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真武閣四根立柱懸空,卻能屹立447年不倒,梁思成:這是個奇蹟

由 高會雲 發佈於 休閒

在中國建築史中,無數古代工匠,在那個科技並不發達的時代,用他們的智慧,建造了許多令人歎為觀止的建築,而各式的閣樓又是這其中的集大成者。

又因為一些文人墨客的作品,讓原本並不出名的閣樓,流傳千古。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王勃的《滕王閣序》、和各種關於黃鶴樓的詩歌,讓岳陽樓、滕王閣、黃鶴樓穩坐“江南四大名樓”的寶座。

經歷了千年的風霜,滕王閣、黃鶴樓都已經不復當年的模樣。我們看到的,都是新中國成立之後重新修建的“仿古建築”。

然而,“江南四大名樓”之中,卻還有一個全木質的閣樓,在經歷了400多年的風雨之後,依然屹立不倒,它就是真武閣。


歷經風雨不倒、立柱懸空

真武閣位於廣西容縣,始建於明朝萬曆元年(1573年),距今已經有447年。在這400多年的時間裏,全木質結構的真武閣,從未有過大修。

根據《容縣誌》記載,容縣在400多年的歷史中,經歷了5次大地震和3次10級以上台風的襲擊,全城的房屋倒塌過半,丈七厚的城牆開裂,大樹和旗杆連根拔起。但是,真武閣卻多次災難之中毫髮無傷,嵬然不動。我們如今看到的真武閣,與400多年前的並無二樣。


雖然經歷百年風霜未倒,但是這其實並不是什麼很稀奇的事情,在很多地方也保留着這樣的古建築。真武閣真正的奇特之處,在於它二樓的四根立柱。

通常來説,建築的立柱是用來承載上層的重量的。上層重量傳到立柱之後,再由立柱往下傳遞。所以一般的立柱都必須固定在地面上的。

然而,真武閣二層的四根立柱,承載上層樓板、梁、柱和屋瓦的千斤重量,卻能做到柱腳懸空不落地,可謂是“頭頂千斤、腳不落地”。


建築大師梁思成解開真武閣結構之迷

如此獨特的結構,令人無法相信這是人力所能建起來的。所以當地人流傳着一個傳説:真武閣是魯班仙師借工匠之力,一夜建造起來的。

真武閣的秘密,直到 1961年才被解開。1961年1月,梁思成和他的團隊來到廣西容縣考察,從當地人的口中,聽説了真武閣的奇特。於是立馬到真武閣去。

梁思成先生上上下下、認真的查看了真武閣的每一個角落。他感慨的説到:“我從1931年從事中國古建築的調查研究以來,這樣的結構還是第一次見到。”


不久之後,梁思成在清華大學做了《廣西容縣真武閣的“槓桿結構”》的專題報告。報告一出,震驚中外建築界,真武閣的百年不倒、立柱懸空的秘密也得以解開。

報告中介紹,真武閣是建築史上的“槓桿結構”。

真武閣共有20根立柱,其中有8根直通頂樓,作為三層閣樓的主要支撐。而其他的立柱和結構,都是圍繞着這8根立柱,形成了一個整體。

位於二樓的四根懸空立柱,外圍分別與三塊挑梁連接,延伸出去形成嚴密的槓桿式斗拱。這個結構,使得整個閣樓像是一個“天平”,使得閣樓整體結構均勻對稱,受力平衡。這四根懸空立柱,就像是平衡天平的砝碼,而不是承重柱。

除此之外,真武閣還有一個神奇之處,那就是懸空柱的榫卯之間並不是嚴絲合縫,而是留有一定的縫隙,可以左右移動,達到一種“動態平衡“,起到”減震器“的作用。正是因為這樣,才使得真武閣在經歷了數百年的風雨,數次磨難,還能屹立不倒。


結尾

因為其鬼斧神工的構造,真武閣也被譽為“天南傑構”。

不過,由於真武閣位於偏遠的嶺南地區,鮮有文人墨客到此遊玩。能到嶺南來的,基本上也都是被髮配而來,更沒有心情吟詩作賦。所以,真武閣雖然位列“江南四大名樓”之一,但是名氣卻遠遠比不上其他三個。

不過,自從梁思成先生的文章發表之後,慕名前來真武閣的人越來越多,國家也重視了起來。1982年,真武閣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