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派”是盛行於明代前、中期畫壇的重要繪畫流派,畫派的開創者戴進是浙江人,戴進的畫風主要來源於南宋院體而又有所變化,形成了筆墨放縱灑脱的個人風格,影響很大,當時追隨戴進及其所倡導的南宋畫風的畫家有很多,畫史上統稱為“浙派”。“浙派”繪畫在處理民俗題材、表現世俗人情、傳達市民階層審美情趣方面多有獨到之處。
“浙派”畫家大多是民間職業畫家,經常接觸下層社會,民俗事象是“浙派”繪畫中常見的描繪題材,民間生產生活、歲時節令、遊藝活動、人生儀禮、宗教信仰等都在“浙派”畫家的描繪之列。
張路,河南開封人,出生於一個富裕的官宦家庭,小時候為宋朝皇子的陪讀,受過良好的教育,併成為了一名非常有成就的畫家。然而,張路生性喜歡簡單平靜的生活,深入簡出,潛心作畫,如隱士一般。關於張路最早的傳記中記載他曾模仿過宮廷畫師王諤(明代畫家,字廷直,從藝活動約在成化、弘治、正德間。孝宗弘治元年(1488)以繪事供奉仁智殿。山水人物師同裏蕭風,凡奇山怪石、古木驚湍盡摹其精妙處,畫樹石多着煙霧之態,勢如潑墨。武宗朱厚照正德元年(1506)時王諤任錦衣千户,後以病乞歸,年至八十餘筆力仍勁拔。),但是張路的大部分作品都沒有展現出王諤的畫風,相反他的畫風非常接近吳偉(1459-1508)及其追隨者的風格,並被視為是最後一個重要的浙派畫家。
在16世紀後期,張路的作品被大量偽造,致使如今他的很多作品經常被一些鑑賞家所混淆。張路在作畫時從來不標明曰期,題詞也都比較簡潔,因此很難界定他每幅作品的創作時間。張路從小師從有名望的宮廷畫師學習繪畫,而後遊歷全國進行寫生,到了晚年,他在開封建造了一間簡潔幽靜的小屋隱居,每曰作畫,題材包括漁夫、著名的歷史人物、學者等,他選擇絲綢或宣紙作為媒介,採用墨水和淺色水彩來勾畫南宋的自然美景,並以此作為背景。南宋的繪畫主要包括手卷、扇面和冊頁三大類,畫的尺寸不大。然而,張路的畫都很大,以大幅手卷和立軸見長,突顯宏偉的自然景觀,如蜿蜒曲折的山脈。張路也擅長描繪佛教人物,如他畫的《拾得賞月》。
《荷塘閒憩圖》為明代張路所作,現藏於美國康奈爾大學赫伯特約翰遜藝術館。紙本,設色。縱31.1釐米,橫62.9釐米。此畫中有兩個人物,從歷史背景和張路作畫的主題來推斷,其中一人為侍童,另一人或是漁夫,或是學者。若為漁夫,他應手持魚竿,而此幅畫作中沒有體現這個器具,由此推斷,此人應為學者,他光着腳坐在船邊,表現得尤為悠閒和沉靜,微笑地觀賞着周圍的景色,享受大自然的寧靜,有一種逃脱城市生活,遠離官場爭鬥,迴歸自然的喜悦之情,也表現了張路自己的心境,並通過兩個人物的大小對比,暗諷了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
在此幅畫作中,張路利用墨染技巧對河岸和樹幹進行了渲染,從其樹葉的表現形式來推斷,張路使用扁平的刷子畫樹葉。刷子的用法在中國繪畫和書法中略有不同,在寫中國書法時,一般都要保持筆刷垂直來隱藏筆刷的末端,因此允許圓滿完整的筆觸,然而在繪畫方面,畫家則可傾斜筆刷,從多個角度展現繪畫效果。此作採用近、中、遠三個層次取景。近處,嵯峨嶙峋的山石與挺拔茂密的松枝幾乎佔據了畫面左段的大部分空間。山石用斧劈法皴出,筆勢凌利迅捷,墨色濃淡對比強烈。松枝虛實相襯,筆法簡潔乾淨。
人物的衣紋線條爽勁灑脱,沉穩果斷,造型準確,儼然仿照吳偉的畫法,雖然缺少秀逸,但也遒勁可觀。中景處船與岩石之間一彎溪水蜿蜒而來,這若隱若現的溪流不僅使畫面的視野更加深遠開闊,同時也為這寂靜的河岸增添了幾許聲色。遠處的山峯似乎是籠罩在雲霧之間的,雖然只有淡淡一抹,卻匠心獨運。它旳面積不大,但在畫面上是一個重要的層次,正是這看似可有可無的一筆,不僅銜接了近景與中景,在視覺上加強了縱深效果。這種虛實相應的表現手法是這件作品的顯著特色。
張路畫名既高,又清介持身,傲視公侯,不為權勢財物所動,所以薛蕙贈詩説他:“奈何絕藝多自惜,未許千金換真跡。高士飛揚不易馴,貴人造請空無益。”為此,他曾招來一場災禍。王世貞《藝苑厄言》載,“孫滁陽為河南憲,怒張平山路不時見”,竟攢其左手指,迫之使畫。幸有人懇請始解。朱文所載某監司事,或為同一事,而諱言其名。張路才情奔放,山水人物以豪邁縱放著稱。
濟南市博物館藏有他的一幅《望月圖》,是張路傳世名跡之一。畫為絹本,縱151.5釐米,橫103.2釐米,左上側鈴“張路印”一方。展開畫幅,近處是土坡大石,兩株高大的梧桐,挺然聳立,葱籠開張的枝葉,佔去了畫面上半部的一大部分。左上角空白處,用淡色烘托,隱現出一輪圓月。大樹下面,一位老者停住腳步,仰面觀月。
他身邊的童子抱琴露出半身。大樹和坡石的後面,右邊用淡墨信筆點染,畫出漸漸朦朧的小樹叢莽;左邊空白處,遠山淡淡,彷彿一抹輕煙,月色融融,一片空明,高樹、坡石、矮叢,不同景物濃淡深淺不同色調的渲染,顯示出山間月色空曠清幽探遠的迷人景象。仰天觀月的老人,衣紋用粗筆勾勒,面部用簡括的細筆,交代出眉目鬚髮,神態瀟、灑安詳。看上去老人的心境極好,靜謐,澄澈,就象高掛天際的那一輪皎皎明月。而那傲然挺立的高樹,又彷彿是這位觀月老人高潔品格的化身。元代奢名畫家倪攢有一句名言,説他畫竹是為抒寫胸中逸氣。借景抒情,以形寫心,一切有成就的畫家,總是力圖通過藝術形象的塑造,表現自己的意象、理想,達到更高的藝術境界。這幅《望月圖》,也許就是畫家高潔自守品格的自我寫照。
總之,關於“浙派”張路繪畫的得失,我們應當持有公正的態度,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總的來説,“浙派”張路繪畫繼承了唐宋以來優秀繪畫傳統,順應了時代的發展,表現了特定時代的社會風貌,是職業畫家們從現實生活的角度出發進行的自主選擇,它的內容與形式都鮮明地反映了廣大民眾的情感和意願,並較多地反映了民眾的欣賞趣味,在藝術發展史上應當佔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