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方繼孝《箋墨記緣》出版,講述三十年來收藏名人書札的精彩故事

由 公羊淑軍 發佈於 休閒

6月7日,由北京出版集團、北京圖書大廈聯合主辦的“文化收藏三十年”《箋墨記緣——我的收藏三十年》新書分享會在朝陽公園2020北京書市舉行。本書作者、著名收藏家方繼孝先生與廣大讀者分享了自己三十多年來收藏名人筆跡信札的精彩故事。

新書分享會現場

方繼孝,著名收藏家,魯迅博物館榮譽館員,北京作家協會會員,多年致力於收藏中國近現代名人手跡,潛心名人信札研究。著有《舊墨記》《撂地兒》等,整理出版《流雲散記》等。

2020年由北京出版集團出版的《箋墨記緣——我的收藏三十年》,講述了他收藏曆程中最精彩的25個故事,其中包括收藏陳獨秀、胡適、陳寅恪、錢穆、王世襄等名家手稿時的奇遇,以及對這些手稿的文獻價值、社會價值、歷史背景的解讀,書中精美插圖皆是方繼孝先生藏品的局部真品。此書也揭示了1980年以來,中國私人收藏市場的交易真相與收藏者的成長曆程,上市以來,受到文史愛好者、收藏界讀者和研究者的廣泛關注。

箋墨記緣,從信札、手稿中追尋名人足跡

1983年前後,方繼孝在北京月壇公園附近的一所學校當語文老師,那裏剛好也是當時北京集郵愛好者的聚集地之一,方繼孝工作之餘時常去看一看,從此走上了文化收藏的道路。

1987年,方繼孝聽説月壇市場一個經營郵票的賣家從某單位收來一口袋舊信封,其中包括著名作家冰心的親筆信,人藝當時的院長曹禺的親筆信,還有《紅日》的作者吳強,《紅旗譜》的作者梁斌,《小兵張嘎》的作者徐光耀等等一大批人們耳熟能詳的作家的親筆書信,而且每個信封裏面還有他們一張簡歷表。方繼孝一下子被吸引了,他仔細翻看,原來這些書信是1980年前後,各出版社想要將當時一批知名作家1966年以前出版的書重印再版時,與作家溝通聯絡的信件。熟悉當代文學史的方繼孝如獲至寶,花600多元將其全部買了下來。最後,他從中整理出兩三百位中國知名作家親筆填寫的簡歷表,有的還附有親筆信。自此,方繼孝便將目光鎖定在名人手跡收藏上,這也是他個人收藏曆程中的第一桶金。

此後直到1989年,方繼孝又在月壇、什剎海、潘家園、報國寺、琉璃廠等處,或機緣巧合,或沙裏淘金,“淘”到了茅盾先生用毛筆寫的《鼓吹續集》的後記,還有巴金親筆寫的《新聲集》的序等等,多達數百件藏品。有這些藏品“墊底”,方繼孝最終將“收齊”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知名作家的手跡立為自己文化收藏的目標。

茅盾先生用毛筆寫的《鼓吹續集》後記 方繼孝藏

巴金親筆為《新聲集》撰寫的序 方繼孝藏

講座現場,方繼孝感慨道:“從1989年一直到現在,經過30多年的努力,我已經把1919年至當代文學絕大多數,哪怕很小眾的作家手跡都找到了。所以功夫不負有心人。”

從事收藏要有眼力、有積累,還要講緣分、有魄力

從事名人手跡、信札收藏30多年來,方繼孝始終認為:“收藏這一行最大的特點就是要有文化積累、有知識儲備,要懂書法、懂篆刻,甚至還要熟悉這些名家的手跡。”尤其是在小商小販手裏買東西更加考驗藏家的眼力和平常積累。在有眼力的基礎上,做收藏還講究“緣分”,有緣遇到了“寶”還得有魄力,能當機立斷,兜裏還得有充足的資金。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在魚龍混雜、競爭激烈的收藏市場上有所收穫。他建議普通玩家“入行”需謹慎,他在現場坦言:“當今收藏市場的環境和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不一樣了,對收藏者的要求越來越高了。”

談到名人手跡、信札收藏的研究意義及歷史價值,方繼孝表示:“信札、手稿這類私人物品,往往記載着文化名人們的生活、工作的真實細節,普通大眾知道的一些文化名人的事情,往往都是文學史上或者簡歷上的東西。而實際上這些文化名人更深層次的思想、他在生活中的為人,有時通過研究他與別人之間的書信可以知道得更加詳細與全面。就像朋友之間交往,一起共過許多細緻的事,這些自己親手寫的書信中所記的彼此之間的交情和故事做不了假。今天,我們研究那段歷史,可以從這些書信中窺見許多鮮為人知的真相,可以鈎沉出鮮為人知的事和人的另一面,這就是我從事此類收藏最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