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詩經故里:詩和遠方在這裏完美融合

由 尉遲長喜 發佈於 休閒

合陽縣百良鎮岔峪村是個有故事的地方。千百年來,這座黃河岸邊的小村莊,一直延續着“放河燈”的傳統民俗,流傳着“仁義渡”的動人傳説……2017年,沿黃公路修通以後,岔峪村開始依託黃河美景發展鄉村旅遊,先後投資230多萬元打造了伊人園、伊人湖、採摘園等多個景點,吸引眾多遊客紛紛前來“打卡”。“今年到現在為止,村裏接待的遊客已經超過3萬人次了!”7月3日傍晚,站在村裏的遊客服務中心門口,岔峪村黨支部書記雷武義興奮地説。

近年來,特別是自去年9月以來,擁有豐厚旅遊、文化資源的合陽縣,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機遇,全力打造黃河西岸生態走廊、黃河沿線文化長廊和現代農業先行區,讓古莘大地的山更綠了、水更清了、景更美了,老百姓的生活也越過越好,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濕地保護,多年未見的鳥兒回來了

今年57歲的雷現榮,是合陽縣的一名資深攝影愛好者。20多年來,經他手拍攝的各類照片頻頻見諸報端。7月3日,他又一次扛着相機來到了洽川濕地。

“有時一走進蘆葦叢就會驚起一羣鳥兒,空中黑壓壓一大片。”雷現榮一邊調試設備一邊開心地説,“尤其是這兩年,洽川濕地裏鳥的種類和數量都增加了很多,十幾年未見的大鴇、灰鶴等也都飛回來了。”

這一可喜的變化得益於合陽縣對濕地保護工作的全面加強。近年來,合陽縣創造了全省第一個設立縣級濕地保護管理機構、第一個成立縣級濕地保護管理稽查大隊、第一個將濕地保護工作納入年度考核內容等多項“全省第一”。同時,通過實施“一退(退耕)二限(限制魚塘、限制蓮池隨意擴展)三還(還蘆葦、還水面、還濕地)”生態恢復治理工程,使“萬頃蘆蕩、千眼瀵泉、百種珍禽、十里荷塘、一條黃河”這樣的美景得以呈現。

與此同時,為了保護濕地,每年水產品產量佔全省五分之一的合陽縣,還大力推廣“內循環生態養殖”模式。

與傳統養殖方式不同,這種模式通過機械裝置使魚塘裏面的水循環流動,並通過排泄物收集裝置快速清理魚類的排泄物,實現了養殖污染物的零排放。合陽龍祥水產養殖基地負責人吳永賓説:“應用‘內循環生態養殖’模式後,不僅魚塘裏的污染物得到了快速處理,魚的產量也明顯提高了,我們漁民的收入自然就增加了。”

“打造‘黃河中游生態明珠’是合陽縣委、縣政府確定的目標。圍繞這個目標,縣裏今年推出了黃河西岸生態走廊項目。你看,這就是我們前不久才種下的中槐,長得不錯吧?”7月4日,站在黑池鎮五豐社區溝底的一片小樹林裏,合陽縣自然資源局林業發展與科技股股長雷軍欣慰地説。他告訴記者,項目計劃用5到10年時間,投資7.9億元,在沿黃公路東西兩側43公里長,17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打造西山水土流失生態治理區、沿黃公路生態走廊休閒區、北方鷺島生態保護區等六個功能區。

“通過鹽鹼地改良、鳥類棲息地搭建、人工林植被恢復重建等措施,這個生態走廊項目能徹底解決合陽黃河濕地目前存在的全部生態問題!”雷軍説。

生態旅遊,詩和遠方在這裏完美融合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7月5日下午,洽川風景名勝區。坐在前往處女泉景點的遊船上,來自山西臨汾的遊客王梅梅一邊欣賞着如詩如畫的湖光山色,一邊朗誦起這首流傳千年的經典古詩。

“很早以前就聽説過‘早知有洽川,何必下江南’的説法,今天一看果真名不虛傳!這綠油油的蘆葦蕩、不時從頭上掠過的水鳥,都讓人有一種身處江南水鄉的錯覺。”王梅梅激動地説,“這次旅行的另一大收穫,是知道了從小就會背的這首《關雎》,誕生地就是合陽!”

事實上,合陽縣不僅是《詩經》之鄉,還是伊尹故里與三皇五帝之一的帝嚳的陵墓所在地。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提線木偶、東雷上鑼鼓、洽川玉繡……合陽同樣擁有豐富的資源。

該如何將旅遊、文化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發展生態旅遊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近年來,洽川風景名勝區在努力保護好濕地資源的同時,景區周邊旅遊項目也在不斷擴展。目前,遊客除了可以欣賞絕美的自然景觀外,還可以泡温泉、玩沙灘摩托、看提線木偶、體驗民宿、品嚐農家樂……

今年46歲的王永宏是洽川鎮莘裏村村民,自家房子就建在洽川濕地旁。前些年,他瞅準商機,辦起了農家樂。手藝好、人又實在,慕名而來的客人絡繹不絕,常常忙到凌晨才能打烊。“我們這裏的烏鱧是特色,肉質鮮美富有彈性,特別受歡迎,過來玩的遊客都會點着嘗一嘗。最多的時候,我一天接待過四五百人。”王永宏笑眯眯地告訴記者,現在每年他都能掙二三十萬元。

2019年,合陽縣累計接待遊客達1172.5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82億多元。旅遊產業已經成為促進合陽經濟增長、擴大消費供給的重要動力和新引擎。

現代農業,環保高效漸成農民“新寵”

夏日的合陽,草木繁茂,萬物蓬勃。漫步在田野之間,金黃的杏、鮮紅的桃、綠油油的西瓜……處處瀰漫着水果香甜的味道。

不過,見到最多的,還要數珍珠般的葡萄。在素有“中國紅提之鄉”美譽的合陽縣,紅提葡萄種植面積多達16萬畝。集中連片的葡萄園,不僅為大地披上了綠裝,更承載着當地百姓脱貧致富的夢想。

7月2日下午,一場雷陣雨剛剛過去,新池鎮南溝社區南溝村村民申廣厚就一頭鑽進了葡萄園的避雨棚裏,開始給紅提葡萄修枝疏果。“紅提葡萄比較怕雨水,搭了避雨棚以後,葡萄的品質和價格就上去了,去年我5畝紅提賣了7萬多元……”一説到葡萄,這個有點內向的老漢就打開了話匣子。

“雖然申廣厚去年收入還不錯,但他用的這種避雨棚只能算是初級設施。為了提升葡萄品質,現在很多村民都用上了冷棚,可以有效阻擋室外灰塵、酸雨、蚊蟲等,減少農藥使用量。同時,還能延長鮮果供應期,有的一畝葡萄就能賣2.5萬多元。”南溝社區黨總支書記肖萬順告訴記者,自2001年開始大規模種植葡萄以來,由於設施農業效益顯著,村民越來越捨得在生產上投資,目前全村1500畝紅提葡萄已經全部實現了水肥一體化。“過去澆一畝地要五六十立方米水,現在只需要20立方米水就足夠了,既節水又省錢,大家可高興了。”

好品質就能贏得好市場。以果穗美、色澤豔、肉質脆、口感香等特點著稱的合陽紅提葡萄,每年在成熟季節都會吸引眾多客商前來採購。若逢節假日,合陽周邊很多市民還會呼朋引伴到田間地頭親自採摘,在體驗動手樂趣的同時,也帶火了當地的鄉村旅遊。

2019年,合陽紅提葡萄榮登第五屆中國果品品牌大會品牌榜,果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達5.98億元。

葡萄只是合陽縣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據合陽縣設施農業發展中心主任趙文生介紹,近年來,合陽縣着力打造現代農業先行區,聚焦品牌農業、地標農業、設施農業、綠色農業、未來農業“五個農業”建設,取得顯著效果。目前全縣果業面積達到53萬畝,發展水產養殖4.5萬畝,已建成現代農業產業園區55個,專業合作社252個。(記者 姚志偉 田錫超 吉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