌溉附近六百畝菜畦果園。兩岸農民爭相仿製,至清末時已有水車157輪(1891年統計),解放前後上至青海貴德,下至寧夏中衞的黃河岸邊共有水車350多輪。1952年蘭州還有水車252輪,灌溉面積達10萬畝。當時蘭州的水車之多,是號稱“水車之城”的敍利亞哈馬市水車的8倍,是世界上真正的“水車之都”。

散文:黃河水車

園內大約陳列有30輪大大小小的各式水車。望着由一根一米粗細、長約三米的“水車頭子”(即主軸),上邊安有16對“大幅條”,之間又用48個“開檔桄、中桄、收頭桄”和128個“蹬弓子”、64個“穿撐”和32個“小輪子”連接,形成一個內圓圈;再在“穿撐”上裝96個“小輻條”,外端用柳木木板固定形成外輪;其上安裝64個“刮水板”及長方形的 “水斗子”,直徑3為16.5米可“倒挽河流”,將黃河水提升至20米左右,再傾入木槽源源不斷地去灌溉農田的大水車。讓你不能不讚嘆四、五年前老先人們的“慧心巧思”,以及段續這樣造福百姓的好官。據説現今建造這樣一個水車,需用50方木材,耗費三個多月時間。

有趣的是在一個榆木主軸上,刻有秦人陳忠實落款的題詞:“園陳文石千年秀,河卷水車萬古聲。”見字思人,不僅想起他《白鹿原》中白嘉軒用天字號兩畝水田,去換鹿家慢坡上那兩畝人字號旱地,差價用金錢補償,以爭得風水的橋段。可嘆斯人已去,而黃河靜靜地淌着,水車依然轉着。

散文:黃河水車

回到客房查資料,有人認為黃河水車並非從南方引進,也非始於明代。理由是五代時期(公元907至960年),大食作家伊本·墨哈墨爾的《遊記》中載:“中國王城”(指今甘肅山丹古城,也有人認為是指張掖古城)用水車灌溉農田的情況。並由此推斷,至遲在五代以前,蘭州就已經有了水車,所以蘭州人可以為其驕傲。

與南方的龍骨水車不同,黃河水車酷似巨大的車輪。其輪幅半徑大的將近16、7米甚至20米,小的也有5米。可提水達15-20米高處,大的可澆六七百畝農田,小的也能澆地二三百畝。

散文:黃河水車

“水車旋轉自輪迴,倒雪翻銀九曲隈。始信青蓮詩句巧,黃河之水天上來”。這是清道光年間詩人葉禮留下的大水車的絕妙寫照。另外宋張孝祥在《題能仁院壁詩》中大讚筒車雲:“轉此大法輪,救汝旱歲苦。”足見水車對農事幫助甚大。儘管隨着時代進步和現代水利設施的普及,古老的水車已被電力提灌設備代替,但作為黃河文化的一部分,其歷史價值與觀賞價值將永續存在。(2021.9.7手機寫於大興醫院,2127字)

郝小奇,筆名、 祁河 曾任市委副秘書長、西安日報社社長。高級編輯職稱,現任黃土畫派藝術報社執行總編。

散文:黃河水車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084 字。

轉載請註明: 散文:黃河水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