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雲間漫談】松江府城舊貌剪影

由 南宮丹紅 發佈於 休閒

上海地區有座古代唯一的府城,就是今天的松江老城,昔日的松江府城。自辛亥革命後拆城之風漸開,加之抗戰時期日機狂轟濫炸,以及解放後市政建設之需,府城整體舊貌早已難覓蹤影。因多年生活在松江城裏,時有追懷一座古城的舊夢縈繞。在我的夢裏,松江府城的形狀像似天上的月亮,盈盈的,圓圓的,是環繞的城河,圍合的城牆,是政治與經濟、生態與文化,在古代松江畫出的一個圓。

懷想松江府城的理由很多,從建置沿革上來説,上海尋根,繞不開松江府城。因為唐宋時期這座城是華亭縣城,元明清時期升格為松江府城,是今上海地區除嘉定、寶山、崇明而外的古代行政中心。打開松江府城這本書,過往的人文故事猶如繁星撒落銀河,令人怦然心動。例如明清松江府城,是雲間之域出狀元、出進士、出文壇名流和藝苑精英的搖籃。民國時期,雖然府城降格為縣城,但在中華民國成立之年,孫中山視察的身影,便出現在松江古城。

時至近當代,如風不知歸期的府城煙雲,在俞粟廬傳子俞振飛的"俞派唱法"中漫溢鄉愁;在南社"松江才子"姚鵷雛的小説、詩詞中生髮婉約柔美的江南意像;在《施蟄存小説集》《雲間語小錄》中留下了諸多往事記憶;戴望舒曾追慕過施蟄存的妹妹施絳年,情戀松江古城雨巷,詩與"丁香"共芬芳。胡山源是我國文學史上頗有影響力的著名作家,他的長篇小説《散花寺》,就是以松江古城為背景,以其在景賢女中等校教書,結識的朋友和學生為人物原型創作的。此外,上世紀四十年代拍攝於松江古城的《小城之春》,1948年在上海上映時並不轟動,然而沉澱發酵,最終酒香一座城,載譽春色歸。這部影片1995年被評為中國電影90年曆史上10部經典之一,2005年又被金像獎評為百年華語電影第一名。正因如此,由衷感嘆有着豐厚歷史積澱的松江老城,是文明的結晶,文化的容器,是一座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的故土家園,一座有着生命呼吸、承載千古滄桑的夢想之城。

追遠思昔,南宋《雲間志》記:"唐之置縣,固有城矣。"華亭縣城始建時很小,"週迴一百六十丈",比一個足球場大不了多少。元末,張士誠據吳佔松江,為防元軍進攻,將原城北部分土地擴入城內,圍築起一道土城牆。城牆雖"土",卻翻開了府城成規模築城的歷史新篇章。明洪武三十年(1397),在原張士誠所築土城垣基礎上改築磚城,週迴九里一百七十三步,高一丈八尺,池(護城河)寬十丈,深七尺餘。城上建有敵台20座,窩鋪26座,雉堞(垛口)3389垛,開4個陸門、4個水門。明代至清代,共修葺擴建城牆11次,但府城環繞一圈的基本規模沒有太大變化。

從諸多歷史信息中,推知府城四門和城牆、城河等大致方位如下:東門在今中山中路與環城路交匯處。今白雲新村東向,尚有一段護城河;迎賓路2號內尚存一段基寬18米左右、殘長127米的府城垣,現用作武裝部訓練基地的東圍牆。西門在今谷陽路中山路口稍西處。古代西城牆與今谷陽路呈平行走向。西城門外竹竿匯,位於今中山中路南、谷陽路西側,原新西門到老西門之間護城河西岸。還有位於府城南向的金沙灘,南起人民河與城河交界處,北至松匯路與竹竿匯街相連。南門位於近南門滬杭鐵路一線。過去,南門內有南內路,南起集仙門(南門)故址。此外,解放後建造南門糧庫和第一碾米廠,曾就近於城垣取土;1969年前後縣苗圃平整土地,南城牆東段城垣被整為平地。北門在今北門加油站附近。原北門大街在府城拱宸(北門城樓)門外,南起環城路,北至石油倉庫、東臨滬松公路。再就是解放後修築北內路、樂都路、建消防廠等,均在北城垣取過土。所以,順延古代府城牆圍合的大致路線,開車環繞一圈,半個小時足矣。

辛亥革命後,府城和城河逐漸被拆除填平。所以,當下欲覽府城牆圍合舊貌,只能仰望蒼天,看唐幢流雲,聽方塔風鈴,在府署譙樓雲間第一樓等處感受唐宋元明清、從古看到今的零星片段。有幸的是,松江知府宋如林、學者孫星衍等,修纂嘉慶《松江府志》時做了有心人,慮及"府境形勝繡錯,建置羅列,非圖繪不能詳"也,故繪製並載錄峯泖圖十、府縣境圖九、城池圖八、官署學校圖四、水利圖四、鄉保圖一、海塘圖一,共計37幅留存於世,其中,就有《松江府城圖》。

府城圖上探路,我知道"登高一望民風厚,樓閣重重煙雨中"的府城,其南部舊為吳王獵場,場有五茸,故城也俗呼五茸城也。松江別稱茸城,由此傳世。我同時知道,背山則厚其居,面水則納其秀的府城,雖在明清改朝易代時遭受創傷,但至清嘉慶年間不僅恢復了元氣,且重現"都會之雄"的新發展、新面貌。例如,明正德年間修築的東起明星橋、西到祭江亭的郡治大街兩側有弄巷90條,至清代嘉慶時有弄巷158條。我還知道河與街一般平行延伸,如松江西部老城區有一段東西走向的老市河,南有與之平行的秀南街,北有中山西路一條街,但嘉慶《松江府城圖》上盡顯水路,卻不見與河平行的大街,和與河呈"丅"字形的眾多弄巷。我甚至一時誤以為府城圖是一幅府城水系圖。

古代松江,濱海承湖,襟江佩泖,山水連景,故今有"樂遊山水城"之説。山水詩意中的府城諸水,日月夾拱,玉帶環流,拱橋若小山,裝點水雲間。古賢嘆此乃"靈氣之所鍾也。"嘉慶《松江府城圖》水系顯示,城內共有12條河道,分別為護城河、邱家灣、玉帶河、日河、牛市涇、集賢涇、倉河、米市塘、網船浜、龍淵、西湖、中心城河,其中,除環城而繞的護城河外,其餘11條河道中5條呈南北走向,6條呈東西走向。城內諸河又以河寬50米、東至披雲門西至谷陽門旁外水關的中心城河為交通運輸和對外經濟往來主水脈。《中山街道志》稱:"此河在民國時期因擴建中山東路填沒"。

觀《松江府城圖》河網交錯,波光粼粼,似乎在欣賞一座具有東方威尼斯風光的江南水都。我曾赴意大利遊覽觀光,在前往威尼斯水城的路上,懷想意大利比薩斜塔和松江天馬山斜塔,都曾歷經風雨滄桑,斜而不倒。車至威尼斯水城,上了一艘白色遊輪,睹水上人文風景,一路快哉叫爽。見水又思江南,尤念家鄉。昔日,松江古城不僅有開闊的市河、城河,還有長櫓點破細瘦水巷,小船悠悠,雖無快哉之感,卻有搖啊搖的悠哉之閒,想像中的感覺真好。

思緒回到《松江府城圖》上,外圍一圈護城河,畫出了一個美麗的圓。護城河寬十丈,既是一道府城防禦屏障,且內連城中諸河,引流排泄,暢通一城活水;外連多條外界河,東通南、北俞塘,北流洞涇港,西入白龍潭、釆花涇、市河,南注瑁湖、大漲涇、官紹塘,四通八達,暢通水上貨運,保障府城軍民所需和商貿利市。護城河相當重要,駐軍和地方通力合作加以保衞和看護。明代松江守禦千户所專管守護城池,清代華亭、婁縣對府城池有明確的分段管理責任,城東鹹通橋轉北,經披雲(東門)、通波(北門)二門至菜花涇止,為華亭縣附郭;從菜花涇分界起,迤南經谷陽(西門)、集仙(南門)二門至鹹通橋止為婁縣附郭。現武裝部訓練基地東圍牆外,尚有一段通長561米、河寬11米的護城河。這個寬度大約是古代護城河的三分之一,由寬變窄的原因,很可能與日機轟炸和以後修築道路以及城市建設堆積有關。

松江府城遺址

河流縱橫的松江府城,石橋四布,橋名如星辰閃爍水上。南宋《雲間志》載華亭縣城內有橋樑33座;嘉慶《松江府志》載:"城區中各種橋樑,約百餘座"。令人欣喜的是,多座南宋《雲間志》上記載的古橋,在清代嘉慶《松江府城圖》中顯示,如德風橋、合掌橋、沙家橋、太平橋、永安橋、淨土橋、廣明橋、丁行橋、大吳橋、鳳凰橋、米市橋、望仙橋、莊老橋、普照寺橋、望雲橋、迎仙橋、居士橋、悦安橋等。雖然上述?於南宋以前的古橋,如今僅存一座位於方塔公園內的望仙橋,但透出了一個重要歷史信息,即天佑松江,宋代以後未曾發生過強烈大地震,且鮮兵火,少戰亂,是一方風水寶地。

府城四門吊橋示意

府城的水和橋,同時又是一道你家住河東我家住橋西,無不是風景如畫的人文風景線。元末文壇領袖楊維楨遷寓松江,居迎仙橋堍,後築室東禪寺附近的百花潭。元末明初以《白燕》詩出名,人稱"袁白燕"的袁凱,家住府城東門外賢遊涇。被明成祖誇為"我朝王羲之"的楷書家沈度,家住日河旁。明代松江有"日月河通出狀元"之美傳,錢福、張以誠相繼狀元及第;而家住府城南門內龍門寺西的董其昌,又得近鄰龍門寺東的"龍淵"靈氣,書法疏宕秀逸,山水畫瀟灑生動。此外,《閲世編》記:"舊聞民謠雲:‘潮到泖,出閣老。’嘉靖辛亥,潮到泖,徐文貞公大拜。"清乾隆、嘉慶年間,我國第一本造鐘專著《自鳴鐘表圖説》問世,作者便是家住府城東亭橋畔的徐朝俊。松江第一個共產黨員,革命理想堅定且多才多藝的侯紹裘,家住城內豐樂橋堍。

《松江府城圖》中心位置上標有松江府署,清代松江知府的官階為從四品,但駐地松江府城的江南提督大人的官階是從一品,遠在松江知府之上。府城圖上見有"提督軍門"。提督是官名。據明、清兩朝《職官志》等記載,明代有提督京營戎政諸職,多以勳戚大臣及太監充任。清代於重要省份設提督,職掌軍政,為地方武職最高長官。軍門實為軍營之門,但清代"提督軍門"是一種尊稱,是對提督或總兵加提督銜者的尊稱。

話説順治二年(1645)五月,清軍佔領松江後,朝廷設立了駐地松江府城的江南提督衙署,負責管理蘇州、松江、常州、鎮江四府綠營兵營軍務;從康熙元年(1662)開始,江南提督統理江南全省軍務。康熙四十四年(1705)和四十六年(1707),康熙兩次巡幸松江府,駐蹕松江府城內,行宮設在提督府東南。康熙曾御書"方略詩書"四字賜江南提督臣張雲翼。由府城圖上標註的"閲軍教場",想起康熙兩次駐蹕松江府城期間皆親駕演武場,檢閲駐軍射箭,並觀諸王子和侍衞射箭,自己也親射兩箭,箭無虛發,皆中箭靶。據悉,演武校場舊址在南門內,佔地面積30畝。清代駐地松江的江南提督中,出了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陳化成。史載,道光二十年(1840),陳化成至松江任江南提督,籌劃抗英防務。此外,清代駐松江的綠營兵有提標中營、左營、前營、後營和城守營,5營之兵員共計3100餘人,各綠營兵府設在府城內,其中城守營衞戍城廂。這些歷史信息在嘉慶《松江府城圖》上多有顯示,如前營府、中營府、左營府、後營府、城守營,城內設有大校場和小校場,時為駐軍演武場。

松江府署圖

清代松江府署的最高長官是知府,以下為同知,再下為通判,同知、通判的品級分別為正五品、正六品。府署下設吏、户、禮、兵、刑、工六個機構,全國統一,均與清中央政府對應設置。松江府署還聘用了幕僚師爺,專事出謀劃策,起草公務文書。松江府署六司機構駐地,孕育出府城中的兩條街巷名稱,即東司弄、西司弄。兩弄分別位於雲間第一樓前東側和西側,東側為府署吏、户、禮胥吏官廨所在,西側為府署兵、刑、工胥吏官廨所在,故名。此外,府城圖上顯示有"察院"橋。明代和清初曾在此設立過兩處"察院",系監察御史出巡駐地。這便是府城"察院"和"察院弄"的由來。再者,松江府城內外先後設置過具有法院審判性質的推廳衙署和審判廳,以及松江府和華亭縣、婁縣監獄等。可見,松江府城之軍政、監察和司法機關等一應俱全,是統理一方政區的行政中心。

《松江府城圖》上標註了多座常平倉,如華亭常平倉、婁縣常平倉、奉賢常平倉,還有一處裕軍倉。可見,常平倉的歷史地位不低。話説開去,古代修築倉廩,並非單純貯糧,而是一個集貯藏、平糶、借貸、賑濟於一體的社會調控管理體系。民以食為天,手中有糧,心裏不慌。建於明弘治以後的常平倉,時與濟農倉、水次倉,同為松江府三大官倉。明代中期後,松江府縣以下鄉鎮興建了不少社倉、義倉。社倉和義倉由官府倡建,是各地鄉紳士民用民間資本建以糴谷備荒的民間糧倉。松江以水為郡,東際於海,西下諸湖,其齒聚繁,然其害惟水患為大。災荒之年,糧食欠收,必然導致米價上漲,常平倉以低價或平價放糧,主導社會調控,穩住糧價,以保社會安定。民間社倉和義倉,在兼有社會調控作用的同時,尚有"勸善興仁"的道德示範功能,官府大力倡辦。從松江歷史上既未岀現過災後百里無人煙和成規模的農民起義史實中看出,作為物質載體的糧倉,其背後有着政治、經濟考量和涵養地方道德風尚以及人文情懷的交織社會現象。

顯示在嘉慶《松江府城圖》上的還有祠堂、書院、學校和宗教場所等。首先,昭示功績,世代緬懷,建祠以祀,是松江優秀文化傳統和一大精神支柱。府城圖上有名宦祠、鄉賢祠、三賢祠、陸昭侯祠、唐宋忠良祠、董文敏祠、沈文恪祠、徐文貞祠、杜公祠、周太守祠、夏週二公祠、周夏二公祠、王忠毅祠、方正學祠,還有父子忠孝祠、節孝總祠等。其中,名宦祠和鄉賢祠,位於府城南部橫貫松江府學的玉帶河北側,面南而建。嘉慶年間,兩祠分別祀松郡名宦57人,鄉賢111人。唐宋忠良祠,位於愛民橋西南向,祀唐陸宣公陸贄,宋丞相李綱。陸贄是嘉興人,李綱祖籍是福建。國朝康基田《重修唐宋忠良祠立景賢書院記》載:"二公皆生於松,有功德於民,沒而祀於其鄉,禮也。"陸贄卒諡"宣",人稱陸忠宣;李綱卒諡"忠定",世稱李忠定。師表人倫,合祠並祀,謂之唐宋忠良祠。不過,李綱父李夔曾任華亭尉,李綱生於官舍,出生在華亭有史可查,而陸贄生於華亭依據何在,不得而知。合祠祀陸贄,表明其對華亭文化影響力巨大,後世追慕,君心一悟,可泣可頌可感也。

董其昌祠

董文敏祠、沈文恪祠、徐文貞祠,祀董其昌,卒諡文敏;沈荃,卒諡文恪;徐階,卒諡文貞。董其昌是萬曆十七年(1589)進士,明代著名書法畫家;沈荃是順治九年(1652)進士,因擅長書法,康熙皇帝"日或一再召見,輒賜茶賜坐",寵幸有加;徐階嘉靖二年(1523)探花及第,後取代嚴嵩任大明首輔多年,為一代名相。夏週二公祠,父子忠孝祠,分別祀明代户部尚書夏原吉、江南巡撫周忱;祀明大理寺丞馮恩,子應天府通判馮行可,以及户部給事中楊允繩、子蘇州知府楊應祈。方正學祠,祀明文學博士方孝孺。方孝孺是浙江台州府寧海縣人,明朝大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陳繼儒《記》雲:"先生生於天台,死節於金陵,於松何居?曰:松有先生後在焉。""先生血允在松,則血食亦宜在松,此特祠之所由建雲。"

其次,書院彰顯人文氣息,學校重在育人成才。《松江縣誌》記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松江縣境內有書院4所,雲間書院、景賢書院、求忠書院、融齋書院。府城圖上僅標註了雲間書院、太平書院。不知嘉慶《松江府城圖》繪製的確切年份,只知景賢書院創建於嘉慶七年(1802);求忠書院始為義塾,復設為書院的時間是道光六年(1826);融齋書院又名融齋精舍,光緒二十一年(1895)後,在方正學祠旁築融齋精舍,為讀書人吟詩作文聚會場所。從府城圖上看出,太平書院與方正學祠在一起,因此,有一種可能,太平書院與求忠書院似曾有過互為你我的歷史嬗變關聯。

府城圖上標有府學、華婁學和雲間義學等。府學即松江府學,華婁學即華亭縣學和婁縣學。松江元代升府,故有府學堂。華亭縣學始建於宋元祐年間,清代婁縣學附於華亭縣學。雲間義學,位於府治東,蓬萊道院西,康熙三十年(1699)重建。此外,松江舊制學校除了府學、縣學、書院、義學外,還有義塾、社學、私塾等遍佈城鄉。松江歷來重視教育,府志有云:"士奮於學,民興於仁"。明清時期,松江享譽科舉大邦,教育資源佔有優勢的松江府城,曾是雲間科舉進士者從秀才起步的搖籃。所以,前身為松江府中學堂的松江二中校門,以古色古香的府署譙樓為其門頭,令人感慨萬千。

再次,府城圖上顯示的宗教場所很多,北有禪定寺、雲峯寺、安於道院、觀音堂等,中有蕭王廟、火神廟、東陽道院、蓬萊道院、府城隍廟、華亭城隍廟、婁縣城隍廟、關帝廟、興聖寺等;南有玉皇閣、文廟、羅神廟、南禪寺、龍門寺、西湖道院、長春道院,還有幾處關帝廟等。也許有人會問:為何不見東嶽廟、西林寺?因為府城的西城牆在谷陽路一線,而岳廟和西林寺位於西門外。

當地許多精彩的歷史故事與寺廟有關。例如又名小北庵的松江府城北門內的禪定寺,建於宋淳祐四年(1244),元趙孟頫曾居於此。康熙南巡時御書"禪定寺"匾額。民國時,張大千曾在此出家,其法名"大千"為禪定寺主持逸琳法師所取。又如府城圖上標有"塌水橋",明末清初的華亭人李待問,家住府城塌水橋堍,近東門(披雲門)外水關,大約在今白雲新村位置上。順治二年(1645)八月初三日,時年42歲的李待問領兵鎮守府城東門。後清軍破西門,入府城。《松江縣誌》記,李待問從東門下來。時有百户挽住説:"您讀爛《四書》,今天將怎樣?"待問説:"為臣死忠,這是常事,我不過想和家人作最後訣別罷了。"百户説:"你能這樣,我先斷頭以待。"就拔刀自刎而死。李待問揮淚別屍,行抵不遠處的家中,少妾挽衣涕泣,眾人勸他逃生。"死,是我份內之事。且不死,將何以對待那位百户?"説完引繩自縊。氣未絕被俘。勸降不屈,慷慨就義。臨死,猶告清將不可殘殺民眾。松江百姓懷念李待問,尊為府城隍,塑像為祀。府城隍廟例行每年陰曆七月十四李侍問誕辰日舉行盛大廟會,城廂百姓以這天喝豆漿的風習來紀念這位英雄。

時光浸泡的松江府城圖,畫出一個同心圓,其中有太多的人和事讓我感動,如立祠以祀的名人中,外省籍和本土人士美美與共,折射出上善若水、江匯眾流的和美波光。例如,明代江南巡撫周忱是江西吉水人,户部尚書夏原吉是湖南湘陰人,府城圖上標註有兩座祠堂,祀周夏或夏週二公。在松江人的記憶中,他們都是愛民如子的好官。《明史》載周忱"與吏民相習若家人父子,每行村落,摒去騶從,與農夫餉婦,從容問所疾苦,商榷處置","匹馬往來,見者忘其為巡撫。"松江大災之年,垂死之人都會想念周公德政,嘆曰:"安得周公復生以活我耶!"夏原吉治水松江,盛夏季節與民工同在治河工地上,下令撤去遮陽傘,以示同甘共苦。61歲病逝於京城官邸的華亭人沈荃,彌留之際做了兩件事,一是趴在枕頭上,執筆上書以謝皇帝恩寵;二是口占《辭世詩》,由次子沈宗敬錄之後謝世。這位三品官的身後金錢遺物,只有白銀十兩。康熙為之感慨,詔曰:"念其供職勤勞,家最貧乏,特賜白銀五百兩",賜諡"文恪"。作為三品臣能獲皇帝親賜諡號,在大清朝歷史上唯有沈荃一人。可見,沈荃是位忠君、清廉、勤勉篤行之臣。

綜上所述,府城一幅圖,江南一張畫。這幅畫圓的府城圖,宛如雲間"心臟"在搏動,水是心路,橋是路標,心中盛裝歷歷往事,一圖彰顯千秋風光。如今,圍合的城牆早已拆去,老城牽手新城,又是一番時代新景象。然而,睹物思人,難忘府城,因為他不僅是松江歷史地位的重要體現,而且是回望過去,承載厚重歷史文化的雲間"聚寶盆"。正因如此,《人文松江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一2022年)》推進項目將"府城文化展示館"列入其中。盼望該館浮出水面時,重現波光粼粼的江南水都迷人景象,並能在沉澱的歷史文化河牀裏看到一顆顆閃光的珍珠耀動。

編輯:孫欣祺

來源:人文松江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