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國的英文名叫做China,不過這個詞的本意,也就是當我們把前面的c換成小寫,它其實是瓷器(china)的意思。
這些東西誕生於火與土之中,它們的身影走過沙漠,掠過海洋,遍及六大洲五大洋,它們被無數的商人視作神話,這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外銷瓷”。
01
對於那個時代的歐洲人來説,中國就是出產瓷器遍地黃金的人間天國。畢竟,對於歐洲人來説,一套瓷器代表着什麼?是財產嗎?
不,是尊嚴。
只要你擁有一套來自遙遠的東方的精美瓷器,就能挺胸抬頭名正言順的説一句你是上流社會的一員。而今天介紹的重頭戲,是外銷瓷中的貴族——定製外銷瓷。
所謂定製外銷瓷,就是為某些西方客人特意定製的外銷瓷,對於歐洲貴族來説,一套定製的外銷瓷,可以説是價值連城。
今天的歷史,我決定從1604年開始敍述,這一年的荷蘭俘獲了兩艘來自葡萄牙的滿載着中國商品的商船,一艘被稱為“克拉克號”,一艘被稱為“聖卡塔裏娜號”,其中僅“聖卡塔裏娜”號(St. Catarina)就大約運載了十萬件瓷器。隨後,在當年的8月,這批瓷器在阿姆斯特丹的拍賣會上亮相,結果舉城轟動,不,這個形容是不準確的,應該是舉洲轟動,這些精美的器物吸引了全歐洲的貴族,瞬間就風靡了全歐洲。
在這個時間點,也就是17世紀早期,出口歐洲的瓷器主要是克拉克瓷。這是一種美麗的青花瓷,裝飾有開光圖案,它寬邊而且在盤、碗的中心位置往往有繪畫,一般是山水、花鳥等圖案。
有趣的是,按照命名的慣例,這種瓷器前應該冠以產地的名字,不過荷蘭人並不知曉這批瓷器從何而來,於是無奈起名為“克拉克瓷”,也就是“從克拉克號中找到的瓷器”。
02
關於這批瓷器,目前的考古界根據其工藝、風格以及紋飾特點,推測它是明清景德鎮或武昌所產的青花瓷。根據目前學界的推測,這一批瓷器應該是被走私商人運往台灣等荷蘭商人活動的地界,隨後被輾轉運回歐洲,並引起轟動。
通過這種方式運送的瓷器,不僅數量少,而且在形制上也其實並不符合歐洲人的使用習慣。於是荷蘭的總督楊·彼得森·科寫信給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董事,希望他們能向“遙遠的東方”定製一批符合歐洲人使用習慣的瓷器。
這就是最早的一批“外銷瓷器”,不過因為種種原因,這一批瓷器未能成行,由於史料的缺乏,暫時不能確定具體緣由。
直到1638年,巴達維亞總督安東尼·範·迪門在信中寫道:“歐洲已經塞滿了這些普通的瓷器,我們之後應該減少此類瓷器並要求定製更加精美和優良的瓷器。”
隨後,荷蘭東印度公司針對這一情況,為中國供應商提供了木製的鹽瓶、廣口的餐碟、芥末罐、執壺以及漱口盆等模具。按照模具製成的這批瓷器,很快就在歐洲大受歡迎,使得海上馬車伕們賺了個盆滿缽溢。
在定製瓷器中,尤為高貴的是“紋章瓷”,所謂的紋章,就是一些有着特殊含義的特定圖案,一般都是某個貴族的家族的代表。這種文化源自中世紀時期的戰場,用於區分身穿盔甲而無法識別身份的戰鬥者,之後逐漸演變成個人身份和財富的標誌出現在各類用品上,例如銀器、印章、玻璃、家居用品和裝飾品。紋章可以繼承,是“家族”榮耀和成就的象徵。
顧名思義,所謂的紋章瓷,就是帶有專門紋章的瓷器,屬於定製瓷器中較為複雜的一種,因其對歐洲人有遠超於普通瓷器的意義,所以價格也比普通瓷器高出不少。在當時的瓷器貿易中,普通的瓷器交易佔據大頭,而私人的瓷器貿易則是整個瓷器貿易中的一小部分,但其價格卻遠遠超過普通瓷器貿易。而在私人的瓷器貿易中,紋章瓷僅佔其中的1%-3%。因此,紋章瓷通常會被視為外銷瓷中品質最好、定製程度最高的品類,自然,身價也是隨之水漲船高,堪稱是價值連城。
03
在瓷器的進口國中,英國是最大的紋章瓷買主國,整個18世紀至少有5000套紋章瓷抵達英國,平均每星期就有兩套,按照英國外銷瓷專家安吉拉·霍華德的説法,“英國的訂購量是其他任何國家的十倍之多”。這與18世紀早、中期的英國的經濟繁榮有關,那時湧現出大批具有影響力的商人、銀行家、政客、律師和專業人士。
其實關於這些外銷瓷器,有一個有趣的事實是,在17世紀,歐洲本土的陶匠製作出一種名貴的陶器——代爾夫特陶器。但隨着外銷瓷的流入,這些白底青花的精美裝飾和輕薄堅固的質地對傳統的代爾夫特陶器產生了極大的衝擊。於是歐洲的陶匠師傅們開始紛紛研究怎麼把代爾夫特陶器做得和中國瓷器一樣精美。但由於缺乏生產瓷器的關鍵材料和技術,他們在陶土上塗上白色的薄泥漿後,以釉下彩畫上中國風的圖案,再加上透明釉,以模仿白瓷青花。雖然他們最大程度的發揮了他們的聰明才智,但這樣生產出來的陶器即使與中國瓷器白底青花的色彩相似,但在質地方面依然無法與之相媲美。
不過每個人都有他們出場的機會,這些仿製品,在後來成為了中國工匠們認識歐洲器具的模型。
其實外銷瓷的歷史可以向上追溯到大唐時期,這個時候高温瓷剛剛誕生,並且由於唐帝國開放包容的對外政策,使得瓷器在唐代就已經正式成為一種價格高昂的外銷商品。從晚唐到五代再到宋朝,是中國瓷器外銷的第一個高峯期。在這個時期獨領風騷的佼佼者們,是邢窯白瓷、越窯青瓷和長沙窯彩繪瓷,尤其是其中的長沙窯彩繪瓷,甚至在亞非的13個國家和73個地區都曾有過出土發現。
而之後的宋到明初,則是外銷瓷發展的第二階段,此時景德鎮的各類瓷器開始後來居上,名揚中外,其中的青白瓷、青花瓷、釉裏紅都成為了外銷瓷中的“主力軍”,沒辦法,畢竟是御窯。而隨着航海技術的不斷髮展,航線越來越多,覆蓋地區也越來越廣,中國在這條貿易鏈條上取得了豐厚的利潤。
遺憾的是,好景不長,隨後明清的海禁政策使得外銷瓷的出口量大為減少。
不過在海禁的過程中,其實有過數次開海,尤其是明朝的隆慶開海,一時間大量的瓷器湧入歐洲,普通瓷器的價格甚至因此下跌。但也正是因此,才使得荷蘭人開始尋覓定製瓷的商機,間接促就了定製瓷的誕生。
其實17世紀荷蘭的定製外銷瓷並不僅僅促進了瓷器的發展,更體現了中西方藝術與文化的溝通與互動,是中外文明交流的一個縮影,具有不平凡的意義,這也是為什麼今天你能在全球很多博物館中找到它們的原因。
參考資料:
《景德鎮瓷器的研究》 周仁
《安吉拉:我嫁給了外銷瓷》 陳蓓露
《中國瓷器起源的研究》 葉宏明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撰文:未定君 製作:吃硬盤吧、發達蚊
本作品版權歸「魚羊史記」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歡迎轉發朋友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台“網易號”用户上傳併發布,本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