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故事 | 在雁塔感受“鬼斧神工”之美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户端
馬瞻
我是土生土長的西安人,從40年前呱呱墜地到今天的不惑之年,我在西安敦厚的臂彎裏成長、成熟,也見證了西安發生的美麗蝶變,這十年的雁塔區追風趕月不停留,上演了令人矚目的變化。
作為在西安長大的“娃子”,我曾經像風一樣在雁塔的大街小巷竄動,腳印曾留在大、小雁塔下的樸實無華的馬路,留在春曉園、盆景園、薔薇園;也曾留在破敗的背街小巷,簡陋而油膩的店鋪,雜亂的建築和農田裏。
我曾在鐘樓、鼓樓上眺望遠方,也曾聽過風鐸響起的梵音;曾騎着自行車穿過樸素的南大街,也曾穿梭在興慶公園領略山水美景。我曾居住在低矮的民房裏,也曾在老城牆上感受千年的風沙。
小時候,對雁塔的印象是簡樸的,凌亂的。記得那時許多民房擁擠着大雁塔,許多衞生條件不好的蒼蠅館子簇擁在大雁塔背面的馬路兩側。建築陳舊,道路不通達,人們的生活水平不高,勉強徘徊在温飽線上,陳舊、凌亂、古樸依然是她給我的印象。
因為從事建築行業,對於雁塔區的建築記憶尤其深刻。十年前的雁塔區並非高樓林立,大廈比肩,也沒有縱橫通達的道路,霓虹燈閃爍的繁華。許多蕪雜的城中村遍佈雁塔,雖然主體建築仍是人們熟知的大、小雁塔,鐘樓、鼓樓、青龍寺、古城牆等古老建築,但無序的民房、落後的基礎設施、缺乏前瞻性的城市建築規劃,讓這座古老的城市難以煥發光彩。
但在過去十年中,雁塔區厚積薄發,乘着時代的春風,在十三朝古都積澱的肥沃土壤中,開出耀眼繁花。
十年後,我已經在雁塔區工作、紮根,仍是那個愛四處跑動的“娃子”,閒來無事時依然喜歡在雁塔亂逛,在閒逛之中感受雁塔的變遷。我和外地遊客一樣,喜歡在大唐不夜城感受五光十色、熱鬧非凡的“夜西安”。還記得2009年,開元廣場開放,我和許多西安市民一樣,興沖沖地扎進擁擠的人羣,在景觀步行街和人們一起迎接不夜城建設的新起點。
傍晚時分,我經常從大雁塔北廣場走進不夜城,遠遠地就能看到高聳的大雁塔。以大雁塔為座標軸,慢慢逛,一路上領略着盛唐氣象。燈光如星,人流如織,聲音如潮,恍如白晝,讓我不禁聯想到“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的詩句。一路燈光耀眼,恍如星河般璀璨,還有音樂廳、大劇院、美術館坐落其中,星羅着大唐佛文化、大唐羣英譜、貞觀之治、武后行從、開元盛世等雕塑。古老的建築與雕塑在燈光映照下更顯恢弘。
每年春節、中秋、國慶等節假日,全國遊客彙集雁塔區,或在大唐不夜城的火樹銀花中漫遊,或是佇立在芙蓉園紫雲樓前感受皇家園林的魅力,或是流連於永寧門前,欣賞綺麗的燈光秀,或是沉浸式體驗西安城牆博物館奇妙夜。我是人流中的那一個,和身邊素不相識的同胞一起欣賞美景,歡呼雀躍,感受時代的脈搏。
每每徘徊於雁塔的夜,我總會感嘆於時代的“鬼斧神工”。十年前,雁塔的夜哪有這般熱鬧,這般繁華呢?那時,缺乏文娛場所和文娛活動,人們頂多閒逛一會兒便回到家中,早早地關燈入夢,而今的雁塔“星河落檐流光溢彩,古城夜色燈影絢爛”,可以徹夜不眠,熱鬧整天,是名副其實的“不夜城”了。
大唐不夜城是過去十年雁塔孕育的一顆明珠,除此以外,雁塔還有許多令人自豪的傑作。震撼人心的歷史博物館,櫻花爛漫的青龍寺,西北地區第一個植物園,西部規模最大的海洋主題公園等等,這些不斷更新的名勝古蹟、不斷湧現的旅遊景區,把雁塔居民的生活塞得滿滿當當。
除了大唐不夜城,這些年,雁塔區立足本土文化,汲取歷史養分,許多兼具歷史與現代化氣息的建築拔地而起,如今的雁塔區已坐擁159座博物館,4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歷史的浪花奔騰其間,現代化的科技也遍地開花。尤其近年來易俗社文化街區、“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等新興文化街區吸引了更多的年輕人駐足,為這座古老的城市增添了青春與活力。
十年蹤跡,十年心。雁塔日新月異的變化着,這十年我也經歷了許多。十年前,我初創建築公司,想為雁塔區建築行業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這期間,雖然風雨兼程,但立足於這片底藴深厚的熱土,也數次“化險為夷”,參與了許多建築工程。
在城市建設推進中,我幼年記憶裏的城中村已經變成了高樓大廈,十年前的板房、民房也湮滅在時代的洪流中,取而代之的是一棟棟環境優美、交通便利、外形美觀的住宅。高樓大廈鱗次櫛比,精品住宅錯落其中,雜亂與破敗的景象已經煙消雲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