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昧,隱藏在深山之中的禪林,寧靜而又詩意,猶如世外桃源般存在

成都被譽為天府之國,是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這裏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名勝古蹟眾多。除了太古裏、寬窄巷子、錦裏、武侯祠被大家耳熟能詳外,還有文殊院,大慈寺,昭覺寺等佛教聖地也聞名於世,相信很多朋友都去朝拜過。在離成都市區不遠的彭州,還有一座隱藏在深山之中的寺院,在規模和氣勢上絲毫不遜於大慈寺,卻很少有人前往。

彭州最出名的旅遊景區是丹景山,也是我和同伴跑山時,經常路過的地兒。三昧禪林雖是景區的一部分,我卻從來都沒留意到。與它相識,還是在上週末,我下午去玩兒,原本計劃是去蓮花湖水庫的,由於GPS的信號不好,導致走錯了路。車子行駛在陌生的鄉道中,我被沿途美麗的田園風光和蜿蜒曲折的山路所吸引,後來就沒調頭而繼續前行了。在一個路口過彎的時候,偶然看見這片青色琉璃瓦建築,錯落有致非常漂亮,前方山腳下的牌坊更是色彩豔麗特別顯眼,走進一瞧,才知道是三昧禪林。最開始我只抱着看一眼就走的想法,當進去之後,才發現這是一個寧靜又充滿詩意,猶如世外桃源般存在的地方。

三昧禪林又名三昧水,位於彭州市丹景山鎮雙松樹村的茶隴山上,始建於唐懿宗鹹通十三年,距今已有1140多年。它包含三座禪院,分別稱為上、中、下“三昧”。據説這裏的山泉水曾經治癒了悟達國師膝蓋上的人面瘡,“三昧水”便因此得名,當地人都習慣稱它為“三水廟”。我眼前的這座牌坊儘管是512地震後才修建,但它在茂盛林木和疊翠羣峯的襯托下,依然散發着古韻的味道。

在牌坊背後,是一條略顯陳舊的石階路,它通往下三昧。踏入其中,看着夏風晃動的樹葉,斑駁的光影在階梯上若隱若現,抬頭望去不見盡頭,感覺就像“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裏描述的一樣。

走在階梯上,首先看見的是“雙松為記”。它講述了“在唐代長安城,悟達國師幫助一位身患惡疾又被眾人厭而避之的異僧,在分別的時候,異僧告訴他如果今後有難,可到西蜀九龍山尋他,以高大的雙松為記,悟達國師尋松至此”的故事。

回頭一撇,山腳下的牌坊在蒼翠竹林的襯托下變得格外深邃,身後的禪林則多了一絲神秘。

沿着石梯前行,長滿雜草的巨石引起了我的注意,上面的字刻早已模糊不清,手指輕輕一觸,石塵脱落而隨風散去。

而石梯旁邊的摩崖造像,便是三昧禪林裏歷史最悠久的古蹟。它初創於唐朝,後經歷代增刻,逐漸集成為龐大的千佛岩石像羣。在成都範圍內,這也是少有的文物類別。不過我很好奇,為什麼沒有立文物保護碑。

我聽居士説,這些造像是下三昧重建時被無意中發現的,當時保存的非常完好,其造型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看上去尤為壯觀,到了近兩年才被風化的特別嚴重。我過去看的時候,幾乎所有石像都在脱落,面部神情更是無法辨別,原本鮮豔的色彩也已褪去,感覺挺可惜的。

走完石梯,來到下三昧,池中的錦鯉正悠閒地遊着,旁邊的小溪從山腳下流過,淙淙作響,就像美麗音符一樣,不絕於耳。

呆萌的獅子聽得如痴如醉,彷彿忘記了守護禪林的神聖職責。獅身後的山門,更是樸素低調,給人一種歲月靜好的感覺。

山門之上,佇立着三昧水牌坊,它始建於清同治五年(1866年),牌坊坐北朝南,石質仿木結構,四柱三開間。牌坊的正面刻有“三昧禪林”,背面則刻有“天垂蓋寶”等字樣,並概要記錄了悟達國師在此用“三昧聖水”治療人面瘡的典故。該坊建造精良,書法精美,有一定文化、歷史、藝術價值,現為成都市文物保護單位。

下三昧是三昧禪林中最大的寺院,又名安國寺,它在地震之前,就因年久失修而破敗不堪,地震後更是損毀殆盡,後來在廣成法師的努力下才得以重建。安國寺內主要包括財神殿、彌勒殿、大悲殿、大雄寶殿、古解冤洞和功德堂等。下面我們就來依次看看吧。

財神殿是進入下三昧時的第一座殿宇,雖然規模不大,但殿外的綠植卻連成一片,花兒的芳香,瀰漫在空中。

住在財神殿裏的居士,看見我在拍照,便熱情地和我聊起了天,她分享了許多與禪林有關的故事。當説到年齡時,我怎麼也猜不到,看起來只有六十多歲的她,今年都已八十高壽。為此,我驚歎不已。在往彌勒殿走的時候,她還不停地囑咐我,要多鍛鍊,少抽煙,少喝酒...嗯,健康最重要。

到了彌勒殿,看見正在閲讀經書的僧人,我不忍打擾,於是站在遠處靜靜地欣賞大殿的美。

圍繞彌勒殿走了一圈,我又回到殿前,不一會兒,一隻帥氣到爆表的大公雞進入了我的視線。它不怕人,只要不追,還能摸得到。僧人告訴我,這隻公雞已經養了三年,幾乎所有到寺裏的遊客,都要給它拍照,説着説着,他起身又拍了一張。我在想,如果把它放在大慈寺或者文殊院裏,估計早就成為網紅了。

沿着階梯上行,就到了大悲殿。它的規模比彌勒殿要大些,看上去比較氣派。

而且房頂的結構和屋脊的雕塑都很精緻。從遠處觀望,略感一絲靜意。

在大悲殿旁邊的山坡上,僧人正在玉米地裏勞作,林中鳥鳴不停,彷彿這就是世外桃源般的田園生活,不被世俗所紛擾。

遠處的大雄寶殿在樹林的環繞下,顯得格外寧靜。拾階而上,聽着蟲吟,聞着花香,自己的內心立刻就沉澱下來了。

大雄寶殿的後面,還開有一家茶鋪,如果你走累了,可以去衝杯茶,坐一坐,感受一下禪林的韻味,也挺不錯的。

繼續往前,就到了“古解冤洞”,洞口戴着斗笠的僧人正在等待解惑的遊客,而洞內漆黑一片,神秘感十足。關於此地的由來,還有一個流傳千年的故事。據説西漢名臣袁盎和晁錯曾是一對冤家,兩人雖同朝為官,卻從來不講話,晁錯當上御史大夫後,趁得意之時,將袁盎削官為民。幾年後,晁錯因上書漢文帝“削藩”,結果導致了“七國之亂”的爆發,此時的袁盎則公報私仇,乘機進言,被矇蔽的劉啓因此錯殺了晁錯。後來袁盎化身悟達國師,晁錯化身為“人面瘡”,兩人的宿怨再次燃起,最後在異僧(蒙迦諾尊者)的調解下,使用“三昧聖水”才得以最終化解。

古解冤洞四周,有五百尊金色的羅漢塑像,每個都很生動形象,造型各不相同,如果你到了這兒,不妨也來數一數,一定會為之驚訝的。

另外功德堂裏還有三百尊,規模如此大的羅漢塑像羣,在川內應該也是極其少見的,這八百尊塑像是寺內最有氣勢的建築景觀,我在這裏轉了很久,都沒有看完。

在報本堂旁邊,有一口古井,慕名前來的遊客,都希望在此飲一杯三昧泉水,以便洗盡心中的塵世之怨。

報本堂屋脊的雕塑還比較新,在陽光下看起來更加生動。站在功德堂的台階上,可以近距離來欣賞。

悟達國師在了結宿怨之後,潛心編著《慈悲三昧水懺》,朝夕禮誦,後來傳播天下,流通甚廣,三昧禪林因此就成了西蜀名勝之地,聽説在國外還享有盛名。我在看完下三昧(安國寺)後,意猶未盡,趁着時間還早,便沿着箭頭所指方向,朝中三昧,上三昧而去。

去往中三昧,上三昧的路,蜿蜒曲折,長滿雜草,我想經過這裏的人應該不多吧。

這條路,看起來並不太陡,但走起來卻很費勁。山林裏的空氣很清新,非常適合朋友們爬山鍛鍊,不過來的時候,一定要做好個人防護,因為這兒的蚊子比平原上的要厲害得多,我還好當天穿的是長袖長褲,要不然真的會被咬殘廢。

沿着石梯走了許久,我都沒有看見“中三昧”的路牌。一路而上,在半山腰看見一尊睡佛,也很莊重,看樣子應該是古蹟,只是沒有相關的文字記載。

爬山四十分鐘後,我終於來到了上三昧,兩位居士正聊着天,狗狗看見陌生的我,就準備起身離去,遠處的佛字,清晰可見,光穿過山林,照向石梯,就像與世隔絕一般。

山頂年久失修的老房子,訴説着滄桑歲月。如果沒有這個“佛”字,我肯定會以為只是普通民居。

破舊不堪的紅色木門和牌坊,構成了上三昧的廟門。

推門而入,只見一座非常破舊的大雄寶殿,規模不是很大。在偏殿裏,一名居士正吃着晚飯,我和他聊了一下,才得知中三昧的位置就在羅漢像旁邊山路的右側,只是那條便道太不起眼,容易錯過,而且它旁邊還有一條路是可以開車直達山頂的。

上三昧又名水亭寺,是因聖水亭而得名,而聖水亭則在大雄寶殿的後面,它建於明朝崇禎七年(1634年),是值得一看的古蹟。亭子坐北向南,呈六邊形,石質仿木結構。亭門向南而開,其餘各面都用石板封護。門額上還書寫有“三昧真跡”的字樣,現為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去往中三昧的林間小路上,松針在斑駁的光影裏,隨風而動。

中三昧,又名至德寺,規模也不是很大,眼前這座舊房子便是悟達國師古殿,它和上三昧一樣,都是重建於四十年代,雖然年久失修,但在地震中卻倖存下來。巴蜀名人李伯清,曾經也在此清修過。

悟達國師古殿的正前方,是新建不久的文殊殿,一隻小黃跨步而下,對着我不停吼叫。

居士在田間忙碌着,偶爾對它呵斥兩聲,而小黃回頭看主人一眼又立刻轉頭盯着我,不時露出呆萌的表情,還挺可愛。

我回到安國寺,又數了一遍古解冤洞的羅漢像,旁邊的梔子花,芳香撲鼻,讓人陶醉。

而圍牆邊的三角梅依然在盛開,點綴着整片禪林。

下山之時,已近傍晚,牌坊在夕陽的餘暉中,略顯孤獨。明月升起後,新的一天也將開始。我在三昧禪林漫步四個小時,瞭解了一段歷史,感受着時光輪迴,此次探訪,收穫頗多。這裏不收門票,環境優美,就像世外桃源一樣,不被外界打擾,非常適合喜歡清靜的朋友。沒事的時候,大家來爬爬山,鍛鍊一下身體,也是挺好的。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611 字。

轉載請註明: 三昧,隱藏在深山之中的禪林,寧靜而又詩意,猶如世外桃源般存在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