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團養老”是夢想還是趨勢
“抱團養老”是夢想還是趨勢
“等咱老了,在山清水秀的地方一起買或者租一套小別墅,‘抱團養老’吧!”這樣的夢想,相信你和你的小夥伴們一定盤算過,但這種想法是否會如想象般那麼美好?
15位老人在北京平谷租了兩棟別墅“抱團養老”;廣州“7個閨蜜湊400萬同居養老”;上海12位老友共同集資建老年公寓,打算60歲時“抱團養老”……近年來,一些新的養老方式不斷湧現,“抱團養老”就是其中之一,即相熟的老同學、老同事、老朋友生活在一起,互相陪伴共度晚年生活。
然而從目前來看,一些“抱團養老”的案例情況不太樂觀,有的不夠穩定,有的已經散夥。這其中存在哪些問題?這些問題是否有解?記者對此進行採訪。
“新家庭”不太穩定
2017年5月,杭州餘杭區一座200多平方米的三層農家小院裏,一些志同道合的老人組成了“新家庭”,他們簽署了《結伴養老協議書》,像家人一樣一起生活,互助互愛。然而,據媒體近日報道,小院的主人、已81歲的朱榮林表示:“疫情期間,我們暫停了‘抱團養老’,之後怎麼辦我不知道呢。”
其實,即使沒有疫情,三年間,這個“新家庭”也很不穩定。據朱榮林介紹,退出的老人情況不一:有一對因老婆得了重病,要回家看病;有一對中的一位,被原單位叫回去幫忙;有個老太太,因別人欠她錢,討債去了;有個老太太去泰國玩一趟,打算在那邊養老,她同屋一個人支撐房費覺得有點吃力,退出了;還有的因為家裏需要照顧孫輩……
“‘抱團養老’是個趨勢,前提是老人有固定經濟來源,有共同的價值認同。”“多少夫妻生活都磨合不好,還指望所謂的閨蜜一起生活?”網友對於“抱團養老”眾説紛紜。
前景和問題並存
據悉,“抱團養老”在西方很多國家比較流行,而之所以我國近年來不斷出現這樣的案例,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老齡經濟與產業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王莉莉分析,隨着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快和社會發展,人們養老意願更加多元,對於當下或未來的老年生活有更多選擇和想法。“可以看出,現在的老年人希望儘可能地保持自己的社會網絡和社會交往,按照主觀意願去安排自己的晚年生活。”
王莉莉認為,“抱團養老”反映的是社會發展中養老觀念的更新,對社會、政府、家庭、老年人自己都是有益的,“解決了一部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需要問題,應該給予鼓勵”。
為何難以為繼?王莉莉提到了兩個問題:醫療和規則。在朱榮林的案例中,因為要回家看病和因相處不愉快而離開的老人比例不在少數。
“‘抱團養老’對老人身體條件要求比較高,大家生活在一起的前提是自己能照顧自己。”王莉莉説。
對於影響“抱團”的相處規則問題,王莉莉表示,老人自發地一起生活是基於主觀意願形成的契約,在現實生活中,一旦發生磕磕絆絆或意外傷害等問題,就會影響老人之間的感情或感受,可能引發矛盾,美好的事情就變得不美好了。
需第三方支持
王莉莉認為,我國城鄉差異較大,地區文化和習慣也不同。她建議,政府和相關企業應該關注和追蹤“抱團養老”這一模式,根據所在地老年人的需求,或者根據目前老年人在“抱團養老”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有針對性地給予一些服務和支持,讓這種模式更完善、更持續。
“現在我們可見的情況是,老人有需求,但操作上出現了問題,如果沒有及時得到解決,會傷害這些願意嘗試的老年人的體驗感,對於模式的推廣也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王莉莉説。
王莉莉同時表示,養老模式不是單一存在的,是互相融合的,老年人自發“抱團養老”的同時,也需要社會和家庭等其他資源的支持,比如市場上比較成熟的上門服務、老年餐桌以及一些文化娛樂服務等,都可為“抱團養老”的老年人提供服務支持。另外,這些老人的子女也要給予父母充分的尊重和支持。
“‘抱團養老’為應對老齡化提供了思考的方向,政府、社會和企業有必要在服務和政策上為他們提供更多鼓勵和支持。”王莉莉強調説。
據《中國婦女報》
來源:浙江老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