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異鄉到另一個異鄉,賴以生存的,當然是食糧。
先説精神食糧吧。我剛去新加坡那會兒,當地有百分之七十五的人講華語,但中文書很少,且大多數集中在市中心的書城裏,因書與“輸”諧音,這棟俗稱“書城”的樓宇,還有個正式的名字叫“百盛樓”。初抵異鄉的日子,百盛樓成了我常去的地方,前路茫茫、心情不好的時候,去看看書就好了;小有收穫、心情好的時候,更應該獎勵自己去看看書。我在那裏不僅找到了很多中文書,也找到了通往故鄉的路,異鄉漂泊的淒涼感一下子沒了,有了“歲月靜好、塵世無憂”的恬靜安適。
後來有了電子書 ,無須去到“百盛樓”,也可以坐擁“書城”。近年更拜發達的網絡所賜,除了書,還有各種影視節目,只要有空,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任何時候都可以來一場華文或華語的盛宴,讓人沉醉其中。
“民以食為天”,生活,當然也少不了賴以果腹的食糧,或説食物。不管到了哪一個異鄉,都會有定居當地的華人朋友,熱心地給你指點去往華人超市(簡稱“華超”)的路,甚至很熱心地帶你去。的確,到了異鄉沒幾天,味蕾就會適時地提醒你,西人超市雖然大,貨品琳琅滿目,但總有你想找卻找不到的食物。
不管哪裏的“華超”都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在那裏,你既能發現自己原鄉的美食,還可以順便嘗一嘗祖國各地的美味,比如北京的烤鴨,雲南的火腿,西安的涼皮等,可謂應有盡有。在那裏,你不僅找到了故鄉,還找到了舌尖上的中國,異鄉生活開始有了温度和色彩。
前兩天,我剛剛去了本地一個大型的“華超”,正在貨架間逡巡,想着買點什麼的時候,來了一羣同胞,直奔螺螄粉,每個人都歡呼着拿了幾包或十幾包,去了收銀台。有個年紀比較大的西人女子好奇地看了他們一會兒,然後也拿了一包螺螄粉,問我這東西是什麼味道,為什麼那些人買了這麼多。我告訴她,有點辣、有點鹹、有點酸,還有點……臭,不過最後的味道是香。她睜大眼睛看着我,不明白一種食物,何以有那麼多的味道,尤其還有點“臭”?既然是“臭”的,那些人為什麼彷彿看到山珍海味般高興,買了那麼多走了?我告訴她,這是一種味道很特別的食物,第一次買的話,最好只買一包嘗試一下,真的覺得好吃,以後再來買。她拼命搖頭,丟下了那包螺螄粉。“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很多食物是這樣的。
於我而言,有個大大的驚喜,我在貨架上看到了上海萬年青餅乾,那是我童年的美好記憶。小時候只要爸爸出差去上海,一定會給我們帶很多回來,記得第一次吃萬年青餅乾的時候,心裏暗暗驚歎,世界上怎麼會有這麼好吃的餅乾呢?甜中帶鹹,又酥又脆!
我毫不猶豫地買了一袋,回到家一嘗,還是小時候那個味道,一點都沒變,甜中帶鹹,又酥又脆!多少年,多少年時光潛行,一片小小的餅乾,帶着童年的味道,穿越而來,讓冬日落雪的夜晚,不那麼寒冷,且有了幸福的味道。(王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