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初夏,旅次閩中,在一個深山坳裏,看見一座被野草雜藤簇擁着的破舊木構民居。近前細看,發現二樓朝南的位置,醒目地伸出一個清麗典雅的美人靠。
美人靠是一種下有條凳、旁有靠欄的木製構件,其外形酷似鵝頸,又稱鵝頸椅,是能工巧匠們根據人腰伸屈的特點設計的。眼前的這個美人靠,框架不大,只能供兩、三人休憩或倚望;對比園林建築中安置於樓台亭閣的一長溜美人靠,它倒顯得簡約又突出。其實,在我國南方,特別是江南一帶的傳統民居,美人靠的設計並不稀缺,只是,不少人似乎知道它,卻未必能叫得出它原來的名字。
據傳説,美人靠最早名稱為“吳王靠”,乃春秋時吳王夫差專為他寵愛的西施所設。但這僅僅只是傳説,史料上並沒有關於此類構件起於何時的記載。不過,從傳世的有關文物來看,至少在元代,美人靠已相當流行,當時稱為“飛來椅”,是中國古老的傢俱式建築構件之一。到明代,界畫中更不難見到它的影子。如畫家仇英的名作《漢宮春曉圖》中就有兩處表現美人靠的畫面:一圖中,一名宮女將小孩置於美人靠的長凳上,扶着他的腰,而小孩伸手,另一宮女在欄下欲接;另一圖,一名宮女坐在美人靠上若有所思、心有所寄。到了清末民初,蘇州有個叫姚承祖的名師,寫了一本記述江南地區古建築營造的專著《營造法原》,其中説到:在古時,美人靠這一類構件只叫欄,或欄杆,“常裝於走廊兩柱之間,以代藩屏,或地坪窗、合窗之下,以代半牆。”這就是説,美人靠確是後來衍生出來的一種浪漫叫法而已。不過,中國古建築,那些亭台樓榭、宮閣殿壇,其中的構件也都有雅緻的稱呼,諸如門樓、重檐、斗拱、雕欄等,影影綽綽,簡潔空靈,凝聚着人們對完美世界的想象。説到這裏,我不由聯想到始建於明洪武年間的家鄉梅花古鎮,也有許多美人靠,或立於蜿蜒的青石巷,或倚靠於久無人居的殘損的庭院,以及曾經繁茂的伢店街市,其婉約,抑或隱匿歡樂或悽傷的影蹤,與“梅花自古出美女”的流傳相互映襯,令人遐思不盡。
當然,美人靠並非只是女人休憩的地方。事實上,世上的男女,似乎都偏愛這種以木質構成的欄杆,那一道道彎曲懸飛的線條,一靠周身舒坦,一倚風情頓生。可以想象,現在收藏館可見到的一些殘存至今的美人靠物件,每一寸木質都浸染着不為人知的閒散時光;或有誰解花語、誰解清愁的枉然凝眸,或有一段浪漫、私密的故事。其實在中國曆代的文學意象中,素愛憑欄遠眺的文人雅士,對這一類的欄杆可説是情有獨鍾:比如李清照“倚遍闌干,只是無情緒”;王安石“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杆”等等,真是不勝枚舉。
再看民間,因懷古傳承,過去富豪或百姓宅院中美人靠的設計與應用也不鮮見。富豪家的美人靠,其做工的精美自不用説;單説普通民宅、天井四周,設置的各種美人靠,雖然簡約,卻能起到分隔空間的作用,也是老幼均可親近的地方。閒時倚靠那裏,遠望小橋流水,近聞花樹芳香,自然與生活的氣息撲面而來,無疑會讓人心胸開闊,備感舒適。因而在不少鄉村,美人靠的沿用也十分廣泛。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如今,諸多園林裏,那長堤短堤或春柳歇腳亭,半跨湖面,四周排開的美人靠,三三兩兩坐着南來北往的觀光客,一邊小憩,一邊賞着湖光水色,煙波畫船。而江南水鄉,小橋流水人家,許多臨水的酒家茶肆都在溪河邊設置美人靠,好讓來往的客人歇腳,體驗凌波倒影之趣。不過,美人靠也並非中原建築所獨有,有記載表明,擇高山而居的少數民族,他們的各式木樓、竹樓,也大量借鑑和使用這種巧妙的建築構件。
時光過去,總有一些東西教人懷念,美人靠無疑就是其中的一個。理由很簡單:它曾是先人的一個智慧的創造,也是代代居家人引入光線、放開視線、安放心靈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