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人在園中走 如在畫中行——三遊頤和園

由 烏雅竹雨 發佈於 休閒

    人在園中走

    如在畫中行

  ——三遊頤和園

今天我第三次來到頤和園

第一次到頤和園遊覽大約是在四十多年前,那時我還是一名軍人,利用到北京出差的機會,完成任務後,抽空到頤和園參觀。記得是坐公交車到達頤和園站後,從東門入園,經過長廊,登頂萬壽山,一覽昆明湖,再沿長廊到石舫後原路返回東門,參觀時間也就是個把小時。現在回憶起第一次來頤和園,只記得一條長廊通東西,山上一座閣,山下一片水,其它都已模糊了。

第二次到頤和園是在二十幾年前,當時我在北京交通大學讀在職研究生,利用週末時間,和幾個同學從萬壽寺乘遊船到達南如意門入園。沿着昆明湖東堤到十七孔橋,在銅牛旁以萬壽山佛香閣為背景合影留念。然後過文昌閣,再沿着第一次到頤和園的路線走了一趟。

定居北京生活快十年了,早有再遊頤和園之意。昨天孫女因疫情度過了近八個月的漫長假期生活後開學了,接送孫女上學的重任由她奶奶承擔。昨晚一個人在家,心血來潮,決定再去頤和園遊覽。

今日早晨五點鐘起牀,五點半開車,定好導航,直奔頤和園。六點半到達頤和園北宮門停車場,趕在了六點半開門第一時間入園。這麼早進入頤和園的大部分是到園內晨練和拍照的人們,而遊客則要等到八點鐘單獨售票的小景區開放後入園。

我從北門刷“社會服務通老年卡”進入頤和園,經過長橋,並在橋上俯瞰橋下沿河兩岸的蘇州街街景,穿過書有“福慈”的牌坊,再沿萬壽山下的道路西行。首先來到著名的石舫前,這座位於萬壽山的西麓岸邊、停泊在昆明湖西北部紋絲未動過的石舫,在晨光的照耀下,倒影印在清澈的水面上。距石舫走不遠就來到長廊的西端,前兩次走長廊都是由東向西,今天則是由西向東迎着朝陽前行。走在這以其精美的建築、曲折多變和極豐富的彩畫而頗負盛名,且是古建築及園林中最長的廓,觀看長廊之上,雕樑畫棟,一幅幅斑瀾的彩畫,心情極好。我不時走出長廊外駐足,欣賞晨光照射下碧波盪漾的昆明湖水和在湖中游弋的遊船,仰望萬壽山中高高的佛香閣,遠晀玉泉山和聳立的玉峯塔,並拿起手機拍下瞬間美景。

走過長廊,來到頤和園的最東邊,這一帶原是清朝皇帝從事政治活動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包括朝見大臣的仁壽殿和南北朝房、寢宮、大戲台、庭院等。這些地方因疫情或者我到達時時間尚早,還沒有開放。我穿過文昌閣,沿着昆明湖的東堤向南走去。寬闊的東堤道上急行晨練的人比較多,我此次遊覽頤和園也有晨練的味道了,入園早,大步流星繞湖而走。來到銅牛和十七孔橋的位置,我也按照遊人打卡的習慣,在以銅牛角為前景,拍下了萬壽山全景。回看照片時,發現拍照時沒注意鏡頭中的中心線,照片畫面有點斜。

再往前走,到了頤和園最南面的繡漪橋。繡漪橋是連接東堤與西堤、長河與昆明湖的水陸交通要道,是頤和園的水上門户,素有昆明湖第一橋之稱,也是頤和園中最美最漂亮的橋。

昆明湖是仿杭州西湖蘇堤而建造的,自南向北建有柳橋、練橋、鏡橋、玉帶橋、豳風橋和界湖橋六座橋,其中以玉帶橋最為有名,形若玉帶,造型優美,玉泉山的泉水就是從此橋下流入昆明湖中。走在西堤上,穿過一座座精美的橋,如在畫中行;站在橋面上,頤和園美景盡收眼底。西堤的西面是成片成片的荷花塘,現在荷花已凋謝,但一株株蓮蓬挺然昂首,一簇簇荷葉如綠傘遮蓋水面。我在西堤上還看到了天空中一會兒排成人字,一會兒排成一字的大雁飛過,這些大雁不知是遷徙路過,還是常棲昆明湖中。

上午八點多鐘,我在西堤途中給老戰友永慶打了個電話,我告訴他現在在頤和園。他家距頤和園不遠,經常騎自行車來這裏遊覽拍照,讓我等他,並約定在萬壽山的佛香閣入口處相見。

我走到西堤的最北端,又沿着早上走過的路線來到佛香閣入囗處。九點多鐘,我與永慶會合。永慶要陪我沿着萬壽山角下的道路向東走,再轉到北門。

永慶對頤和園的每個景點在什麼地方,並在那個位置、什麼時節拍攝照片效果最佳都熟記於心,並一一指給我看,講給我聽。

十點鐘來到北門出園,永慶是從東門入園,自行車停在東門。我將永慶送到東門,就此道別。

第三次遊覽頤和園結束了。此次遊覽頤和園沿昆明湖走了一圈,圍繞萬壽山轉了一圈半,步行一萬八千步,歷時三個半小時

作者:侯忠(逸翁)

責編:方迎欣《白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