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擦亮名片,融合發展叫響文旅名城

由 東方崇學 發佈於 休閒

炎帝故里風景區 ·隨州日報全媒記者李文軍攝·    

隨州日報全媒記者 陳雲  

隨州,歷史人文厚重,山川秀美宜人,旅遊資源得天獨厚。  

建市20年來,隨州立足炎帝文化、編鐘文化、曾隨文化鑄品牌,推進文化資源與旅遊業態深度融合,將旅遊產業的市場優勢與文化產業的內涵優勢緊密結合,搶抓機遇發展文旅產業。  

20年間,從無到有、由弱到強,隨州文化資源已蝶變成文旅名城的厚實內涵,文旅產業也跨越發展成為特色產業增長極,單獨的旅遊景點也抱團發展形成全域旅遊的新格局。  

   

炎帝、編鐘,隨州最響亮的兩張文化名片,也是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資源。  

地級隨州市成立之初,它們多停留在文化研究層面,僅有零星遊客來遊,並未形成旅遊業態。而曾隨文化、大洪山、桐柏山、中華山等只揚名在外,均養在閨中人未識。  

旅遊資源優勢如何轉化成發展優勢?新成立的市委、市政府高瞻遠矚,明確提出“把旅遊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來培育,作為第三產業的龍頭來發展”。文旅產業發展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全市旅遊景區景點建設蓬勃發展,知名度不斷攀升。  

2006年,市委、市政府進一步提出“以旅遊為引擎,擦亮兩張名片,建設四個隨州”。其中文化隨州就是有效整合人文、山水資源,突破性發展文化旅遊產業。  

文旅產業的春天到來了。隨州順勢而為,主動對接國家產業政策導向,以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旅遊經濟強市等為抓手,推動了文旅產業迅猛發展。  

一直以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旅產業發展,將其作為重點產業予以決策。2012年以來,我市致力打造世界華人謁祖聖地、特色產業增長極,去年提出打造文旅名城,始終高標謀劃、高位推進。  

不斷優化的戰略定位,引領着項目與景區有機結合,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講述着一個個生動的發展故事。   20年間,隨州大手筆謀劃文旅項目,旅遊景區不斷升級。炎帝神農故里、大洪山、隨州文化公園、西遊記公園、銀杏谷、西遊記漂流、神農部落、卓爾·青銅古鎮等數個億元級的大型文旅項目建成或啓動,太白頂田王寨、明玉珍故里、徐家河、抱朴谷等一批中小型文旅項目紛紛跟上,讓隨州旅遊有看頭、有説頭、有玩頭。  

今年,我市續建和新建億元以上文旅項目45個,總投資350億元,計劃年內投資65億元。  

厚積而薄發。隨州文旅跨越式大發展,改寫了湖北旅遊版圖。炎帝故里、西遊記公園、隨州文化公園、大洪山、千年銀杏谷、西遊記漂流等成功躋身國家4A級景區的行列。  

20年發展,文化旅遊之於隨州不再是單一的事業,而是融合發展的產業,並且成為重點打造的特色產業增長極。  

統計數據顯示,隨州以文旅產業龍頭帶動的第三產業佔GDP比重已提升至39.8%,成長為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  

2019年,全市旅遊接待量達280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178億餘元,均是2010年的4.7倍。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20年的發展,隨州在推進文化和旅遊融合方面進行了生動實踐。  

早在5000年前,炎帝神農在隨州這塊土地上制耒耜、植五穀、嘗百草、療民疾,開啓了璀璨的華夏農耕文明。  

隨州高舉炎帝文化旗幟,弘揚炎帝精神,傳承“四海一家親”的理念,連續12年成功舉辦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打造了世界華人謁祖聖地,也將尋根節辦成了湖北第一文化旅遊節慶品牌。  

炎帝文化是老祖宗的饋贈,是隨州寶貴的文化資源。將這一存於文學典籍、固化於歷史遺存的厚重文化,以節慶活動的形式鮮活地呈現在了世人面前,實現了文化與旅遊的完美融合。  

市文旅局局長曾雲峯介紹,按照“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讓旅遊景區有故事講,讓文化場所有人氣,推動文旅產業進入了文旅融合發展的新時代。  

曾侯乙編鐘,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是國之禮樂重器。近年來,它頻頻亮相重大外交場合,成為增進中外友誼、促進文化交流的“特使”。  

20年來,隨州用心經營編鐘文化,舉辦中國編鐘藝術節和國際學術研討會,出版一批研究曾侯乙編鐘的學術專著,精心編排《編鐘樂舞》使之成為省市兩級博物館的鎮館大戲,以編鐘為模型的文旅商品研發產業壯大,以編鐘為主打的博物館也成為熱門的旅遊景區。  

文化熱,旅遊火。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過程中,隨州把更多優質的文化資源轉化為優質的旅遊資源,以優質的文化旅遊資源為主線,精心打造特色旅遊產品,使羣眾能夠享文化、樂旅途。  

當前,我市正依託曾隨文化資源,在保護中合理開發利用,將呈現曾隨文化700年的擂鼓墩古墓羣、羊子山遺址、廟台子遺址、義地崗古墓一線串珠,連線成片,打造“四園多點一走廊”主題文化展示區,將沉睡地底下的曾隨文化借旅遊的形式呈現,講述“曾隨之謎”故事,打造編鐘文化產業基地。  

截至目前,四處遺址公園的保護規劃和相關具體展示工程方案已完成編制設計。我市也專門從立法的高度為“四園多點一走廊”的建設護航,《曾隨文化遺址保護條例》已通過市人大常委會一審。  

田王寨融入紅色文化,大洪山融合自在休閒文化,西遊記公園和西遊記漂流加入西遊文化元素……在隨州,文化與景區融合得更加緊密,發展的路徑也更加清晰。  

通過文化和旅遊的融合發展,文化可以更加富有活力,旅遊也更加富有魅力,更好滿足人民羣眾不斷增長的對文化和旅遊的需求,有效破解文旅“有而不好、有而不精”的現實困境。  

與此同時,文旅融合發展,帶動文旅景區建設日益完善,文旅知名度和吸引力不斷增強,促進文旅產業從數量追求轉到質量和品質的提升,着眼優質化、內涵式發展,推動文旅名城建設一路提速。  

   

20年來,隨州文旅產業實現了產業從無到有、項目由弱到強、規模從小到大、品質由低到高的突破性發展。從單一的旅遊事業,到形成旅遊產業,再到深度融合的文旅產業,隨州文旅產業跨越發展。實踐證明,依託文旅融合走內涵發展之路,充分彰顯特色和魅力,是隨州文旅產業發展的正確戰略抉擇。  

文旅融合的目的,是更好地發展,更好地適應大眾旅遊時代的羣眾需求。  

持續舉辦尋根節,建設編鐘文化產業基地,重在加快炎帝文化、編鐘文化、曾隨文化的轉化利用,推動傳統文化的產業活化,加速文旅產業的發展,使之帶動第三產業的質效升級,成為真正的特色產業增長極。  

實幹興業。加緊推動以卓爾·青銅古鎮為代表的國家青銅文化展示中心建設,優選推介已策劃包裝的66個項目,加速一批項目落地,引爆編鐘文化產業基地建設。  

打造一座文旅名城,需要突破“景點式”發展模式,大力發展全域旅遊,創意開展系列隨州文化旅遊IP建設。在叫響炎帝、編鐘、曾隨文化的同時,整合紅色文化遊、鄉村旅遊、研學旅遊、休閒旅遊、康養旅遊等業態,推動全域開發和轉型升級。  

要抓住湖北打造中部強大市場、武漢建設內陸消費中心的機遇,打造文化旅遊精品線路,加快文化與旅遊產業深度融合,讓隨州的優秀歷史文化插上旅遊的翅膀,從沉睡的歷史文化寶藏中繪製出一張散發迷人氣息的旅遊地圖,讓歷史説話、讓文物説話,讓寶貴的歷史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建成獨樹一幟的文化高地。  

旅遊既是大產業,又是大民生。要創造更加舒適、便利的旅遊環境,大力改善旅遊場所的基礎設施,提高旅遊場所的接待和服務水平,使我們的旅遊環境更加個性化,更加舒適化,更加便利化,適應大眾旅遊時代的需求,促進旅遊紅利全民共享。  

如今的隨州文旅產業,早已不再處於側重追求遊客量的階段,而是到了深入提質提檔的關鍵時期。創新文旅新業態,謀劃實現文化內涵的有形承載,精緻精細化打造,實現文旅高質量融合發展,是這20年實踐使然,也是未來隨州文旅名城持續建設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