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地表上最強開箱!收藏達人乾隆皇帝的多寶格

由 梁丘憐翠 發佈於 休閒

大家好,我們的老虎仔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説起“大IP” 乾隆帝,你想到了什麼?
蓋章狂魔、彈幕鼻祖、歡天喜地的“農家樂”審美、熱衷Cosplay的高級玩家、一生寫詩4萬首,沒一首被世人記住……
乾隆帝表示“不服”,朕平時工作之餘的一丟丟小愛好,沒想到在數百年之後,竟然成為了“爾等刁民”茶餘飯後的談資。
展覽海報
目前正在台北故宮南院展出的 “皇帝的多寶格特展”,便是為乾隆帝“洗白”,乾隆皇帝還是一位收納達人。特展以乾隆皇帝的多寶格為主軸,從收納方式與藏品特色出發,分為三個單元,一共展出619組件文物,包括國寶級藏品8件宋代汝窯瓷器(台北故宮共藏21件)、6件雞缸杯(台北故宮共藏12件)、明宣德寶石紅釉僧帽壺等。
明宣德寶石紅釉僧帽壺
本次展覽總策展人、台北故宮器物處處長餘佩瑾女士在開幕式上談到了策展理念:“第一單元收納古玩,顧名思義展出的都是皇帝擁有的古董文物組合,‘皇帝’指的是乾隆皇帝與其父親雍正皇帝。第二單元開箱趣味展出七組有箱匣收納的文物,這時的皇帝就換成了乾隆皇帝與其子嘉慶皇帝。這類箱匣收納文物組中的文物包羅萬象,各式各樣的有趣文物等着大家發現。第三單元為‘藏物格架’,我們根據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十二美人圖》當中的一張作品為線索,並對照清室善後委員會當年點查清宮各個宮殿紀錄中的‘多寶格’條目,復原了兩組‘多寶格’,都是收藏在養心殿。這個展覽真的非常豐富,但也請大家放輕鬆,絕對讓大家看得懂。”
收納古玩
開箱趣味
藏物格架
清順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勵精圖治,讓國家富裕、穩定,乾隆皇帝便有了沉迷於收藏的條件。乾隆皇帝擁有各式各樣的寶物,主要來自地方大臣進貢,有些繼承自前朝皇室的收藏、內務府在外採購、查抄沒收物品,另一些則是外國使節引進的舶來品,滿室收藏堪稱琳琅滿目,無所不包。
展覽現場
展覽第一單元收納古玩包含聚集和分類兩個面向。通過清宮檔案可知聚集文物使之成組,無論作為陳設或裝匣貯存,在康熙皇帝時代(1662-1722)已經出現,但當時並未使用多寶格或百什件等名稱,直至雍正朝才出現有“百事件”,乾隆朝則作“百什件”、“百拾件”,同時文獻中也能見到“多寶格”。一般來説,頭等珍藏收於“多寶格”,而次等或更次等則置於“百什件”和“萬寶箱”中,形成一種有層次的收藏。
作為地表上最強“頑主”乾隆皇帝對多寶格真的很上心,往往親力親為,親自設計,並要求造辦處根據他的設計製作相應的工藝品,他曾要求造辦處每隔五天就要將還沒有完成、正在裝配的多寶格拿給他看。有一次,一批抽屜因為正在糊裏子,希望寬限幾天再呈,結果這個請求竟被他給拒絕了,只因朕想看一眼。
從以下這段出自《活計檔》的乾隆批示,可以看到乾隆皇帝的積極參與,同時他也是一位設計師。
涼瑤簇百什件屜內有小抽屜一件,將牆挈上着郎世寧畫畫片一張糊上,其上層屜內白玉齋戒牌一件,挑出永不許配用,着另挑玉器一件換人屜內。
其配成鼻煙壺二件不成對,亦不必用,如有成對者選二件成裝,如無成對者另選別的器皿一件成裝。
將瓊瑤簇百什件內小抽屜並格子俱準用花梨素木配做成楠木胎漆,再瓊瑤簇萬寶箱清玩閣三分做完合牌樣時,將抽屜大牆俱用杉木成做,糊錦其抽屜內。
盛古玩隔斷處準用楠木做,糊藍雲鳳綾裏,再抽屜口上或用紫檀、棕竹或用高麗木鑲做,欽此。
真壯觀,擺的藏品全是一個小小箱子裝的,它就是清乾隆採挹流霞瓷器箱
清乾隆採挹流霞瓷器箱 展覽現場
展覽第一單元中最精彩的當屬清乾隆採挹流霞瓷器箱,乾隆皇帝還曾下令為其製作象牙吊牌,此物為日本的蒔繪漆箱,大概是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日本江户時代)製作,此類漆箱大多是作為貴族們外出時使用的置物箱。1924年在紫禁城景仁宮被發現的,箱內分三層,一共有19個木匣,原內裝有74件瓷器,現存67件。這些瓷器,都是屬於明成化時期,分為青花、鬥彩、白瓷三大類型,包含明成化鬥彩雞缸杯、明成化青花梵文杯、明成化花蝶杯等。
龍美術館創始人劉益謙
採挹流霞瓷器箱中最吸引人的就是那件明成化鬥彩雞缸杯,台北故宮藏12件,本次展出6件,而目前世上已知的明成化鬥彩雞缸杯僅19件。不過,讓雞缸杯真正走進普通百姓視野的是2014年香港蘇富比春拍,龍美術館創始人劉益謙以2.81億港元的價格拍下明成化鬥彩雞缸杯,刷新了中國瓷器拍賣的紀錄。
展覽現場:明成化鬥彩雞缸杯和明成化青花梵文杯
雞缸杯是明朝成化官窯(1465-87)的代表作之一。器表裝飾兩組公雞、母雞和三隻小雞閤家出遊的景象。它們或覓食,或相向嬉戲,充滿童趣的圖案以“鬥彩”技法勾勒、繪製。因“鬥”字含有組合的意思,因此才將同時裝飾釉下青花和釉上紅、綠、黃、紫各種顏色的紋樣稱為”鬥彩”。
明成化 鬥彩雞缸杯,高4、口徑8公分
明成化 鬥彩雞缸杯,高3.6、口徑8.2公分
關於瓷器上的圖樣“雞”,有人認為取諧音“大吉大利”之意,亦有人認為是出於成化皇帝對萬貴妃的感情,萬貴妃十分喜歡鬥彩,尤其是雞缸杯,成化皇帝為討好她,令景德鎮大量燒造,另一説是成化皇帝看到宋人所作的《子母雞圖》,很欣賞,聯想到自己童年時的種種,深有感觸,因此大量燒造。
原來雞缸杯是成對裝的,並且是紫檀匣
這件雞缸杯收納匣子是乾隆皇帝命人配製,匣面鐫刻乾隆四十一年(1776)提的御製詩,反映乾隆皇帝收藏的經歷。“良工物態肖無遺,超華風氣隨時變。我獨警心在齊詩,不敢耽安興以晏”,以漢初齊人轅固生“齊詩”暗指湯武革命之事,表達乾隆皇帝“仿古“意在以古為鑑,惕勉自身以良君為榜樣。
明代成化帝
成化鬥彩自問世至今,就備受陶瓷鑑賞家及收藏家青睞,且經久不衰歷時數載如故。早在明萬曆《明實錄·神宗實錄》中就有“神宗時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雞缸杯一雙,值錢十萬”的記載,這是官方的説法。而《萬曆野獲編》裏説“成窯酒杯,每對至博銀百金”,是文人的筆記,古代文人很少記錄瓷器,側面看出雞缸杯的特殊地位。
兩種記載在數字上也可相互印證。值錢十萬,換算成白銀是一百兩。以現在的銀價,折成人民幣還不到兩萬元。但以當時的購買力,卻極其驚人。一百兩白銀,在五百年前明朝的北京城,足以買一套不小的院落。
清 康熙鬥彩雞缸杯圖
清 雍正鬥彩團花菊蝶紋蓋罐
雞缸杯成為寵兒之後,無論官窯、民窯都在不斷地仿製,最為著名的仿品出自雍正與乾隆兩朝。皇帝不但命令御窯廠原樣仿製,還不滿足於依樣畫葫蘆,更要有自己的風格。雍正皇帝覺得成化鬥彩顯得粗率,於是要求畫得更加細緻更加寫實,甚至改良出生產了碗和筆筒。而乾隆皇帝則完全擺脱了原有器形與畫面的工藝及程式,不但杯子的形狀完全改變,畫面也重新設計,有些畫面的主題由雞變成了嬰孩,還配上了長長的詩句。在製作的工藝上,也由鬥彩變成了粉彩,只因粉彩表現更為逼真。
乾隆帝鑑古
展覽現場:乾隆為心愛之物下旨製作的圖錄
乾隆皇帝的收納沒有最精彩,只有更用心的,他對古物的愛護體現在為心愛的收藏製作小冊子並配以説明,有點像今天的圖錄,這項工程最早開始於乾隆二十年(1755),最晚可推至乾隆晚期。本次展覽展出的燔功彰色瓷器匣組、埏埴流光瓷器匣組便是乾隆帝這一收藏理念的見證。清乾隆“燔功彰色”瓷器匣內含北宋汝窯青瓷盤和北宋汝窯橢圓小洗,而埏埴流光瓷器匣組則包含北宋汝窯青瓷洗。
燔功彰色瓷器組-北宋汝窯青瓷盤
高3.8釐米、口徑18.4釐米、足徑12.7釐米
故瓷013962
原藏地永壽宮
底刻清高宗乾隆皇帝御製詩(1775):“雖非髻墾足釘遺,已自為佳今重之,物以少珍有如此,玩當喪志戒惟茲,精評早具輟耕錄,剏制猶存修內司,古北秦甎古於是,卻誰屬目義堪思。”乾隆乙未孟春御題。鈐印二:“比德”“朗潤”。
台北故宮收藏兩件很相似的汝窯盤,上圖這件底部御製詩詞是“修內思”,而另一件寫的是“宋瓷”,為何看法不一樣呢?是乾隆的學養不夠豐富還是他根本無法分辨兩件作品的窯口?
北宋汝窯青瓷橢圓洗
高2.7釐米、口縱9.8釐米、口橫14.2釐米、底徑4.2釐米
故瓷17849
橢圓洗的器形,傳世極少見;除台北故宮之外,大衞德基金會和美國波士頓美術館也有相仿作品的收藏。其中,台北故宮和大衞德基金會收藏的一件,同樣具有外底中心向內陷入一圈,圈內留存三枚支燒痕,器表釉下模印圖案的特徵。但近來年隨著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汝窯窯址的多次考古發掘,卻也逐漸發現其實裝飾著刻、印花圖案的汝窯,產燒之初,或許是一品類。與此“汝窯青瓷橢圓洗”相似,且底部亦存在相同製作痕跡的殘件標本,亦見於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的汝窯窯址,從中印證橢圓洗產燒自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的史實。
北宋汝窯青瓷水仙盆
高6.1公分 深3.8公分 口縱15.8公分口橫23.1公分 底縱13公分 底橫19.5公分
底款清高宗乾隆皇帝御製詩:“官窯莫辨宋還唐,火氣都無有葆光,便是訛傳猧食器,蹴秤卻識豢恩償,龍腦香薰蜀錦裾,華清無事飼康居,亂碁解釋三郎急,誰識黃碁正不如。”
不過,台北故宮汝窯珍藏中最為稀罕的自然是北宋汝窯青瓷無紋水仙盆,據説它是這世上僅存的一件器形完整、無開片紋路的水仙盆,此外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博物館亦收藏一件相似的“北宋汝窯青瓷水仙盆”。從器物底部的乾隆詩詞來看,乾隆認為水仙盆不是是汝窯,反而認為它們是官窯。“便是訛傳猧食器”,想必乾隆帝的貓會傲嬌地叫道:“喵!我的“貓食盆”竟然是“北宋汝窯青瓷無紋水仙盆”牌的!乾隆帝還曾傳旨下令景德鎮御窯廠仿燒“汝釉貓食盆。”
説起開箱趣味,相信大家都有類似經歷:拆生日禮物、拆盲盒、拆快遞等,或多或少都有一絲愉快感。而多寶格最獨特的魅力,在於特別強調“遊戲的趣味”,講究結構的多元善變,暗藏着開合的玄機,營造麴折感。賞玩者就和小孩玩捉迷藏一樣,不斷尋覓就會有不斷髮現的驚喜。
展覽挑選了七件乾隆時期之“百什件”為代表,有箱、盒、櫃子甚至外出用小桌,透過工匠的巧思,在固定的空間裏區,透過設計,收藏各式各樣的珍玩,既滿足收納,又有尋寶樂趣。
清 乾隆時期 天府球琳盒 外盒
清 乾隆時期 天府球琳盒--內盒日本蒔繪漆盒組裝
乾隆八年時,受蟲蛀的影響,將先前整理過的九份百什件下令重新裝配,這些百什件都被乾隆皇帝取了名字,選展這件叫天府球琳,它是乾隆初年百什件的代表作品,裏面有各樣材質的珍玩34件,盒子採用紫檀木,上面嵌入象牙花紋。由一個兩層的日本蒔繪漆盒組裝。乾隆皇帝利用漆盒原有的空間,做成上下屜,依古玩的高矮胖瘦所製作的格子,還有大小不同的暗屜,暗屜上還有做成冊頁封板之裝飾。在下層小屜中的暗屜內有“天府球琳”收藏清冊,清楚記載着此件所收藏的古玩。
清乾隆 雕紫檀蟠龍方盒百什件
同樣是紫檀製作,這個紫檀浮雕雲龍紋罩蓋匣更為奢華、有趣,內含44件珍玩,盒上的“壽”或許是某位官員為了賀壽獻給乾隆的。內有兩屜層疊,打開上層,放眼望去,裏面全是玉器。定睛一瞧,不得了了,這全是古玉,九件玉器年代從春秋到明清,古玉下面還暗藏着清代畫家于敏中與楊大章以書畫裝飾。于敏中,1714-1780年。楊大章活動於乾隆朝中後期,可見此為乾隆中期所製作之“百什件”。
下屜存放包括瓷、玉、書、畫、甚至有日本漆器與西洋鼻煙盒等各類型文物。屜內由隔間及屜版堆疊各種空間來放置文物,屜中還有“集古函珍”紫檀木格來陳設文物。其中James Cox鼻煙盒,更是東西品牌交流的重要依據
有趣的是,匣中有嘉慶御書冊二冊,趙秉衝(?-1814)篆書與董誥(1740-1818)山水各一卷,且卷內皆有嘉慶御筆引首,顯示此百什件也曾經嘉慶內府整理與添作。反映出清朝皇室重視文物的組合、收納並加以傳承的特殊文化。
清乾隆 紫檀多寶格方匣
圓形古玉和方形盒子體現了天圓地方的概念
這件“紫檀多寶格方匣”看似再規矩不過了,外形雖簡單,看來卻不顯單調。原因在於工匠運用了“開窗”的裝飾手法,一方面讓人能欣賞到書畫;另一方面又使人對窗內產生期待的心理。方盒在一一抽去隔板、推出4個扇形後,造型變得很有流動感,加上中心圓形玉璧回旋的效果,讓人以為它會像風車一樣開始轉動。若你這個時候以為尋寶過程已經結束,那你損失就大了。其實,方盒底部的須彌座也是一個隱藏着的貯藏空間,與現代室內設計利用的地板下儲物,概念幾乎一致,極具創意。
清乾隆 紫檀多寶格方匣——雕竹伏虎羅漢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一件雕竹伏虎羅漢,它只有8.2公分高,3.3公分寬,在一塊竹莖上雕刻出一羅漢坐於石上,雙臂下伸,交指下按,張口睜眼,做打呵欠狀。
清乾隆 外出楠木摺疊百什件桌
最令人為之驚訝的是這一件名為外出楠木摺疊百什件桌,能當桌子,拉開桌子的抽屜收納了60件物品,曾存放在永壽宮。當年造辦處的工匠,為了滿足乾隆的喜好,真可謂極盡巧思,無所不能。
清 乾隆 紫檀博古圖長方匣
外盒以紫檀木精雕博古圖為裝飾,打開以紫檀木為內盒,外飾填金松、竹、梅、荷四季植物,及鹿、鶴圖,象徵鹿鶴同春、天地欣欣向榮。內盒兩側又淺雕開窗,以葫蘆、蝙蝠、方勝、芭蕉等各種吉祥圖案為造型,透過開窗可見裏面各種材質與造型的小古玩。將開窗屜板拉開,裏面分成許多小格,每格各有一件古玩,並設有屜板可再抽出。從正上方看,可見琺琅、日本漆器、鼻煙壺、西洋鼻煙盒和扇子等。中間屜可以完全取出,取出後可看到下面也是各式古玩。取出的中間屜,底部另設暗屜,內藏小尺寸的書畫。
在這個展區,台北故宮嘗試復原兩組多寶格:北京故宮養心殿東暖格與後殿的多寶格上陳列文物,透過圖畫與裝飾,呈現出多寶格的意象。首先,策展人根據清室善後委員會清點紫禁城宮殿的紀錄,發現兩組展出的文物均登錄於“多寶格”項下,其次對照嘉慶年間(1802)的陳設檔,而能對照出其中一組文物原來隸屬養心殿前殿東暖閣內的博古格﹔另一組則裝置於養心殿後殿的左面牆。
雍正《十二美人圖》
“北京故宮收藏有一組雍正《十二美人圖》,當中有一張《鑑古》,畫中美人身後有一格架,格架上便有這件明宣德《寶石紅釉僧帽壺》。這組《十二美人圖》原收藏於圓明園,這也代表這件僧帽壺原本可能陳設在圓明園也説不定,而在乾隆朝重新整理裝配多寶格時,或許也將原本擺放在其他宮殿的文物移動養心殿,建置出一個格架式的多寶格。”展覽策展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講到
器無款,底刻乾隆御製詩:「宣德年中制,大和齋裏藏。撫摩欽手澤,吟詠識心傷。潤透硃砂釉,盛宜沆瀣漿。如雲僧帽式,真幻定誰常。」
「乾隆乙未仲春御題」
鈐印二:「古香」「太璞」
這件明宣德寶石紅釉僧帽壺不久前被定為“國寶”。瓷制僧帽壺最早出現於元代,是模仿藏地銅製僧帽壺製作的,類似的金屬僧帽壺,至今在藏地仍時常可見,初期專為佛教僧侶飲茶。明代僧帽壺常作為皇帝送給西藏的賞品。紅釉僧帽壺一般不賞與藏地,而是留於宮中供帝王及其親眷自享。
秦漢 獸耳扁壺 和 明 宣德 寶石紅僧帽壺,兩件都留下了皇帝鑑賞的痕跡,木台上都刻有“雍邸清玩”
清代的康熙帝對宣德寶石紅釉僧帽壺十分喜愛,對之進行了多次仿製,但所仿頸腹比例不太協調,髮色亦不夠潤澤。從木台上的“雍邸清玩”可知,乾隆帝從父雍正處得到該壺,乾隆皇帝認為該壺十分適合盛裝“沆瀣漿”。而“沆瀣漿”是什麼呢?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中記載了拿沆瀣漿解酒的故事,南宋雪夜,名士張一齋與客人飲酒大醉,不省人事,而友人何時峯拿出從宮中取得的秘方“沆瀣漿”給眾人喝,大家都清醒過來。這裏的沆瀣漿是將鮮甘蔗、白蘿蔔切塊煮水取汁而成。可見南宋時期沆瀣漿已成為一種宮廷飲品的代稱,乾隆所言或與之同。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