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烏魯木齊9月11日電(記者劉兵、劉詩平)一會兒是“阿凡提”扮演者,一會兒是鬥羊比賽的裁判,一會兒又是舞台上刀郎麥西來甫歌舞演員……每天在景區身兼多個角色,阿布都·艾尼並不覺得累。
“我有一種使命感,一定要讓更多人瞭解刀郎文化。”他説。
秋高氣爽的季節,在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同時,新疆全面促進旅遊業復工復產,阿布都·艾尼所在的阿克蘇地區阿瓦提縣“刀郎部落”景區熱鬧起來。
公元14世紀以來,生活在新疆葉爾羌河至塔里木河流域的居民與外來的蒙古族遊牧民相互融合後,形成了“刀郎人”族羣。2006年,集歌、舞、樂於一體的大型綜合民間曲藝“刀郎木卡姆”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阿瓦提縣是刀郎文化發源地。為保護這一獨特的原生態文化,近年來,當地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挖掘刀郎文化歷史內涵,整合民俗特色資源,形成了刀郎歌舞、刀郎美食、刀郎民俗、生態旅遊等為一體的特色文化產業發展體系。
距離阿瓦提縣城18公里的“刀郎部落”景區,自2006年成立運營以來,通過打造刀郎民俗展館、刀郎民俗體育區、千年胡楊區,特色歌舞、餐飲、觀光等旅遊項目,當地羣眾實現增收,刀郎文化獲得新生。
27歲的舞蹈演員瑪依熱·阿布都卡德爾家住景區附近,平日參加迎賓舞、刀郎狩獵舞、刀郎部落婚禮及高空輪轉鞦韆表演,每個月工資3500元。
買木提孜·艾力和妻子在景區開了一家“刀郎人家”家訪點,復原先輩的漁獵生活場景,向遊客提供紅柳烤肉、烤魚、抓飯等特色飲食。每到旅遊旺季,家訪點每月淨收入可達3000元以上。
年近七旬的阿巴斯·阿布拉在景區經營特色木工製品13年。他對記者説:“我家祖祖輩輩用本地核桃木、胡楊木製作木碗、木盆、木勺、民族樂器。我在景區用傳統手工一邊製作一邊賣給遊客,很受歡迎。兒子也跟着我一起幹,傳統手藝算是有了接班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