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風情|印象蓬萊之二——蓬萊看海
作者 崔洪國
“東方雲海空復空,羣仙出沒空明中。蕩搖浮世生萬象,豈有貝闕藏珠宮。” 對於這樣一個小城,不追慕潮流和時尚,每天面海朝陽,在雲捲雲舒,雲濤明滅中迎來送往着天南海北的客,也許是最本色,最讓人忘情不得的了。
——題記
二
我在蓬萊的那幾天,除了一天早上淡淡的陰天,其他的時間都是天高雲淡,海藍山青。陰天的那天早上,我從住的賓館出來,走了一會就聽到了海浪席捲而來,觸碰到礁石後退卻的聲音。那一段的海邊是綠化林帶,很多經年的黑松在林中零星分佈着,中間還有一些後來種植的刺槐和適應海邊生長的綠化樹木。那些黑松的造型各異,有的枝幹緊緊環抱着,有的靠近岸邊伸出的枝幹如一個人伸出的手向着大海的方向,有的舒展開來,像大鵬展翅,有的像一位晨練的老人正擺出馬步下蹲的姿勢。
我在石島賓館近海的山石上見到過類似的松樹,沒有蓬萊海邊的松樹多,也沒有這麼多讓人可以展開豐富聯想的造型。所以,我對蓬萊海邊那些松樹留下了很深印象,還在壹點號分享了影像故事《海邊的樹》,觸動了不少人的心絃。有一個讓我不解之處是在那些松樹中間已經開滿槐花的刺槐,讓不少摘槐花的人們攀折得傷痕累累。那些樹都躲到了那樣的地方,與海守望着,也沒有逃過人們饕餮般的貪婪和蹂躪,讓人感覺非常不舒服。那天早上海邊的風挺大,雲層很低,還有淡淡的水霧從海上飄過來,因為流雲和濕漉漉的霧氣阻隔,看不到遠處的長島,但我知道,長島其實就在不遠的海中。
隨後的每一天都是陽光燦爛。剛剛進入夏季,蓬萊正是四面八方的人們紛至沓來,人潮洶湧的旅遊旺季。在陽光的明媚和大海的蔚藍中,每個人臉上的微笑都是燦爛的,帶着光澤的。雖然到蓬萊的人很多,但蓬萊人的節奏一直保持着看似不變的常態,不像有的海邊的大城市,到了旅遊季,忽然就被那些洶湧而來的人流帶了節奏,如同變了一種生活方式一樣,需要有一段時間適應,適應好了,人們也就逐漸散去了。蓬萊不是這樣,不管人多人少,都沒有驚擾到當地人的那種寧靜和淡定。
在一個雲淡風輕,海風習習的傍晚,我和一位同事去了蓬萊的海邊。退潮了,海水一波湧過來,一波推過去,緩緩地沿着剛剛漫過的沙灘向大海遠處退去。風起的那會,潮水就隨了海風再捲過來,退回去,重複着剛才的動作,離着沙灘和海岸漸行漸遠。在海水漫過腳跟的地方,靜靜立着,你看到了遠處長島那些山的影子在海中清晰地倒影着,這會遠了,過一刻又像乘了船向着你駛過來。你想觸手可及了,那島又隨了海的微瀾和浪卷離你而去了。海風的輕柔和鹹澀觸碰着你,渾身上下充盈了海的氣息和味道。
那時的沙灘上到處都是人,有的在揀拾着海邊的貝殼,有一家老少三代人在海邊向着海的方向行走着,眺望着。幼小的孩子不時停下來,用小鏟子在鬆軟的沙灘上鏟一下,看能否尋找到海邊的寶藏。旁邊的大人趕緊調整好手機,把那瞬間的一刻記錄到一家人生活的圖集中,那其實就是生活最真實的留存和還原。
遠處海灣拐角有一處不高的山坡,傍晚的夕陽在山頂上緩緩行進着,靠近山腳處看到的是太陽落山,離山稍遠一點的沙灘上看到的是太陽落到了海中。太陽的臉還紅彤彤的,那些站在沙灘上的少男少女們就歡歌着,用大光圈記錄着夕陽沉入海中的那一刻。遠處是夕陽,年輕人的前面是海,一羣人站在沙灘上,我在更遠處的海岸上記錄着人們把手伸向大海和太陽的光影,那是一個很有色彩和層次感的片段,隨着海邊夕陽的落幕,那一刻在心底就成了記憶和永恆。美麗的蓬萊閣近在咫尺,但我感覺黃昏海邊的那一幕情景遠比登臨蓬萊閣聽八仙過海要生動豐富得多。所以,我還是把去蓬萊閣留給了想象和未來的時空。神秘一旦直面,也許就沒有那般魔力和魅力了。這也就是美學意義上美與距離的關係。
崔洪國,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
壹點號風過林梢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