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地鐵去“北宋”,為什麼成了爆款?
坐地鐵去“北宋”,為什麼成了爆款?來自光明日報00:0005:44最近,有個叫“北宋”的地鐵站火了。因“北宋”站與朝代“北宋”同名,不少人身着古裝漢服前來打卡玩“穿越”。在短視頻平台上,搜索可以發現,這樣的內容不在少數。視頻中的小哥哥、小姐姐在車廂內穿着便裝,藉助剪輯,走出站門完成瞬間變裝,彷彿真的“穿越”了一般。據瞭解,這個地鐵站“北宋”曾是石家莊的一個城中村,歷史悠久,曾建有宋代的北嶽廟、大戲樓等,還出土過兩座漢代古墓。名字來源於古運糧河。冶河故道(古運糧河)原從該村村西自北而南流過,這裏成為當時的貨物主要集散地。貨物水運至此,再向北送往真定城,故名“北送”,後諧音變為北宋。由於打卡人數過多,3月22日,石家莊地鐵官方微博發佈提醒:拍攝視頻時不要影響其他乘客上下車;古裝大多裙襬或飄帶較長,注意行走時不要卡在電梯處和車門處;一定記得全程佩戴口罩。“北宋”地鐵站的故事在短視頻社交平台上仍舊繼續被人講述,為何模仿式的古裝穿越打卡剪輯如此受到年輕人推崇?在短視頻的敍事語境下,一些傳統文化的元素在短視頻中被重新認知、接受和再現,歷史熱、漢服熱又成了一種潮流。這幾年漢服文化逐漸破圈,穿着漢服去打卡成為了年輕人對於自己所在圈層生活美學的追求,也是回溯歷史的參與行為,即便這種對歷史的靠近只是站名兩個字而已。類似的打卡,帶着一定的社交屬性和羣體認同心理。以更低的門檻回到“高大上”的歷史環境中,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獨有的趣味。且“穿越者”趁着熱點進行創意拍攝包裝傳播,在流量時代就有成為爆款的偶然性。這樣一想,地鐵站穿越視頻走紅就不足為奇。拿站名作為打卡點,是對歷史常識的直觀理解。其實,這種年輕人願意參與的主動意願,加之不斷傳播的個性化表達,可以漸漸發展為相對完善的文化理解。每一個生活化、場景化構築的歷史情景下,個性化表達在移動互聯網世界不斷流動再傳播,其實有助於在潛移默化中加深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感知。必須明確的是,趕時髦也要注意安全。仿古服飾的長袖和裙襬,如果遭車門夾住,易產生拖行危險。拍出的穿越大片雖然酷炫,但也要注意安全。在公共場所講秩序,才能讓一場文化快閃延續下去。對當地來説,有個同名地鐵站是個好事,但還要注意安全疏導,避免出現公共安全問題。“北宋”熱度過後,不妨試試借題發揮,各部門迅速反應,順勢挖掘文化價值,融入文創元素,藉由宋代宇宙打造一個圍繞地鐵站的網紅IP,成為“立得住”的網紅打卡點。以一種時尚的方式來認知歷史,傳播傳統文化,用更符合互聯網用户習慣的視覺表達方式來吸引年輕人。藉助線下景點的展示和互聯網短視頻的傳播,文化常識和歷史回憶便可在生活場景中增強滲透,去打卡的人對於傳統文化的認知度,便會被更具意義的“北宋”站慢慢喚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