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燕趙大地的文明足跡

國內考古專家盤點過去一年河北16項主要考古成果——

追尋燕趙大地的文明足跡

從舊石器到新石器,從青銅文明到冰雪文化,從雄安新區到大運河流域……2020年,廣袤的燕趙大地上,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追尋人類歷史本源、探索河北古代文明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日前,由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辦的2020考古業務彙報會在石舉辦,國內考古專家對過去一年河北16項主要考古成果進行檢閲。

追尋燕趙大地的文明足跡

西河墓地出土水晶環。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上溯“石器時代”

追尋人類起源

以泥河灣盆地為中心,尋蹤人類故鄉,多年來,多支考古隊伍持續奮戰。2020年,泥河灣盆地馬梁遺址羣(馬梁10號地點)發現石製品、動物化石共1652件,發現確認的4個文化層為研究中更新世古人類文化面貌、石器技術提供了基礎資料。河北省泥河灣東方人類探源工程首席科學家謝飛表示,馬梁遺址的發掘完善了泥河灣盆地中更新世距今百萬年到二三十萬年間的文化序列,填補了該時段古人類文化遺存的空白。

考古要“動土”,更要提升研究能力。2020年,國家文物局組織專家對泥河灣盆地2020年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進行現場檢查評估,並考察已建設完工的泥河灣研究中心。專家們認為,研究中心硬件設施已具備國際領先水準,體現了舊石器考古的中國氣派,應儘快推動使用,力爭建成國內舊石器考古研究基地、業務和人才培養基地。

記者在彙報會上獲悉,“以泥河灣盆地為重點的華北早期人類演化與適應研究”項目已納入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項目目標是建設華北古人類、舊石器考古資源綜合數據平台,構建中國古人類演化的框架體系,在亞洲人類的來源、中國現代人類起源與擴散等重大科學問題上取得新認識……”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李鋒介紹,該項目由多家單位合作實施,將編制舊石器田野考古工作技術規範,繪製泥河灣盆地古人類、舊石器遺址“考古一張圖”。

新石器考古持續取得突破。冀西北壩上地區,考古人與尚義四台、康保興隆、崇禮鄧槽溝梁等史前遺存不期而遇。其中,尚義四台遺址測年距今約7600年。“2020年發現房址、淺坑等遺蹟,出土陶、石、骨、貝等類器物200餘件,發現粟、黍和小麥族植物遺存……”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趙戰護介紹,該遺址是繼磁山、北福地文化後,河北新石器考古又一重大發現,可能代表一個新的文化類型。

“具體考古取得成果,重大立項取得突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張文瑞説,科技部重大立項是泥河灣遺址羣未來五年學術發展的重大突破機遇,而冀西北地區一系列舊石器末期、新石器早期遺址為解決新舊石器過渡問題提供重要線索。

追尋燕趙大地的文明足跡

行唐故郡遺址出土青銅器。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觸摸“青銅時代”

探析中華文明

文明是一個民族的靈魂。燕山南北、長城地帶,當把目光從“三岔口”拽回來,從寒冷的泥河灣盆地、壩上地區走向太行山東麓,會發現中華文明在這裏繼續演變、衝突和交融,在互相影響中迸射出多元一體的火花。

石家莊市行唐縣故郡村,中山國風雲再起。大沙河畔,考古人對該遺址第Ⅱ區北部地層和西部遺存豐富區、二號車馬坑南側遺蹟和城址南側環壕東部四個地點展開發掘,清理了土坑墓、水井、積石墓、雜殉坑、車馬坑等,出土銅器、鐵器、骨器、陶器等完整或可復原文物70多件(套),並完成二號車馬坑四號車的最終清理保護工作,為多學科綜合研究與陳列展示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襲蒼茫雄奇,史書隻字未載。“目前,故郡遺址基本確定遺存主體年代為東周時期,自春秋晚期延續至戰國中期,文化內涵為鮮虞—中山國文化,是北方戎狄族羣華夏化歷史進程的具體映現。”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張春長介紹,2020年的發掘確定了故郡城址南側環壕走向,其年代不晚於戰國中期,早於趙國“南行唐邑”,或為更早時期的鮮虞—中山國城邑。

歷史充滿偶然。上世紀70年代,石家莊市藁城台西商代遺址,考古出土數個“世界之最”。2020年,石家莊商代考古又一次吸引考古界——欒城周家莊墓地。搶救發掘23座墓葬,其中17座系商代墓葬。規格較高,營造講究,墓室及填土中發現殉人和殉狗現象,出土青銅簋、爵、觚、兵器及玉器等器物。

“遺址主體年代為商晚期,遺址中還包含更早一期商代遺存,發現房址及窯址。”該項目考古隊執行領隊張鵬介紹,周家莊墓地同安陽殷墟的發現屬同一文化,此前這一時期的考古發現在石家莊南部幾乎空白。此次發現將太行山東麓晚商遺存由南向北串聯起來,豐富了商代歷史、文化格局演變等研究。

追尋燕趙大地的文明足跡

崇禮磚瓦溝遺址出土獸頭。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打撈“失落之城”

探索城市進程

城市的產生,是人類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標誌。上世紀開始,中山國、趙王城、燕下都等遺址考古,奠定了河北在中國城市考古中的重要地位。而今,伴隨着諸多重大工程和主動性課題研究的推進,河北城市考古翻開新的篇章。

無文化傳承,無雄安未來。2020年,考古工作者對南陽遺址西城垣中部偏北和西河墓地進行發掘,基本確認南陽遺址主體文化為東周至漢代的燕文化,是迄今為止雄安新區發現的最早城址,為探索燕國南部城邑“易”實現重大突破。“提供了重要參考資料,對研究白洋淀地區城市化進程及燕文化形成發展意義重大。”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雷建紅説。

鄚州城的輪廓,也在考古中逐漸鮮活。作為燕雲十六州之一,2020年通過對鄚州鎮古州村及周邊古州城遺址的勘探發掘,發現雙重城址結構,初步判斷“內城”可能為漢唐鄚州縣(州)城,“外城”可能為唐末五代增建而成。這些成果推進了白洋淀生態環境演變、人與自然互動關係的研究。

2020年,聯合考古隊對崇禮磚瓦溝遺址進行了發掘。“出土的磚、瓦和鳳鳥、嬪伽、獸頭、瓦當等建築構件,與太子城遺址同類器物完全相同……”崇禮太子城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黃信等人表示,磚瓦溝遺址為建造泰和宮而設立的“臨時性御用磚瓦窯廠”,進一步豐富了太子城遺址的文化屬性。作為“文化高地”的崇禮太子城考古遺址公園將全面展示遺址考古成果,為冬奧會增添濃濃的中國文化元素。

悠悠大運河,滋潤着河北文脈,見證了中華文明的生生不息。2020年,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的考古工作穩步推進,其中大名府故城遺址考古勘探取得進展,初步確定外城、內城、宮城三大框架,宮城位於內城中心形成“回”字形環套格局,與北宋東京城形制佈局相似。“對北宋都城考古意義非凡,要持續加強考古鑽探和歷史文獻的印證辨析。”考古專家喬梁、錢國祥等表示,此項工作將推動北宋大運河走向、大運河與城市發展等領域的研究。

鄴城遺址、趙王城遺址、滄州地區戰漢城址……相繼取得考古新突破,顯現了河北城市考古新態勢與新氣象。張文瑞表示,2021年,河北考古將積極推進泥河灣東方人類探源工程、冀西北壩上地區考古和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項目等考古工作,立足河北地域文化優勢,不斷推動河北考古事業深入發展。 (河北日報記者 龔正龍 史曉多)

【來源:河北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08 字。

轉載請註明: 追尋燕趙大地的文明足跡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