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狩獵之鄉”:從拓跋鮮卑發祥地到中外遊客打卡地

中國“狩獵之鄉”:從拓跋鮮卑發祥地到中外遊客打卡地

  中新網呼倫貝爾8月23日電 題:中國“狩獵之鄉”:從拓跋鮮卑發祥地到中外遊客打卡地

  中新網記者 張瑋

  “來到嘎仙洞,棧道風景如畫,既能領略大自然的魅力,又能感受拓跋鮮卑民族的歷史、鄂倫春民族的風情……”“80後”的拓跋鮮卑歷史文化園景區總經理何磊時不時帶着遊客“雲”遊嘎仙洞。

  初秋的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草原青黃,叢林浸染,一幅幅油畫般的美景盡收眼底。

  位於中國最後一支狩獵民族鄂倫春族聚居地--鄂倫春自治旗境內的嘎仙洞,“一個石洞、一條小河、一個傳説、一瓶礦泉水喝到一半走完全程”的拓跋鮮卑民族發祥地,如今“蝶變”成中外遊客的打卡地。

  鄂倫春自治旗地處大興安嶺深處,該旗境域最早見諸史籍的是東胡之地,漢時為拓跋鮮卑所居,也是中國最早成立的少數民族自治旗,素有“鮮卑民族發祥地”“狩獵之鄉”等美譽。

中國“狩獵之鄉”:從拓跋鮮卑發祥地到中外遊客打卡地
圖為地處大興安嶺中的嘎仙洞。 鄂倫春自治旗文化和旅遊局供圖

  “嘎仙”錫伯語意為部落、故鄉,鄂倫春語譯為“獵民之仙”。站在大興安嶺腳下仰望,一面高達百米的花崗岩峭壁上,蒼松翠樺掩映下,距地面25米處赫然可見一天然洞穴。洞內右側石壁上,有北魏第三代皇帝拓拔燾在太平真君四年派大臣李敞等人前來祭祖所刻的漢字隸書石刻《祝文》,證實嘎仙洞就是《魏書》中提到的拓跋鮮卑的祖廟石室,被世人譽為“北國第一洞”。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被發現後,嘎仙洞成為世界關注的重要文化遺產。1988年,嘎仙洞被列為中國國家重點保護文物;2002年被評為國家AA級景區,開始接待遊客。

  “拓跋鮮卑民族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在中原建立政權的北方民族,統治中國148年。它促進各民族的大融合,也為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礎。”何磊一遍遍在線上向遊客介紹着嘎仙洞藴含着的中華文化精髓。

  為更好地弘揚中華文化,讓更多中外遊客瞭解中國歷史發展進程,2010年,呼倫貝爾市依託嘎仙洞啓動了拓跋鮮卑歷史文化園工程建設,規劃總面積逾160平方公里,由庫圖爾其廣場、嘎仙洞、烏力楞民俗村、拓跋鮮卑歷史博物館等景點組成。

  2016年拓跋鮮卑歷史文化園被授予內蒙古名片優秀文化旅遊景區品牌;2020年被評為AAA級景區;2021年嘎仙洞成為66個“內蒙古網紅打卡地”其一。

  何磊告訴記者,隨着現代社會交通發達,互聯網不斷進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能讓更多人瞭解嘎仙洞。“這些年,嘎仙洞接待了來自歐洲、東南亞、北美、非洲等世界各地的遊客,遊客量迅速增長。”

  鄂倫春自治旗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羅成玉介紹,依託大興安嶺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該旗在滿足現代旅遊的前提下,保護嘎仙洞遺址,最大程度地保持嘎仙河谷內的全天然、原生態的自然環境。

  2019年,鄂倫春自治旗全年共接待遊客110萬人次,同比增長18.3%;旅遊收入達9.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7%。

  羅成玉表示,鄂倫春自治旗將依託鄂倫春族歷史與民族文化資源,逐步建成歷史古蹟旅遊、民俗旅遊、生態旅遊的高端產品和中國少數民族文化旅遊目的地、國際尋根文化旅遊目的地。(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63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狩獵之鄉”:從拓跋鮮卑發祥地到中外遊客打卡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