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山城韻味

由 睢風娥 發佈於 休閒

圖為重慶夜景。

山城重慶的山平行排列出四條山脈,自東北向西南,縱貫山城全境。在其中兩條山脈間,長江、嘉陵江奔騰不息。兩江夾出的渝中半島,其實也是山。網紅景點“洪崖洞”建築羣依託山體,隨勢而建。若修在平原,斷沒有那高高低低、錯落生姿的韻味兒。

這樣的韻味兒,還出現在位於沙坪壩的磁器口古鎮。嚴格地説,沙坪壩不是壩,旁有中梁山。汽車要開到磁器口,也必須在上坡與下坡間不停切換。“白日裏千人拱手,入夜後萬盞明燈”的磁器口古鎮位於山腳,相對平坦中也有山的層次。從古碼頭前往幾條繁華的主要街巷,需爬幾十級青石台階。主巷之上,還有遊人不多的副巷和民居。連接主副街巷的,依然是石階,也有好幾十級。自動扶梯一層一層提升遊客,每層要中轉,並非刻意營造山城“山”的體驗感——那山體真有那麼高。山城人誇磁器口是“小重慶”,恐怕不單指市井喧囂,也指山城“山”的形象和意藴。

有了山,就有了坡和台階。這可以解釋在山城為何看不到自行車,摩托車大行其道,説重慶是“摩托車之城”毫不為過。連摩托車都上不去的台階,只能交給“山城棒棒軍”。一切重物都得靠人力挑上去,“棒棒”們的工具簡單到只是一根棒棒、兩根捆繩。時過千年,“棒棒”職業依然養活着一些人。山給山城人磨難,也予饋贈。

餘秋雨説:“重慶是一座站立着的城市。”山城是一座站在山上的城。山岩像巨人,幾乎每一棟高樓都站在巨人肩上,愈顯高聳挺拔。山城有“紅色三巖”——紅巖、曾家巖、虎頭巖,每一處都曾是革命聖地,紅巖村一帶的地表主要由侏羅紀紅色頁岩組成。山城人出了名的脾氣火爆,但為人耿直,忠、真、勇、義。山城的樓、山城的人,都如山城的巖一樣厚實、安穩。

山城的路像迷宮,南濱路和北濱路屬另類。路不寬,雙向四車道,但去和來的車道是分離的,且紅綠燈少,上下班高峯期竟也不甚擁堵。隔了長江或嘉陵江遠眺對岸的路,膽小的一定驚訝萬分——對岸的車像跑在半空中,支撐那些路的鋼筋混凝土柱子站在江水裏,正把路和車穩穩舉着。正恍惚間,咣噹咣噹的輕軌列車又從一座樓房裏鑽出來了,依然跑在空中,那是山城聲名在外的網紅打卡景點“輕軌穿樓”。

水是城之魂。如果沒有那兩條大江,山城的魅力一定大打折扣。遊輪穿梭,高樓摩天,大橋長虹飛度,都在輝煌燈火的迷離中如夢如幻。慕“兩江遊”而不喜人聲鼎沸者,擇淡季之白日,方能體會到別具風味之美,看水看橋看樓看燈之外,更可觀山。人在船上,山在岸上,山隨船動,不禁歎服山城“山是一座城,城是一座山”的讚美並非虛言。

山城不僅有標誌性建築——解放碑、朝天門,有代表一座城市不懈奮鬥的高樓、闊路、霓虹等,山城的每一個角角落落都有山城特質,都能為山城代言。在山城,俯而有江,平視有橋有車,仰望是樓是山,間或能看到被高樓遺落的民居。那些民居很老很舊了,卻絲毫沒有與這個時代格格不入的感覺。它們的存在,讓人讀懂一座城滄桑奮進的歷史。

山城三維空間的底色是水墨丹青,丹青的黑白灰中又點染進樓宇和燈火的五彩,朦朦朧朧,高高低低,遠遠近近。這就是山城,繁複而簡單、古老而現代的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