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滬上新聞名記“谷葦”逝世 海派文化專訪享譽業界

由 宿秀榮 發佈於 休閒

中新網上海3月31日電 中國新聞社高級記者陸谷葦,因病醫治無效,不幸於3月30日上午6時在上海仁濟醫院東院逝世,享年89歲。

陸谷葦

陸谷葦,1932年1月2日出生,籍貫江蘇省泰興縣。1953年9月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新聞系。1953年9月至1974年8月在上海《解放日報》任記者;1974年至1978年先後在上海人民出版社文藝理論室、《上海文學》編輯部工作;1979年1月調入中新社。1992年12月退休。

陸谷葦長期從事新聞工作,文學功底深厚,大部分職業生涯沉浸在文化報道工作中,對滬上文化名人的專訪尤見功力。他從1954年就應約為中新社寫專稿,連續採寫了一批上海文壇藝苑知名人士的訪問記、特寫、通訊,諸如巴金、周信芳、豐子愷、白楊、趙丹等,被境外媒體廣泛轉載。

調入中新社後,陸谷葦更注重學習文藝理論、文藝政策與知識分子政策,向海外報道改革開放給文藝界帶來的春風。如對劉海粟的專訪《白頭強健又逢春》發出後,這位曾遭受不公待遇的藝術家收到很多海外親友的來信,殷殷存問。同時他善於總結經驗、廣交朋友、積累資料、飽覽羣書。

他認為,文藝新聞不等同於文藝創作,記者筆下的必須是事實,而要掌握文壇藝林的新聞,就必須做到“五勤”:勤跑、勤思、勤寫、勤看、勤學。他工作期間,電腦還不普及,於是只能動筆整理歸檔名人的文字資料、採訪筆記,為了做到準確,經常是採訪當天整理、追記到深夜。

他總結道,作為記者,採訪對象總歸是人。人是有感情的,記者想要了解對方的思想,要打開對方“心靈的窗扉”,首先要取得對方的信任,取得一個朋友的資格。有這樣一個故事:1986年秋,陸谷葦接到兄弟媒體記者的電話,想讓他提供巴金的近況,他表示不解,同行解釋,已經聯繫過巴金家,因老作家身體欠安,不能接待來訪記者,但家人表示“您可以去找中新社記者(陸谷葦),他了解巴老的情況也許比我們還多。”於是,對同行的要求,陸谷葦儘可能地予以協助,把自己瞭解的巴金創作與生活情況娓娓道來。

署名“谷葦”的文化名人系列專訪成為“中新風格”代表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業界肯定。1981年,陸谷葦寫的《袁美雲在上海文史館參觀展覽》被評選為“全國好新聞”;1984年陸谷葦獲“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稱號,1992年被評為高級記者。其著作有《文壇漫步》《藝林剪影》《記巴金》《名人採訪錄》《一個小老頭,名字叫巴金》等。《中國新聞社史稿》評價稱,“中新社記者多姿多彩的文化報道受到外報歡迎。陸谷葦獨家報道巴金,為港報稱道。”

遵照陸谷葦遺願,喪事從簡,不舉行追悼儀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