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波士頓的東北部有一個叫薩勒姆的小鎮,那個鎮上的常住人口只有4萬,每天卻要接待上千的遊客,這些遊客來的目的,只為看一眼這個鎮上的一棟中國老房子。
這棟房子是徽派建築,本不應該出現在美國的這個小鎮上。
1996年,一位精通中文的美國女子,來到了安徽黃村,她叫白鈴安(Nancy Berliner),是迪美美術館的中國部主任。
白鈴安(Nancy Berliner)
黃村是一個古村落,有許多別具特色的古建築,有幾棟老宅引起了白鈴安的注意,她推門而入,裏面已無人居住,房子早就被廢棄,正等着拆遷,房屋主人也已遷離黃村,白鈴安忽然萌生出一個瘋狂的想法,將房子搬去美國。
與當地的政府部門簽訂完協議後,白鈴安籌集了1.25億美元,開始了拆遷工作,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光只是拆就花了100多天的時間,在拆的過程中,還發現了許多珍藏下來的寶貝,被白鈴安一一帶走,用在了美國重建後的建築當中,有衣服,生活用具,傢俱用品等等。
很傳統的徽派建築,青磚黛瓦,有窗鏤雕花,馬頭牆、青石板,黃村那個400平的廢棄老宅,就這樣出現在了美國的小鎮上,所有的一切,全部還原。
搬遷不是易事,何況是將這麼大面積的整個建築全部搬離去遙遠的美國,白鈴安從募資到搬遷,到重建共花了7年時間,97年將所有拆下來的物件全部裝船,運往美國迪美博物館。
到了美國後,她請來中國木匠與美國建築師一起,將建築重建,細節要求做到不差分毫,室內到室外,每一個磚塊的擺放,還有原來宅院中的植物,所有的點點滴滴,艱難得讓人淚目。
就是這樣的機緣巧合,這座古建築被改寫了命運。
重建完後,2003年6月開館,還叫蔭餘堂,第一天參觀人數破萬,白鈴安親自解説。
這裏,是一箇中國古代家族的居室,不管來自於哪個文化背景的人來到這,都可以以最為日常的方式瞭解中國文化。
為了讓蔭餘堂有更廣為人知的名氣,博物館特地做了個網站,上面有完整的介紹,家族歷史與來歷。
後來,蔭餘堂的傳人黃先生來到迪美博物館參觀,感慨地説,這棟房子如果不是白鈴安女士,可能早就已經被拆掉了,沒想到多年後,這記憶中熟悉的房子還會出現在我面前,讓我非常感動。
蔭餘堂,這個有200年曆史的中國建築,在一個外國人的努力下,花1個多億的重金與7年光陰,得以重生,再現輝煌!我們是否應該想想,我們自己,怎麼就不會珍重這些中國的文化與歷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