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的兵馬俑聞名世界,千人千面的兵傭神態各異。其中,位於兵馬俑二號坑的跪射俑更是其中的精品。生活中處處都藏着為人處世的哲學,於是,有人就以兵馬俑中的跪射俑為例,剖析其為何千年來,居然可以絲毫未損?
一是、得感謝他的高度,只有1.2米,周遭的立姿兵馬俑平均身高1.8到1.97米,坑道損毀時帶來的擠壓破壞力,最先承受的就是那些高個子兵馬俑。
二是、得感謝他的跪姿,這種姿勢有三個支撐點:右膝、右足足尖和左足,使得他比那些站立姿勢的兵馬俑更能抵禦住外力的衝擊,不容易倒地就避免了很多傷害。
對世人來説,來人間走一遭,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為何年輕時的意氣風發,到後來只剩下了沉默和妥協呢?也許,看看這個跪射俑,沒準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有句話叫“樹大招風”,説得在理,人過於鋒芒畢露,勢必會遭到反對者的攻擊,難免會因此受傷,包括心理和身體。跪射俑雖然採用了跪姿,但他的攻擊力卻更強。因為,他的這種姿勢,保護了他不易被敵軍發現。這不是很好的詮釋了一個簡單的道理:既保護了自己,還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何樂而不為呢?所以,這尊跪射俑成了“鎮館之寶”。
這尊未經人工修復的兵馬俑,往往引得大量參觀者駐足。他雙目望着左前方,身體輕微左傾,雙手在身體右側擺出持弓弩狀。在當時,他的這種姿勢被稱為坐姿,身體的重心被三個支撐點分攤,讓其重心更穩,更能瞄準目標。
要知道,兵馬俑坑的建造都是土木結構,但秦始皇卻不知道他的陪葬品在2000多年後,由於各種原因,很多都不能恢復到原來的樣子了。目前,唯獨這尊俑,以他的跪姿在這麼長的歲月中完好地保護了自己。若有人認為他的這種姿勢是一種“低姿態”的話,那麼,就真是有點低估了。
其實,自古以來的很多書籍,都會説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也就是:做人要行得正,做事要顧全大局。但不要以為“顧全大局”就是一種妥協,而是一種更為理性的生存方式,不僅不會將已有的矛盾激化,還保住了自己的實力,在合適的情況下再一舉擊中。就如這跪射俑,他的姿勢可攻可守,還不易被發現,就是跪得姿勢稍久,身體會稍微有些不舒服,但是,從整體考慮,卻更具實效性。
這裏有一個小故事:
一個木匠師傅帶着幾個徒弟去齊國,見一座土地廟旁有一棵參天大樹。據説,它的樹蔭下可以同時容納上千頭牛。
當時,很多人都覺得這樹很神奇,只有這位木匠看了一眼後,面無表情地離開了。對此,徒弟們很是不解,自然就會問師傅。師傅的回答很乾脆,説:“這樹‘沒用',如果有用的話,早被人給鋸了,要不長這麼粗,怎麼會還在這裏呢?”
於是,這棵樹就不高興了,當晚託夢給這位木匠,好好地將其教育了一番,説:“這種‘沒用'正是‘有用',我若像那些有用的樹,如果樹等。一旦果實成熟後,大家就會用各種方法摘果子,胡亂拉扯翻折,這些都會傷害我,沒準我就會因此死亡。”
之後,這棵大樹很是自豪地説:“其實,這種‘沒用'和‘有用'要相對看,要將其放於不同的環境中去解讀,若和那些果樹一樣‘有用',豈不是下場和它們一樣?正是常人眼中的‘無用',我才能存活這麼久。”木匠醒來,若有所悟。
其實,當環境不利於生存之時,許多人想到了明哲保身,但卻要學會放低姿態。當然,這裏所謂的“低姿態”,就是我們要在社會交往中表現出的平和、謙遜、寬容等言行舉止。很多時候,這種低姿態對於保護自我必不可少。
所以,“沒用”和“有用”,通常都是外界給我們貼上的一個標籤,但真實的情況往往不是外界看到的那個樣子。
同時期的兩個著名人物孫臏和龐涓,孫臏的厲害之處龐涓最清楚。所以,當孫臏去投奔龐涓時,遭到了龐涓的陷害,只得裝成“廢人”,才保得自己一命。最後,孫臏逃到了齊國,報了大仇。而那時的孫臏就是龐涓眼中的“無用”之人,才會讓對方放下警惕之心。
其實,這樣的故事在歷史中一抓一大把。再説一個厲害的人物司馬懿,這位先生裝病很有一套,幾次都是靠這個伎倆麻痹了對方。在對方看來,一個行將朽木的人和廢物沒什麼區別。但正是這樣,司馬家族才最終取代了曹魏獨霸天下。
可見,一時的“示弱”,正是要隱藏自己的實力,降低對方對自己的關注度,等到機會一旦成熟之時,再展示出自己真正的實力。
有人可能會對此嗤之以鼻,都什麼年代了還玩這套。雖然,現今已經進入了21世紀,但這個世界的很多規則依舊如此,不會保存自己的勢力,怎麼能堅持到最後的勝利呢?看看中國近代的那段歷史,不正證明了這一點,厚積薄發永遠都是最有效的。
參考資料: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孫臏兵法·擒龐涓》、《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