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遠東第一公寓”有望國慶前完成修繕 魯迅在這會晤過法國共產黨員代表、作家瓦揚·古久裏

由 南宮丹紅 發佈於 休閒

《蝸居》、《何以笙簫默》、《我的前半生》、《上海女子圖鑑》、《三十而已》……“近看蘇州河、遠望東方明珠”的河濱大樓一次次出鏡,吸粉無數,成為蘇州河畔一大網紅打卡點。日前,被嚴嚴實實包裹着的河濱大樓修繕取得最新進展,預計於今年國慶前夕重回大眾視野。

為講好上海獨特的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資源,反映上海近年來優秀歷史建築保護工作和紅色建築資源挖掘的豐碩成果,上海市房管局等單位指導、上海市住宅修繕工程質量事務中心等單位聯合舉辦“尋找紅色足跡——2021年首屆上海優秀歷史建築攝影大賽”,吸引了部分攝影師走近河濱大樓。

影業公司的聚集地

河濱大樓位於北蘇州路400號(原北蘇州路340號),建築面積53934平方米,建於1935年,由公和洋行設計,建築風格為裝飾藝術派風格。

圖説:河濱大樓建成後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

曾經的河濱大樓是遠東第一公寓,是上海最早的“水景住宅”,連續“S”形平面絕無僅有,更有獨特的恆温泳池,不同國籍、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人們在這棟大樓裏南來北往,織就了一部流動的移民史。

抗戰前,河濱大樓就是美國好萊塢幾大電影公司在中國設立的辦事處,比如哥倫比亞、米高梅、雷電華、聯美和美國電影協會等,還有聯合國救濟總署也在這個大樓裏。“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後,大樓內的歐美僑民感到居住在蘇州河北已不安全並紛紛撤離。於是,河濱大樓漸漸空了,建造河濱大樓的沙遜同意拿出這幢大樓來接待陸續抵滬的猶太難民。

從1937年8月到1940年6月,有25000多名猶太難民先後從歐洲到達上海。他們在外灘海關碼頭下岸,再上卡車朝北駛去,離的最近的就是河濱大樓。由此,河濱大樓就成為猶太難民的第一接待所,有數百難民還在大樓內居住了數月半載。這段歷史見證了上海的城市胸懷。

1933年9月30日,“世界反對帝國主義戰爭委員會遠東會議”在上海秘密舉行,魯迅被選為名譽主席之一。他因故沒有參加大會,但在會前在河濱大樓會晤過法國代表著名共產黨員、作家瓦揚·古久裏。據1933年9月5日《魯迅日記》,魯迅是在這天晚上與古久裏見面的,並請他在《飢餓與麪包》德譯本一書上簽名留念。

解放上海的最後一塊陣地

河濱大樓又是上海市區解放的最後一塊陣地。

圖説:四川路橋拍攝河濱大樓(加建後)

1949年5月25日凌晨,解放上海的最後激戰在蘇州河兩岸開戰,解放軍由南向北攻打外白渡橋、四川路橋、河南路橋、西藏路橋等。國民黨第51軍憑藉百老匯大廈(現上海大廈),郵電總局大樓、河濱大樓、四行倉庫等高層建築居局臨下封鎖諸橋面,解放軍因不能使用火炮和爆破等,解放軍一次次衝鋒被阻斷,四川路橋被解放軍烈士的鮮血染紅了。高層建築中只有河濱大樓頂上是平台,國民黨51軍短程小鋼炮連駐藏在樓頂上,解放軍如從河南路橋進攻,在炮火下解放軍犧牲更大,橋樑也會炸斷。河濱大樓黨組織通過上海地下黨把這個情報,很快送入解放軍指揮部。河濱大樓頂上的國軍只聽到解放軍槍聲不見其影,始終沒有打出一炮。26日,在人民解放軍的強大軍事壓力和政治攻勢下,國民黨51軍劉昌義軍長率部起義,命令蘇州河北岸51軍將士停止抵抗。河濱大樓是上海市區解放的最後一塊陣地,51軍美式短程小鋼炮連被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系列。

解放後,這裏居住着很多社會名流、藝術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這裏的大樓居民就會遠望數燈:海關大鐘點燈了,國際飯店頂燈亮了……

1994年河濱大樓列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是承載了厚重歷史的一幢建築,中西文化交匯,見證了歷史滄桑和社會變遷。

大樓將重換新顏

河濱大樓的一樓大堂地坪依舊鋪着黃黑兩色的水磨石,上面還有兩個醒目的EB英文字母,代表河濱大樓的英文名 embankment building的縮寫;大門口還嵌有“EDS”字樣的石頭,是當年沙遜洋行的簡稱;大樓內,門把手、風鈎窗把都是銅製品,一些玻璃窗也是80年前的老古董;部分住户至今還在使用80年前落成時安裝的煤氣灶、抽水馬桶和鑄鐵浴缸。

圖説:陳翠媛在河濱大樓保姆間居住了60年 新民晚報記者 楊玉紅 攝

走進大樓3樓,吱呀作響的電梯、大片起翹的牆皮、斑駁的樓梯扶手、昏暗狹窄的走廊……家家户户鐵門緊閉。沿着樓道一路向東,在貨梯旁出現一個過道,裏面還有一排的居民房。“這裏兩排小房間設計出來是做保姆間的,每間房四五平方,一排房子是暗間,只有兩扇小氣窗,終年不見陽光。”在這裏居住了60年的陳翠媛介紹道,她家有兩間房間,一間4.5平方米的暗間是房間,對面一間有窗户的3平方米大小的房間是吃飯、活動的地方。這裏的居民都要共用衞生間、廚房間,早晚時段都要排隊。在公共衞浴區,記者看到,一片片牆壁發黑發黴。“大樓保護修繕將對我們共用部位進行改造裝修,真是為我們做了一件大好事。” 陳翠媛説道,她已經提前扔掉廚房間不用的廚具,等着裝修好添置新廚具。

圖説:專家研究外立面修繕方案 陳泰明 攝

“為改善居民生活居住條件,恢復建築歷史風貌,本次保護性修繕還將大樓保姆間公共區域進行修繕,重新梳理公共走道內管線,對設備及管線進行隱蔽更新。”上海建工四建集團副總工程師谷志旺介紹,本次修繕對河濱大樓的外立面、樓電梯間、公共走道、細部裝飾等重點保護部位及歷史原物進行保護修繕,對已經損壞的歷史原物,按原材料、原工藝、原樣式進行修繕和修復。這樣既祛除建築本身的各類安全隱患,又最大限度恢復其歷史風貌,力求再現大樓昔日風采。

圖説:修繕中的河濱大樓 陳泰明 攝

圖説:河濱大樓啓動保護修繕 王松柏 攝

如何做到修舊如故?老工匠們每修繕一處都會反覆考證。因大樓幾經修繕,外立面材料大面積為塗料,原始立面做法已被覆蓋,導致外立面風貌破壞嚴重。老工匠們在對南立面修繕的時候發現,輕輕颳去外層粉刷塗料,經過清洗,發現一層清晰的水刷石外牆。“目前,我們發現大樓外牆至少有三種做法,東南西三個立面根據現場查勘,基本能判斷為水刷石加泰山磚飾面;而北立面內院外牆飾面目前有大拉毛、小拉毛、水泥抹灰等各種做法,目前無法判斷其原始工藝,從現場查勘情況、專家建議和最終修繕效果綜合考慮,本次修繕統一做水泥抹灰工藝。”谷志旺介紹道,根據原始外牆做法,他們製作了多種小樣,以水刷石外牆為例,他們先研究石子粒徑、膠凝材料配比,再用黃色、白色、黑色等顏色石子按照不同配比,製作了十多種小樣,選擇較接近的三種小樣請專家現場論證。“未來,大樓的每一個立面都力爭原汁原味呈現86年前剛建成的樣子。”谷志旺補充道。

據悉,河濱大樓有望於今年國慶節前夕完成保護修繕。

新民晚報記者 楊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