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中國人心中的老家!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婺源,古時候是徽州六縣之一,隸屬於安徽。後來,它劃分進了江西上饒。從此,人們為此爭議不休。婺源是屬於徽文化,怎麼能歸到江西?婺源要不要“迴歸”安徽?其實,婺源是江西的,也是徽州的,更是中國的。因為婺源,像每一箇中國人心中的老家。
遠處的青山,層巒疊嶂,隱隱約約。山腳下,白牆、黛瓦、馬頭牆的明清徽式建築,在微光中漸漸顯現它清秀素雅的輪廓,撩動每一個過客的鄉愁。
宋朝的彩虹橋,經過八百年的風吹雨打,橋墩依然堅挺,靜靜地守護着這一方山河。綿延蜿蜒的梯田,明清時期的青石板路,每一步都宛如踏在古老的畫卷上。
夢裏的家,有山,有水,有樹,有院,有燈在亮,有人在等。
在婺源,進一步是悠然南山,退一步是採菊東籬。
想起一首詩:“有風吹過平野,有花開在山前。不聞世間大事,獨自播種丘田。”何不就是最好的歸園田居?
家家户户都把辣椒、玉米、稻子搬出來,放在屋頂晾曬,謂之“曬秋”。每當日光燦爛時,站在山頭往下望,一片鮮紅金黃,七彩繽紛。
待到秋寒蕭瑟時,山頭的柿子樹便紅透了,如門口的紅燈籠,鳥雀飛來銜啄,農人亦會善意地讓它飛過。
春賞油菜花,秋曬篁嶺秋,在婺源度過每一個春秋冬夏。
春看百花夏玩水,秋看山色冬等雪。傍晚時分,炊煙裊裊,吹來陣陣飯菜香。入夜時分,抬頭一望,明月皎皎,累了就歇會。
沒有城市裏的霓虹燈,沒有機器的轟鳴聲,只有“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只有“聽取蛙聲一片”。
他們喜歡聚族而居,一條村都是一個姓。逢年過節,便要一起去祠堂拜祭祖先,祈禱風調雨順,平安富足。
作為朱熹的故鄉,有時候這裏給人一種時間的靜止感,他們依舊秉承先祖的遺訓,誠懇守信。老人在樹蔭下納涼,孩童奔跑,彷彿豐子愷筆下的生活:家和人情相依相惜。
有位網友答道:“我是婺源人,在江西、安徽、浙江三省交界處,地理位置是江西上饒,是屬於徽州文化。”
在幾千年的交融並蓄中,婺源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皆有了自己的根,自己的語言。這裏有徽菜系的臭鱖魚,又有江西菜系的粉蒸肉,還有獨屬於婺源的荷包紅鯉魚……
今天,無論有多少旅人到達這裏,婺源一直保持着與城市微妙的距離,靜靜地佇立在連綿的青山綠水間,人們繼續慢慢過着人情柔暖的小日子。
人行天地間,忽如遠行客。我們亦是這人間的旅人。
也許,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但當老了的時候,只想一身歸故里,回到老家。門前種着花,門後結着瓜,聞着熟悉飯菜香,躺在院中曬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