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端午|葦葉青青裹粽香

由 費玉榮 發佈於 休閒

文 | 江初昕

我的家鄉瀕臨鄱陽湖,境內湖泊星羅棋佈,河港縱橫,是著名的水鄉。湖邊的蘆葦春天返青,到了初夏,蘆葦杆上已經長滿了綠油油的蘆葦葉。蘆葦如同青澀的少女,亭亭玉立,而又羞澀滿面。湖風吹來,綠浪搖曳,翩翩起舞;湖水盪漾,隨波起伏,婀娜多姿。站在蘆葦蕩邊上,整片蘆葦蕩綠得那樣深沉,綠得那樣醉人,隨着起伏的蘆葦綠濤,你似乎要與那片翠綠的蘆葦融為一體。

初夏幾場梅子雨過後,湖裏的水也漲了不少,湖灘上大片蘆葦蕩被大水淹沒,有的水至半腰,起伏的湖水隨波盪漾;有的只露出一點青青的葦葉,翠綠的蘆葦葉緊貼在水面上。住在湖邊的人心裏最清楚,蘆葦是不怕大水的,只要大水退去,照樣繁茂如前。肆虐的洪水終於退去,蘆葦蕩便露了出來。被大水浸泡的蘆葦抖落滿身的枯枝敗葉,伸直腰桿,抖擻起精神。用不了多久,蘆葦就把碧綠的葉子迅速張開。放眼望去,翠綠欲滴的蘆葦葉在微風中“沙沙”作響,跌宕起伏,綠意盎然,生機勃發。

等蘆葦杆上長出了葉子,就可以掰葦葉。邀上幾個同伴,朝湖邊的蘆葦蕩裏走去。蘆葦杆一般有近兩米高,要想掰到新鮮的葦葉,就必須跳起來,將蘆葦杆抓住拉彎在自己的跟前。掰葦葉也是有技巧的,一手扶着蘆葦杆,一手抓住葦葉的根部,朝下用力一撴,隨着“啪”的一聲,青翠的葦葉應聲被掰下。倘若抓住葦葉的中間,用力不當,就會把整片葦葉撕破,這樣的葦葉是派不上用場的。一般一棵蘆葦杆也只能掰下三四片葉子,底下的太老,最頂上的又太小太嫩。

掰回蘆葦葉,母親不忘包粽子給我們吃。蘆葦葉拿到池塘裏用絲瓜絡清洗乾淨,晾乾水分後,就可以動手包粽子了。只見母親將蘆葦葉先捲成一個喇叭形,把浸泡好的糯米舀進去,靠在盆沿抖幾下,又用筷子往裏搗幾下,如此,包出來的粽子就緊實不鬆垮。填塞好糯米後,就把上面的蘆葦葉蓋住,順勢又是一卷,最後,用棕櫚葉在中間綁緊,一個粽子就包好了。母親的動作相當嫺熟利索,青翠的蘆葦葉在她的手裏來回翻騰幾下,一個粽子就大功告成。等粽子包好後,就放入大鍋中慢慢煮熟。隨着白騰騰的霧汽,空氣中瀰漫着濃郁的清香。粽子煮熟了,大家迫不及待地打開鍋蓋,撈出一個粽子。經過蒸煮,蘆葦葉由原來的青綠變成了暗黃色,糯米也吸收了蘆葦葉的香味,吃起來格外的香糯韌勁。那時雖然很少有肉餡,但母親也能做出幾種餡料的粽子,有紅豆綠豆、花生蜜棗之類,都是我們愛吃的。

如今我遠離了家鄉,但湖區那浩蕩的蘆葦蕩時刻印記於我的腦海深處。春發秋枯,生生不息,浩渺湖水,密不透風的蘆葦蕩,構建成一幅天然而靜謐的水鄉美景。蘆葦蕩中唧唧啾啾的水鳥聲,以及不時撲稜稜從蘆葦蕩中飛出的珍禽候鳥,又多了幾分動感和靈動。

初夏時節,前來湖灘掰蘆葦葉的人或三三兩兩,或成羣結隊,湖灘上頓時歡聲笑語。一把把清香翠綠的蘆葦葉,給大家帶去的是一份綠色舒暢的好心情。

壹點號山東創作中心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