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深海》,以下內容不能算影評,僅僅是主觀感受。
測評來源是我和我媽、兩位“中老年觀眾”。
一,孤獨之旅。
漫天風雨中赤腳獨行的小女孩,幽冷孤島寒街上落單的一回眸,
海底行程中金黃深紅靛藍等種種瑰麗色彩,在窗外綻放、飄揚;
儼然有“美麗世界的孤兒”既視感(雖然她並非法理意義上的孤兒)。
這邊廂越熱鬧越喧譁越瑰麗,那邊的紅與黑就越孤獨越無助。
《深海》的中前段和最後半小時的後段,對應着一真一假一虛一實兩種敍事。
類似《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使用的經典結構,老虎、斑馬和廚子等角色一一對應。
這是常見的“寓言故事”玩法,用比喻或借喻來完成對味呈現;如果説《少年派》最後的“謎底”,在於萬里漂流、孤舟瀚海的孤獨和求生“殺戮”的殘忍,那麼《深海》的打法,則可能更接近另一種孤獨痛苦的內心視角。
另一方面,也可以將《深海》理解為《千與千尋》式的“秘境”故事。
(一借神佛鬼怪之面,一借想象之名)
誤入廢墟深處,有忘記姓名的琥珀川賑早見、有無臉人的暴食和孤獨;而一回首一切似乎都不曾發生,靜悄悄彷彿沒醒也只是一場夢。
(沒有將《深海》質量對標上述影片的意思,僅僅是聊“兩個不同世界”這一普遍類型)
當然《深海》和上述內容又都很不同,最後的恍然真相落點在孤獨,孤獨中的幫扶與救贖。
暗夜深海風波濤濤、雷雨陣陣,小女孩漂流深海上,看似油膩貪財的老闆、伸給她一隻手。
希望所有的抑鬱憂愁都有出口,都有能擁抱能温暖的光。
《深海》最濃郁的共情基石,或許就在於孤獨痛苦的主觀感受。
參宿一直找媽媽、到深海大飯店又被以“晦氣”名義驅趕,又一度因為能看見海精靈而被利用(當然後續反轉那是另一回事)。
從優點角度來説,《深海》有巧妙的兩層故事之間的對位結構,有深海大飯店光孤陸離的場景,有反轉後對於情緒的濃郁渲染。
然而這一切也都對應着某種程度上的不足,上述內容的完成度、代入感,似乎都值得商榷。
隔壁追光的《楊戩》特效拉滿、場面驚豔、故事亂七八糟,《深海》也是故事上有短板,但《深海》的兩極化口碑和《楊戩》又很不同。
《楊戩》是水桶短板那一塊太短,《深海》的長板短板都比較相對、沒那麼板上釘釘,有些難以形容。
二,個人偏好、預期錯位。
《深海》的接收端效果,勢必很有個體化差異。
比如女主角叫參宿,每次聽見這個名字我都覺得怪異、彆扭(是“動如參與商”表示遠嗎?),但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就是喜歡,覺得帶感。
再比如南河超高分貝吊起來的嗓音,我一聽就覺得又吵又累,但也有人可能就喜歡這“油滑吵鬧背後反轉真心”。
我個人比較喜歡《深海》裏的海獺們,毛茸茸胖嘟嘟圓滾滾的,很萌很可愛;雖然可愛本身就已經很有戰鬥力,但止步於“可愛”(和一點温情),真正的有效衝擊力或許也有限。
若干年前看《姜子牙》之後,全片最驚豔我的是片尾的《深海》。
短短几幀畫面,色彩瑰麗若雲霞若流光,真照亮整個電影院既視感。
此後《深海》終於有動靜,似乎又由於某些非片方的原因未能登上國慶檔,如今在慘烈春節檔之前開啓點映、遭遇口碑兩極“有人爆哭有人無感”。
個人觀感,首先是視覺預期的少許錯位。
看《深海》之前,我(在防不勝防被劇透情況下)的預期是無論故事文本如何、畫面視效一定超級驚豔。
此前的預告片、海報,都很吸引眼球。
但進入正片之後我發現很多內容色彩更多更滿,有點過。
那些豔麗濃烈但又並不衝突、濃墨重彩而又恰到好處的瑰麗畫面,在正片中佔比似乎不夠多。
進入深海大飯店之後,一眾醜魚讓我接受困難。
(片方是不是也覺得魚醜?我找來找去也沒找到大丑魚們的正臉劇照)
如果説預告片中五光十色是個褒義詞,正片中過於“五光十色”或許觀感不同。
前者恰到好處、爭奇鬥豔,後者過猶不及、黏糊糊油膩膩攪合在一起。
若説是賽博朋克風也不準確,説是模擬舊街市舊飯檔的髒兮兮黑乎乎油膩膩質感、或許也不貼切,總之我此前完全沒想到《深海》讓我最不滿的點,居然會是“醜”(部分場景和角色)。
前半段的諸多內容,是南河想以參宿為引賺錢,服務巴結他的食客們。
光怪陸離的餐廳,五花八門奇奇怪怪的各路醜魚,以及時常出現的痰盂,對我個人來説視覺感受都不太友好。
若説奇,這一節深海大飯店、似乎未能真正撬動奇幻想象力,呈現出汪洋恣肆天馬行空的創意。
怪而不奇,亂而不新。
當然這也可以理解,電影那麼多角色有美有醜有可愛、不必都好看(更何況醜魚或許別人覺得特別好看);不同階段不同劇情需要不同場景、畫風質感不同也正常。
三,殘酷檔期的下游求生。
影片不乏優點,然而自身有侷限、外部又受限,諸多環節都影響發揮,出現在慘烈春節檔、也算是勇敢了吧?
春節檔各路影片,《流浪地球2》是這幾年最硬核最有工業水準的商業大片,《滿江紅》或許在下沉市場很能打,《無名》適合程耳導演那一掛有腔調的影迷。
《交換人生》是喜劇+親情(煽情?),最後上的乒乓是熱血體育路線,無論呈現效果如何,都風格路數明確、受眾羣體清晰。
《深海》我知道會有很多人喜歡,但我個人無法具體精準想象出哪個羣體喜歡,或者説符合哪幾種特性的人喜歡。
甚至很難找到一部能對標的影片(比如我會推薦喜歡《羅曼蒂克消亡史》的人去看《無名》,讓破球1的粉絲去看破球2也一定沒錯),但當初為《大聖歸來》搖旗吶喊的人、未必依舊願意為《深海》買單。
春節檔未必能贏家通吃,但不佔優勢的後進者一定要面對最殘酷的“剩餘備選項”。
衝着《深海》預告片的五色讓人目炫,肯定是想去看IMAX版本的,但是,一路看下來絕大多數影院的IMAX廳一定都是排給球的。
(沒有任何指責破球不正當競爭的意思),我如果是影院經理我也一定排給破球。
視效對《深海》的完整效果很關鍵,而《深海》出現在競爭殘酷的春節檔、正面硬剛大片,能分到最佳大銀幕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一二名領跑優勢明顯,最後誰是真正的冠軍尚有懸念、但勢必是這兩部中二選一,對於《深海》等排在後面的影片而言,排片佔比恐怕不容樂觀。
同時,這也就意味着他們分得的時段是不那麼黃金(早上、飯點、深夜檔),被安排的影廳可能也更小、效果更受限制(我們看的那場就是一個特別小的廳,最後一排離音響特別近,真震耳欲聾啊)。
這是很難打破的硬循環:票房表現不佳就難分到更多排片更好的影廳和時段,繼而導致影響觀影體驗、繼而被捲入下一次的負面循環中。
我個人並沒有被《深海》打動,我也不認為《深海》最初的第一選擇就是要硬剛春節檔,我也很清楚關於檔期我説的這些廢話絲毫無用,但我依舊希望《深海》等不同路數的電影都能盈利、都能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