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免費參觀故宮 這事兒可以多安排
我人生中前三次去故宮,都是一路沿着中軸線走馬觀花。直到後來喜歡上了明清傢俱和古代陶瓷,才發現故宮的相關館藏是多麼“寶藏”。此後,我參觀故宮的軌跡漸漸多樣起來,有時是進門左轉,先去側邊的傢俱館,有時是去武英殿瞭解良渚文化始末,有時則是直奔位於景仁宮的龍泉窯特展。逛了這麼多次故宮,有一個最大的感受:好的文博機構,真的值得去很多次。
最近,故宮為未成年人安排上了“免費參觀”的福利,決定在原有6歲以下或身高1.2米以下兒童,以及每週二統一預約的中小學生免費的基礎上,試行所有開放日對未成年人免費開放。這一決定有利於鼓勵未成年人多逛故宮,也為全國博物館降低參觀門檻起到了示範作用。
談到逛博物館,很多人都同意這是一個“體力活”。以故宮為例,單是從南面的午門走到北邊的神武門,都會耗費不少力氣。如果懷着“一次看完”的心情急匆匆打卡,難免要走馬觀花、掛一漏萬。可是,欣賞文物館藏,很多時候恰恰需要人“慢下來”。單是一個汝窯水仙盆,一件《平復帖》,都值得參觀者駐足良久,慢慢欣賞。無論是以蘇軾等藝術家,陶瓷、鐘錶等不同品類,還是古代建築為線索,都能夠展開一場場別開生面的故宮遊記。
對很多家庭而言,支付幾元、幾十元的門票價格並不困難。可若是大幅將參觀頻次提高,甚至讓孩子能多次參觀感興趣的同一件展品,相關成本便會高起來。此次故宮向未成年人免費開放,也是通過降低門票門檻的方式,傳遞一種文化價值導向:讓參觀博物館成為一種習慣,甚至能像去街角書店,樓下咖啡館一樣日常、頻繁。
除了“看得見”的門票門檻,博物館針對未成年人特性,着力降低知識和認知上的門檻同樣重要。此前,一些博物館的作品介紹過於簡單、無聊的現象曾備受吐槽。很多説明牌僅僅機械地交代了創作者、創作時間和內容主題等基本信息,完全無法讓參觀者瞭解其歷史和文化價值。專業導覽的缺乏,也讓不少家長直言:只能帶孩子“看個熱鬧”。
浮光掠影、難以深入的遊覽體驗,必然會降低未成年人前往文博機構的動力,即便免費開放,也未必能吸引到孩子們的目光。前兩年,我在中國美術館曾偶遇一個“小學生參觀團”。講解者是中央美院的一名老師,他的解説方式很特別:一進展廳,他便讓孩子們挑選自己最喜歡的畫作,並説明理由。有意思的是,幾個孩子真的慧眼發現了作品的機妙之處,而這位老師也據此展開了生動而極富感染力的講解。
針對未成年人的導覽,需要更強的參與感,更多的故事性和更豐富的歷史背景介紹。很多人都説:對藝術的感知需要“點亮時刻”,而這種感知,往往正是在思維的碰撞與交互中產生。文博機構通過強化專業導覽人員配置,探索多元化的講解方式,鼓勵志願團隊積極參與等,能更好地推動文化傳承,涵養青少年文化素養。畢竟,只有讓青少年產生“不虛此行”的切實感受,才能真正吸引他們多次前來。
撰文/任冠青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