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一處“美景”即將消失,這次中國卻笑了!這才是最該上熱搜的消息!
在這個不太太平的2020年,不久前,終於聽見了一個好消息。
中國有處“景點”即將消失!
按説,“景點”消失該是一件讓人惋惜的的事,但這一景點的消失卻是件好事。
毛烏素沙漠即將從陝西版圖消失。
毛烏素沙漠,中國四大沙漠之一,因為位於陝西省榆林市,所以榆林市也被稱為駝城,意為沙漠之城。
然而就在近日,陝西省林業局傳來好消息: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達到93.24%,這塊不毛之地,真的快被中國人消滅了!
其實在古時候,這裏曾是一片水草肥美,風光宜人的牧場,後來由於不合理開墾、氣候變遷和戰亂,地面植被喪失殆盡,就地起沙。
唐代開始有積沙,至明清時已形成茫茫大漠。
從1959年開始,中國開始致力於治沙,經過了三代人的努力,毛烏素沙漠終於沙海變桑田。
從黃沙漫漫到滿眼綠意,説這一改變是中國奇蹟毫不誇張。
而有今天這番奇蹟,背後又是哪些人的默默付出?
總有別的國家評價中國:中國總能創造出奇蹟。
但這些奇蹟,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民創造出來的。
看過一句話是這樣説的:“中國最大的幸運,是生活在這片土地的人民,中國總是被他們最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
聚沙成塔,積腋成裘。
他們不圖金錢利益,只為了生活的這片土地變個樣貌。
他們把這寶貴的一生都獻給了腳下這片沙,從寂寥變得生機。
他們有個統一的名字,叫做治沙人。
這些綠色成績單的背後,離不開無數中國治沙人夜以繼日的堅守。
下面,給你講一個偉大的故事。
説起,中國最有名的秋景,一定有一塊額濟納旗胡楊林的位置。
這裏的美格外短暫,一旦錯過就要再等一年,所以每年都有數不盡的人遠赴那裏一看荒漠生命的盛景。
人們總是用荒涼美來形容它,但其實,欣賞只是片刻的,它留在每個遊客心中的樣子都是它最好的面貌。
秋日一過,葉子落下,留下一片寂寥,不會有人記得。
只有生活在這裏的人,才會明白那短短的“顏值巔峯”背後意味着什麼。
在額濟納旗經常能看到一個身影,拄着拐,牽着毛驢,腳步急促,走過的地方蕩起了黃煙。
他就是班都爺爺。
這裏是他出生的地方,可是想想也可知,風沙大水缺乏,這裏顯然不適合人類居住。
政府曾給他在城區安置了60平米的磚瓦房,940平米的農院,每月可領取1334元的牧民退休金。
這樣福利,讓身邊一起長大的人一個個都搬走了,唯獨班都爺爺一個人,堅持不離開。
理由很簡單,“如果所有人都走了,千年胡楊很可能全部枯萎。”
這裏有他的根。
於是在1984年,他承包下來了胡楊林,也是從那時起,他把自己下半輩子的時間和這些荒漠中的希望緊緊地綁在了一起。
方圓40多公里內,沒有一個人,河流已經乾枯了40餘年。
每天只能憑藉他一個人的力量,從很遠的地方擔水過來。
一趟、一趟、一趟,一棵、一棵、一棵......
可是,一個人的力量抵抗漫天風沙,終究還是杯水車薪。
眼瞅着一棵棵胡楊在自己的眼前乾枯,他心痛得要命。
為了解決水的問題,老班拉上61歲的兒子,把一口60年代的老井挖出來。
“我什麼東西都沒有我都不怕,主要困難就是沒有水,80歲還能活幾年啊,這也許是我最後一次打這個井。”
斷水40多年,58000多畝僅存活了30%,為了救胡楊林,班都爺爺先後挖了11口井。
他賣了13頭牛,5副駱駝,花了8萬塊錢,打了四道壩。
有人説他傻,也有人説他是瘋子,一個人在這片沙“垂死掙扎”。
可是他哪裏會在乎這麼多,他太瞭解胡楊了,只要有一點點希望它就會拼命活下來。
只要多活下來一棵,幾十年的心血也算能欣慰一笑了。
"我肯定會死,但樹多活一棵也是好的。如果所有人都走了,千年胡楊就很可能全部枯萎,沒了它們來防風固沙,荒漠擴散的腳步就會更快。 最後,人們還能逃到哪去呢? "
這是我聽過最偉大的一句話。
班都爺爺只是萬千治沙人其中的一人,在中國還有太多太多駐守家鄉,靠着一雙手一點點改變家鄉面貌的治沙人。
一輩子哪怕就做一件事,只要能把它做成,也是成功的一生。
荒漠變綠洲,短短五個字,但你知道這又是何等艱難又辛苦的一件事。
不由想起去年美國宇航局發佈過一條消息:
根據“NASA地球”的衞星資料顯示,地球表面的植被面積在過去近20年共新增超過200萬平方英里,相當於多出一塊亞馬遜雨林。
其中1/3的植被面積增長歸功於中國與印度,而僅中國一個國家的植被增加量更是佔到過去17年裏全球植被總增加量的至少25%,位居全球首位。
NASA官網配圖
簡單地説,地球比20年前更綠了,中國貢獻巨大。
從2013年到2017年,中國僅用4年完成的綠化任務。
雖然,一直以來,世界就中國環保問題一直以來備受爭議。
但是,近些年,中國環保意識的增強,加強綠化、垃圾分類,綠色出行,我們生活中每一個小小的改變,都在慢慢變成一股強大的力量。
滴水也能石穿,珍惜每一滴水, 愛護每一棵樹,就是我們能出的力。
歷史是一條偉大的洪流,沒有一個人會不為歷史的璀璨流淚,但在歷史這條河裏,熠熠閃光的永遠是人。
未來,我們也將是歷史長河中明晃晃的一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