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在縱橫交錯的老街,聽着腳步在石板發出的迴響,有一種莫名的情愫油然而生。一條老街,一段歷史,敍説着幾代人的故事,經過歲月的洗禮,依然保存着這個城市的獨家記憶,這裏的每一棟房子、每一塊磚石,都承載着不可再生的歷史信息,記錄着過往時光裏的浮華舊夢。
青島這座城市,從不缺少具有故事性的道路,上海路-武定路就是這樣一處存在,今天的青島人或許對這條道路不甚熟悉,但這條道路上林立百年的劉子山別墅羣卻承載着老市北的百年曆史記憶。
前世今生
百年別墅羣承載歷史記憶
上海路-武定路歷史文化街區集中建設於上世紀20年代前後,依附於館陶路商業金融中心形成,是青島最早結合港務鐵路配套而建的倉儲、貨運及貿易區,民國時期轉型發展成為市民生活區。上海路以北以別墅住宅為主,上海路以南以裏院住宅為主。街區道路為網格形,地勢北高南低,道路寬度較窄,沿街建築的高度與道路的比例協調。
街區經歷了青島港城聯合發展的歷史進程,建築形式多樣且保留了較為完整的近代城市風貌,是青島市井文化的體現地,見證了民族資本的啓蒙發展。街區核心保護範圍西以陵縣路、聊城路為界,北至寧波路,東沿武定路、上海路,南至夏津路。總面積約為8.8公頃。保護街區棋盤式道路格局。
初名奧瑟琳·奧古斯特街的武定路是青島城市建設早期的重要馬路,是以德國皇后的名字命名,所以也叫皇后街、皇后大道,劉子山別墅羣便坐落於此。別墅羣由上海路、武定路、寧波路和上海支路圍合而成,總佔地面積11215平方米,總建築面積6527平方米,共建有19棟別墅。
“1914年日本佔領青島後,大量日本人湧入青島,聚集於港口區周邊的海關後、大窯溝和小鮑島地區;與此同時,館陶路、陵縣路片區被打造成為青島洋行一條街,港口區獲得了快速的發展。”據青島城市建設集團品牌總監楊明海介紹,當時來自掖縣的商人劉子山敏鋭地捕捉到這個發展機會,於1918年成立東萊銀行,1920年在館陶路開辦東萊貿易行;並且在館陶路附近的上海路、吳淞路、武定路、陵縣路購置了大量土地。1919年和1920年,劉子山先後從王立鰲和劉堅匏手中購得兩塊土地;1920年至1921年,劉子山在所購買的兩塊土地上建成了這19棟別墅。
19棟別墅經歷百年風雲變幻,被完好地留存了下來,雖然大多地方已然破敗不堪,但沒有人能夠否認,它的存在就是一種價值。
民國時期,劉子山曾多年蟬聯青島首富;他的房產遍地,當時人稱“劉半城”,作為一位民族商人,劉子山是近代民族崛起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所建立的龐大商業帝國,對青島的城市建設有着突出貢獻。據楊明海介紹,劉子山別墅羣原本用作“家屋”,但是港口區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大量的高端租賃業需求,劉子山將部分別墅出租給高級職員以賺取豐厚的租金。 “當時館陶路周邊集結了一批洋行,禮賢書院、崇德中學也都在附近,港口、金融、教育資源豐富,所以在別墅羣租住的大多都是洋行、港口的高管以及學校老師,別墅裏一層即是一户,每一層都住着不同的人家,在當時看來條件非常好。尤其別墅區的地勢較高,據曾居住在這裏的老人介紹,站在三層,可以遠眺膠州灣,無敵海景一覽無餘。 ”楊明海説。
1948年,隨着劉子山的病逝,這19棟別墅的房產所有權的繼承陸續完成分割登記,別墅由代理人統一對外出租,同時也有個別子女將分到的房產進行了出售。
可以説,劉子山別墅羣,作為青島最早成片開發建造的建築羣落,其規模之大、檔次之高、保護之完好,在青島極其罕見,具有獨一無二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尊重歷史
按原始圖紙修舊如初
2020年3月28日,青島國際郵輪母港區建設開工暨全球招商儀式拉開了西部老城區復興的大幕,站在更高維度上看,RCEP試驗基地為青島、市北帶來的,不僅是產業鏈條的重塑,更是城市空間的重構,是城市的全方位更新。而與青島國際郵輪港區僅一街之隔的歷史文化街區,也被重新定義為“RCEP產業先行承載區”,這裏的每條街區都有鮮明的產業定位。
在這一老城復興、城市更新的背景下,2020年,市北區正式啓動了劉子山別墅的保護修繕工作。其中的7棟建築目前正在緊鑼密鼓地修繕改造中。
“別墅羣年久失修,較為破敗,院內搭建、加建情況嚴重,所以在項目動工之前,團隊做了大量準備工作,對建築史料進行整理,組織建築、文史和規劃專家召開評審會,依據風貌建築的保護級別,反覆論證研究規劃設計方案。”市北歷史城區管委會歷史街區專班負責人袁本田説。
查閲城建檔案館、房屋交易中心、青島市檔案館及民間走訪等多種渠道找到歷史圖紙,在查找並研究劉子山別墅歷史資料時,研究人員發現,劉子山別墅區的資料保存十分完整,包括修繕過程中每次增加的院牆也都記錄在冊,詳實的歷史資料對於別墅羣的修繕工作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尊重歷史、修舊如初,是我們修復老建築的總體原則,在不破壞歷史建築外觀的前提下,恢復或適當提高結構的承載力,加固、修復結構的老化和損傷,確保結構安全可靠。 ”袁本田説。
據楊明海介紹,別墅羣由來自日本的出版和製圖公司“魁文堂”設計,建築風格充滿了包容性,既吸收了德式洋房紅瓦、老虎窗等元素,又體現了日式的簡潔並帶有中式的裝飾,如亦中亦洋的山花造型、帶圖案的腰線以及入口的方向等。甚至還閃爍着劉子山老家膠東建築的一些光影,留下了上世紀20年代青島中西文化碰撞的痕跡,是青島特有的一種建築風格。
近期,如果有市民在別墅羣周邊散步時會驚喜地發現,武定路18號別墅的修繕效果已然初見雛形。
紅瓦黃牆,墨綠色的窗户,老青島的韻味呼之欲出,別墅的外觀幾乎已經完工,工人們正在進行着內部裝修和院子改造。對牆體從一層到閣樓進行通體加固,確保中間沒有斷點;參考現場遺留的老門窗及歷史圖紙,恢復木質門窗並增加密封條及雙層中空玻璃,保證其氣密性及保温性能;根據原屋架結構鑑定結合現場實際情況,更換、修補、加固整個木屋架;根據同時期、同街區、同風格歷史建築參考,復原劉子山別墅羣的山花……
“18號別墅是最早開始改造的一批,目前來看也是進展最快的,我們有意把它當作一個樣板,一切都是按照100年前的原始圖紙進行修繕的,其中運用到了很多現代工藝與材料,後期其他樓體的改造也將按照這種模式進行。 ”楊明海説,“未來整個別墅羣還會像原來一樣,打造花園式、開放式園區。 ”
重獲新生
變身RCEP國際商務商事中心
19棟別墅,6月份將完成前7棟修繕,年底19棟修繕工作將全部完成;街區剩餘建築將分批次啓動保護修繕,其中上海路-吳淞路-陵縣路圍合區域約1萬平方米,計劃將開工建設。
市北區把未來的上海路-武定路街區,定位為打造RCEP國際商務街區。重點推進以劉子山別墅羣為主要載體的RCEP國際商務商事中心項目。利用在青各外國商會、協會等組織,以保護修繕和產業招商為基礎,規劃打造集展示和接待於一體的國際商務商事中心,並以此作為產業對接的平台與窗口,為整個歷史城區的商業商務活動提供配套。
對於一座城市來説,老城區承載着太多。它是老青島人的舊街裏,它關聯着經濟社會發展,它承載着城市記憶與城市精神。
過去一年來,市北區聚焦老城區復興,以開放推動“騰籠換鳥”,以創新驅動“鳳凰涅槃”,用一系列推動老城區復興發展的新動作、新舉措,去開創老城區開放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
老城區的復興,是一種情懷,更是城市發展的必然,隨着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修繕與更新升級,青島老城區這張滿載文化底藴的城市名片定將重綻光彩。
來源:青島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