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浦濱江南段,有一座奇怪的建築。外面看是一座種滿垂直綠化的階梯狀空中花園,內部有一條雙螺旋樓梯貫穿上下。穿行於其中,每走一步都有驚喜。沿着樓梯走到屋頂,一個環形遊廊懸在空中,黃浦江景盡收眼底,而腳下就是流淌的江水。
9月23日,“大國小鮮@基層之治”網絡主題宣傳活動走進楊浦濱江,記者跟隨綠之丘的設計者一起探訪了這座建築,原來它的前身竟是從一座四四方方的倉庫裏“削”出來的。
被削切出來的建築
位於安浦路寧國路碼頭附近,有一座煙草倉庫的機修車間。倉庫高30米,寬40米,長100米,南北向地橫亙在城市與江岸之間,嚴重阻擋了濱江景觀視線。怎麼辦?削掉!建築師們用筆在四方的倉庫上大筆一揮,一座面向濱江的階梯狀觀景平台,從設計圖變成了現實。
時間回到2016年3月,當時楊浦濱江公共空間貫通工程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倉庫的歷史不長,既缺乏工藝價值,也不具備明顯特點,因為阻擋了濱江景觀視線,按照規劃,這座倉庫被列在了拆除名單裏。”負責設計的同濟原作設計工作室設計師章明告訴記者。
改造前的煙草倉庫。
然而機會也藴含在障礙之中。“乍看之下造成阻擋的建築,如果通過切割,正好可以轉化為連接城市和江岸的橋樑。”
在修正的過程中,團隊首先拆除原有倉庫的第6層,降低建築高度,並控制在24 米以內;再對巨大方正體量面向水岸和城市的正反兩面各自做了削切,減少了50%的建築體量,形成層層跌落的景觀平台,在消解建築形體對濱水空間壓迫感的同時,也形成了由城市向濱水空間漫步的暗示。
對建築進行削切。
如今走在建築外部,仍能看到切割工程保留的施工痕跡,外立面過去原有柱樑被削切後留下的梁頭依然清晰可見。
倉庫底層變成直通濱江的人車通道。
從倉庫變成一座橋
綠之“丘”並不單純是形態意義上的“丘”。“原有的煙草倉庫建築是一個方正墩實的傳統建築,我們並不是依靠模擬山川丘陵的形態來切割,而是通過拆除原有維護牆體、重新調整建築體量、回縮技術體邊界等技術來修正。
面向江面的梯狀山丘形態,就像一個大型看台,人在看台上看江,打破了建築孤立的狀態,讓綠之丘與環境產生更多交流。梯級狀的綠化平台就像一個個綠色托盤,托起一顆顆珍珠。景觀主體以狼尾草為基礎野趣格調,從設計之初就避開走精緻審美的路線。為了結構對稱,建築背面也做成了階梯,種植垂直綠化,如同一座古巴比倫空中花園。
從一座遮擋物變成一座橋,城市道路從底下穿越,屋頂上又架一座橋,斜坡狀的建築無障礙地通向岸線,把城市和濱水空間連接在一起,這樣的構築物在濱江岸線上絕無僅有。人們由北坡屋面茂密的狼尾草中穿越,進入二層挑空的灰空間,再跨越市政道路,就能直達江岸,眺望和感受母親河的朝夕。
一條旋梯貫穿上下
走進綠之丘內部,彷彿置身於另一個世界——外部的“方”線條變成了內部的“圓”。建築中心樓板被上下打通,將天光引入內部,雙螺旋樓梯圍繞着中庭的一棵樹盤曲向上。“樓板內部過去十分幽暗,在建築的中心、下穿城市道路的上方置入中庭,光線能穿透整個建築,同時雙螺旋樓梯起到了溝通各層的作用。”
從城市道路進入綠之丘,經過坡道、樓梯、雙螺旋中庭等多種空間,人可以在不同高度、不同方向上穿行於建築物內部。記者選擇了螺旋梯的路線拾級而上,越往上走,照在身上的陽光就愈發強烈,最終這條“天梯”直通屋頂,眼前頓時豁然開朗,黃浦江的全景盡收眼底。
樓頂有一條小徑通向一個U型的觀景遊廊。U型遊廊延伸到建築物外部8米,懸空在江水之上,環形遊廊將城市、江岸、遊人、航船、水浪、風雨、晨昏都融入到一個景觀體系之中。這個環形遊廊和綠之丘跨越城市水岸的“橋”的意象相融合,在橫縱兩個維度上滿足了人們親近水岸的願望。
除了地被觀賞草和灌木種植,綠之丘種植了大量喬木,這是為了讓不同季節到訪的人創造不一樣的新鮮體驗。每層退台用雞爪槭,樹型相對舒展,增加立面種植層次。中庭選取了叢生朴樹,都屬於落葉喬木,秋天會有迷人的相色變化。東西立面外層表皮採用了索網體系,設置爬藤索、種植箱體配合攀爬植物形成朦朧的界面,種上生命力較強的風車茉莉,到了7月花期,星布盛開的白色小花令人耳目一新。而到了晚上,垂直索頂佈置的泛光照明使得光與植物形成呼應,更賦予了整座建築隨季節變化的不確定性。
欄目主編:周楠 文字編輯:黃尖尖
圖片攝影:黃尖尖(規劃圖為原作設計工作室提供)視頻採製:黃尖尖
來源:作者:黃尖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