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友和遊客有什麼區別 看完這些你就明白了
許多户外意外事故往往會引起罵戰,很多驢友義憤填膺地表示,媒體不應該把遊客寫成驢友,讓驢友背鍋,讓驢友變成眾矢之的,進行敗壞和搞臭驢友的名聲。也許在一般人看來,遊客與驢友之間並無差別,但在驢友看來,他們之間的差別可大了!絕對不能混為一談!我認為遊客與驢友的差別,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兩個“一”
驢友是一羣人;遊客是一類人。
二、目標清晰與否
驢友通常自己清楚要去哪兒,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每次遠行都會自己細心做下功課,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尋找不同的風景。他們玩得很投入,很盡心,很知足也很滿足。遊客往往跟着導遊方向標行走,上車睡覺,下車尿尿,到景點拍照,走馬觀花到此一遊,不怕錯過沿途的風景,只怕朋友圈的人不知道我來過。
三、環保意識強與不強
驢友出行時都會注意環保,哪些該做,哪些不可以做。除了風景照,什麼都不會帶走,除了腳印,什麼都不會留下,驢友對大自然的愛,就是好好保護它並心存感激。但也不排除有極少部分驢友素質低下,亂丟垃圾。
遊客在行走中,往往意識不到自己無意的行為,不會考慮為後人留下點什麼、會不會給大自然帶來多大的傷害,反正自己花了錢無顧忌一些道德規範。
四、去的地方相同與否
驢友路線偏向於未開發的地方,他們不怕辛苦,不怕勞累,為的是見到“不一的風景”。
遊客路線偏向舒適雅觀,他們不願在旅途中奔波勞累,能坐車儘量不走路,能躺着儘量不站着,只要有個標誌性的東西給他們拍照留念就可以了。
五、所見風景不同
由於驢友能夠去的地方要遠遠多於遊客,“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些風景驢友才能看到。比如長城,遊客選擇的是八達嶺或慕田峪,或其他開發的長城。而驢友會選擇野長城,比如著名的箭扣長城。
六、思考角度不同
驢友在出行中會思考,我能為團隊做些什麼呢?驢友在户外中所想的不只是個體,更多的是如何活躍這個團隊,如何在這個團隊中發揮自己的作用。
而遊客想得更多的是,我應該提出什麼樣的要求。他們為此次出遊花費了自己的金錢,他們應該得到什麼樣的待遇和享受。
七、精神面貌不同
驢友出行時,會合理地安排休息時間,一般不會浪費很多時間在睡覺上,因為路上的風景很多,錯過了太可惜,所以他們會精力充沛。遊客往往很累,在車上、摩肩接踵的景點和賓館之間奔忙,身心俱疲,回到賓館後會呼呼大睡,比在家時要香得多。
八、對自身要求不同
隨着景區不斷商業化,很多景點紛紛修起了公路,連起了索道。遊客上山下山就是坐一坐的功夫。
驢友則對其視而不見,他們依然堅持足下每一步,看好沿途的一草一木。用汗水和衝勁去欣賞大自然筆下的畫卷。
九、出行方式不同
驢友在出行之前會不厭其煩地從網上搜尋各種資料,最佳的線路,最快的時間,最經濟的花費。遊客會想好去哪裏,仔細比較一下各個旅行社的報價服務,綜合各個旅行社所提供的服務,從優選優,為自己選擇一個舒適的旅途。
十、遇驚險反應不同
對於意外遇上的驚險或是變化,驢友們會很冷靜,會為眼前的驚險找對策。在他們看來辦法永遠比困難多,不到最後一刻,絕不向困難險阻低頭。遊客,往往會恐懼,先是質疑自己為什麼要花錢買罪受。後開始急躁,對導遊,對旅行社抱怨、吐苦水等。
十一、得到結果不同
驢友回來後,一般會總結這次出行的經驗和收穫。每一次的出行都是為他們下一次更好的出行做準備。遊客回來後,會想着下次換家旅行社看看。遊客總是很難滿足現狀,他們總會覺得或許其他旅行社能提供更優質的出行服務,或者相同的出行服務花費更少的錢。
十二、分享目的不同
驢友回來後,收穫沿途的喜悦,與驢友分享自己的路線與心得,讓更多的驢友參與到户外出行的快樂中。遊客回來收穫沿途的疲憊,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美照”。(每隔幾分鐘看看:有人點讚了嗎?有人評論了嗎?)
十三、越來越多的遊客變成驢友
當然,遊客與驢友也沒有非常嚴格的界限。隨着景區的客流量劇增,景區原有的風貌被破壞,商業性質越來越強烈。部分遊客不再安於享受,變身為驢友,“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只有走別人不願走的路,才能看別人看不到的風景。
所以,遊客不是驢友,
當然,兩者之間好壞之分。
驢友想的是,
在有限的人生中,
用盡自己的努力,看遍無限的風景。
遊客與驢友之間,
你認為還有哪些差別?
歡迎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