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故宮匾額上的“門”是一個錯字,為何歷代皇帝不改正它

由 谷太枝 發佈於 休閒

故宮是我國明清兩代皇帝居住的皇宮,其文化意義不言而喻。如今故宮已作為博物館供往來遊客參觀,而觀察得比較仔細的人可能就會發現故宮中所有帶“門”字的匾額上的門都是沒有右下角的那一鈎的,如此明顯的錯誤,為什麼歷代皇帝都沒有糾正它呢?

關於這個不帶鈎的門有兩種説法,首先來説説第一種:

相傳南宋高宗趙構在位年間,皇宮內一座收藏重要檔案的宮殿失火了,其中無數文件葬身火海。皇帝得知後勃然大怒,下令嚴查此事。而有臣子為了逃避責任並平息皇帝的怒火,就藉口説是因為殿內匾額上的門字帶了一鈎,根據五行學的説法,這一鈎是火筆,容易引起火災。

在今天看來,這個説法非常牽強,不過在當時那個迷信思想嚴重的年代,這倒不失為一個好藉口。於是趙構就這樣接受了這個結果,並且下令將宮內所有牌匾上的門字都去掉那一鈎,自此,這個習慣便流傳了下來。

實際上,古人對於文字上的嚴謹和避諱比我們想象中還要嚴重,愛看古代電視劇或是相關文學作品的人應該都知道,古代為了避諱皇帝或是長輩的名字會經常故意寫錯字,甚至直接改名。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清朝雍正年間,雍正帝的兄弟們為了避諱皇帝的名字而直接改“胤”字輩為“允”字輩。

第二種説法來源於明朝建立之初建皇宮的時候:

眾所周知,朱元璋雖説為人多疑殘暴,但也是個萬分惜才之人。在修建皇宮之時朱元璋發現皇宮內匾額上的門字帶了鈎,認為這樣會給進門的才子使絆子,阻礙他招賢納士,另外他也約莫是聽説過南宋時期的那個説法,於是便命人改掉了原本的門字。

到了清朝年間,為了彰顯自己的賢明和節儉,清朝統治者並沒有另修皇宮,而是直接沿用了明朝的宮殿,便沒有太過改動原本的格局和習慣。而且他們也應該知道原來皇帝的用意並且也是認同那種説法的,就更不會輕易變動了。於是,故宮匾額上的門字就一直這樣“錯”到了今天。

其實關於這個沒有鈎的“門”是不是個錯字還有待商討,因為在漢字的演變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在多種字體裏的“門”字都是兩邊對稱的,不存在最後那一鈎,包括門的原型也是對稱的,最為象形演變而來的文字又怎麼會天生帶上那一鈎呢?直到行書出現,連筆中帶了一鈎,慢慢地,我們現在寫門才多了那一筆。所以從嚴格意義上來説,故宮匾額上的“門”並不算是錯字,自然也就不存在“改正”的説法了。

古代的文化和現在還是用不小差距的,我們用現在的習慣就去要求甚至指責古代的做法,對於不同的文化習慣,我們要用更加理解和包容的態度去對待。比如説這個“門”字,我們不能因為自己寫的時候帶了一鈎就説不帶鈎的門就一定是錯的,它會在那樣顯眼的地方存在幾百年都沒有改變自然有它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