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毒眸(ID:DomoreDumou),作者:廖藝舟,編輯:趙普通,頭圖來自:《頑主》劇照
“大眾”已經離“文學”很遠。出本新書能被頂到微博、抖音熱搜上的當代作家,王朔必算一位。
時隔14年,王朔的新書《起初·紀年》悄然上架,讀者的熱情足以令書商驚訝。出品方新經典文化的公眾號推文中寫道:預售開啓前一天凌晨1點,“編輯的微信還在被催要購買地址”。而預售3天時,編輯就收到了加印10萬冊的通知單,印製部的同事還一連確認了好幾次數量,“王朔的能量實在太大了。我們只是發了條新書消息而已……”
《紀年》是多卷本系列小説《起初》的其中一卷,作品取材自《資治通鑑》《漢書》《史記》所記載的漢武舊事,換言之,是王朔用他的“新北京話”寫就的“歷史小説”。
王朔的忠實讀者,會為“朔爺歸來”歡欣鼓舞,而對更廣泛的受眾而言,王朔的名字與影視概念上的“京圈”綁定,且這一印象基本被封在大約二十年前。《渴望》《編輯部的故事》《陽光燦爛的日子》《甲方乙方》等一度家喻户曉的影劇都改編自王朔的原著。時過境遷,王朔早不再為“京圈”提供養分,“京圈”也成了個有些年代感的概念。
王朔又一次“復出”,作品類型卻和過往任何一次都不一樣。他在《起初·紀年》的自序中説,本書開筆於本世紀初葉,“這一猛子扎出去,再抬頭就是十啦年之後,街上流行戴口罩,恍範兒蒼孫已然耳順,電腦字從五號變成小三號……”變化的不止他自己,還有曾輝煌的所謂“京圈”。
王朔的“京圈”
“中國電影,哥們兒現在平趟。”1988年一個大雪天,王朔對他的“發小”、導演葉京説。當時葉京開車拉着王朔從西直門去和平里影協的電影院,觀看據他小説《橡皮人》改編的電影《大喘氣》,而這僅僅是同年上映的四部王朔電影之一。
那年又被稱為“王朔電影年”,由他小説改編的電影《頑主》《輪迴》《大喘氣》《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接連上映。王朔覺得拍得最好的一部是米家山的《頑主》,因為“米家山沒什麼本事,也沒什麼想法”,照着拍所以拍得像。
《頑主》是王朔與影視圈產生關聯的起點。小説版權只賣了3000元,“導演米家山跟我聯名,我才拿了1000多塊錢。”在此之前,王朔用短短四年時間衝擊了文壇,早期的《空中小姐》《浮出海面》還比較“純情”,隨着王朔“筆鋒一轉”,關於他的討論也甚囂塵上,以至有了“流氓文學”“痞子文學”之名。
跨界順利的直接原因,得歸功於其小説較少着力描寫,以大量對白見長,稍加改動就成了劇本。發表過王朔數篇小説的雜誌《啄木鳥》的編輯魏人認為,“王朔最大的貢獻就是對話語的貢獻”:“王朔的語言是隨着中國步入資本社會過渡時期出現的一種混雜情況……這種語言在他的作品裏出現,會形成一種新鮮,一種時尚,一種娛樂行為,會迅速在老百姓中傳播。”
CCTV6播放《頑主》
那幾年王朔不僅創作欲旺盛,還對大眾傳媒表現出了敏鋭的市場嗅覺。1989年,他與馬未都、莫言、蘇童、劉震雲、海巖等人一起創立了“海馬影視創作中心”,作家團隊有30餘人,馬未都當秘書長,王朔當理事長,開了市場化寫作的先河。
工作室成立的消息登上了《人民日報》,發在“科學·文化·體育版”,標題中有“一批中青年作家進軍影視界”。王朔一本正經地解釋過命名緣由:“海馬全身均可入藥,有壯陽、止痛、強心等功效。如今,文學藝術正羞羞答答地左右為難,雅和俗像扯着一把鋸的兩隻手。我們只想説:來幾兩海馬吧,誰缺少什麼,就讓它得到什麼。”
如果文化作品在影響力層面有“地位”之別,90年代起文學便開始讓位於影視,而比起電影,電視劇與老百姓的距離更近。印證“海馬”野心的第一部電視劇是王朔擔任策劃的《渴望》,1990年,《渴望》的收視率打破了中國電視劇的歷史紀錄, 甚至成為轟動性的社會文化現象,監製鄭曉龍回憶,《渴望》播出後犯罪率下降,劇組還獲得了公安部表彰。
《渴望》
這也是王朔創作上的分水嶺,“1991年前我是個職業寫作者, 1991年之後我基本上就是一個放任的態度。”1991 年之後,王朔少有小説問世,開始大量寫劇本。用他的話説,“劇本我寫個3萬字,拿一兩百萬,我寫一本書,累死我,也就發到一兩百萬,之後就是盜版。”
他第一份主筆撰寫的劇本就是《編輯部的故事》,播出後這部劇被視為國內情景喜劇的鼻祖。劇本本該由海馬創作室幾名作家合作完成,卻在開拍前不翼而飛,馬未都、魏人等人都不願意再來一遍,在劇組打雜的馮小剛找到王朔,説希望幫他繼續寫完,此事讓兩人開始了一段長期合作。
《編輯部的故事》
王朔曾將“北視中心的十年”列為八九十年代內地文藝的“四大支柱”之一,與他有密切關係的“京圈”成員很多都是靠北京電視藝術中心的熱播劇,被更多的觀眾熟知。
鄭曉龍時任北京電視藝術中心副主任,主管電視劇生產,他的團隊先後製作了《渴望》《編輯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紐約》《過把癮》等,《編輯部的故事》捧紅了葛優,《北京人在紐約》捧紅了姜文……馮小剛和趙寶剛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大院子弟”,也通過這些劇慢慢有了獨立執導權,開始獲得更大聲望。
姜文《北京人在紐約》
另外不得不提的,還有導演葉大鷹和葉京。葉大鷹是葉挺將軍長孫,他與王朔相識於1985年,成為朋友後帶着王朔的兩部小説《浮出海面》和《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回到西影廠,推動了它們的電影改編,《大喘氣》則是葉大鷹的導演處女作;葉京後來根據他與王朔一起親歷的大院往事拍出電視劇《與青春有關的日子》,被王朔盛讚:“當年我放過話,要寫一個大小説《殘酷青春》,最損寫成《飄》,一不留神就寫成《紅樓夢》。現在不必寫了,《與青春有關的日子》就是。這一段兒我不寫了,寫不過他。”
1991年,拿到王朔《動物兇猛》改編權的姜文決定執導自己的劇情長片,影片後來定名《陽光燦爛的日子》,於1993年王朔生日當天開機,姜文在現場拉出橫幅:“陽光永遠燦爛,朔爺永遠牛逼!”這句話也是王朔當時在影視圈地位的註腳。
《陽光燦爛的日子》
與此同時,針對王朔的批判,卻從他的老本行文學圈開始向外蔓延。1993年1月《中國青年報》開闢了“王朔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專欄,展開對“王朔現象”的討論。9月《光明日報》發表的《從王朔小説中讀出什麼》中説:“如果把文學完全建立在一種商品觀念上,就必然會損害藝術的特性和精神……變文學為‘逗樂解悶’、‘噴飯解頤’的工具,就會拒絕深刻、拒絕意義而媚俗。”
而“王朔現象”引發的爭議不止“文學商品化”,還成為了“人文精神大討論”的導火索。討論源於《上海文學》1993年第6期刊載的《曠野上的廢墟一一文學與人文精神危機》,這是市場經濟開放後知識分子們在種種新思潮衝擊下的一場反思,範圍涉及整個文藝界,持續了數年時間。
1994年年初,馮小剛在一場飯局吃到一半時找到王朔,説有消息稱他被媒體“封殺”。當時王朔與馮小剛合夥開了一家“好夢公司”,籌備的三部電影《月亮背面》《我是你爸爸》《過着狼狽不堪的生活》無一過審。1997年,王朔想拍池莉的小説《一去永不回》,又因“宣揚灰色人生觀”被斃。
同年王朔遠遁美國,走之前和馮小剛説:“他們是衝着我來的。你有機會活,不要一起死。”
“消失”的京圈
回憶自己最有聲望的90年代時,王朔説:“不是説我養活很多人,那時候我最有名啊,我能幫一些人。這社會是勢利的,大家都起來,朋友都是腕兒,多好啊。”
1997年北影廠廠長韓三平找到馮小剛,讓他拍部商業片試試,年底《甲方乙方》上映,收穫票房3600萬,一舉奠定內地電影市場“賀歲檔”的概念。影片改編自王朔小説《你不是一個俗人》,沒署王朔的名字。
《甲方乙方》
從此,曾經在劇組打雜的馮小剛成了大眾最熟悉的“京圈大佬”。而馮小剛在商業大片上的崛起,則離不開另一位部隊大院出身的老闆王中軍。王中軍的華誼兄弟本是靠廣告業務起家,1988年投拍英達的情景喜劇《心理診所》,開始轉戰影視。次年,華誼接連投資姜文的《鬼子來了》、陳凱歌的《荊軻刺秦王》和馮小剛的《沒完沒了》。
三部電影裏,只有馮小剛的賀歲新作《沒完沒了》掙錢了,該片票房3500萬,是2000年票房最高的國產片,同年全國總票房也只有8.6億。華誼兄弟開始與馮小剛深度綁定,20年時間裏推出17部電影,在2010年以前雙方合作的單片票房都沒跌出過年度前三,還拿到過三次年度票房冠軍。
《沒完沒了》
從2014年開始,華誼兄弟啓動“去電影化”戰略,本意是豐富盈利模式,但在電影主陣地上的影響力逐漸式微。從2018年的風波至今,華誼兄弟已連續四年虧損,據其2021年年度財報,全年淨利潤虧損2.46億元,資產負債率高達64.02%,四年累計虧損總額則超過64億元。
去年,馮小剛執導的網劇《北轍南轅》為華誼兄弟的影視版塊貢獻了較多收入,該劇口碑卻一塌糊塗。馮小剛依然執着地在劇中勾勒着自己的“大颯蜜”審美,宣發點之一是“原汁原味的現代北京話”,卻因情節過於“懸浮”被豆瓣網友打出了4.9分。有高贊評論稱:“不是不真實,是少數人的真實……看起來就是京圈眾人狂歡,還是一出昔日輝煌不再江湖已變的落寞圖景。”
觀眾“不吃那套了”早有預兆,2010年的《非誠勿擾2》,王朔再次和馮小剛合作寫劇本,票房4.72億,評分6.6,三年後王朔親自執筆,票房7.14億,評分跌到5.9,王朔還因此拿了個“金掃帚獎最令人失望編劇”。王朔還幫姜文寫了《一步之遙》,這也是姜文“民國三部曲”裏口碑相對較差的一部。
當然,“京圈”創作者們最喜愛的內容題材還是“寫自己”,也就是記錄特定歷史時期裏“無處安放的荷爾蒙”,反覆回憶大院高牆下的反叛青春。“頑主精神”、“血色浪漫”曾經讓那批作品備受褒獎,只是如今看來,除了《陽光燦爛的日子》等少數作品幾乎可以作為“影像歷史”被銘記,看“父輩緬懷自己的青春”對年輕觀眾而言顯得不合時宜。
《陽光燦爛的日子》
有人説“京圈文藝”的內核,可以用《和青春有關的日子》裏一句反覆出現的台詞概括:“從小就一塊兒偷幼兒園的向日葵,從樓上往過路人身上吐痰玩,多麼美好的童年。”
大院子弟的紈絝少年時代其實很特殊,甚至並非同時代人經歷的公約數,以前的觀眾可以當作一種“奇觀”來欣賞、嚮往,但這些故事本身是一次性的,講完後也沒了獵奇感。
更細節處,像王朔曾客串説過的“五洲震盪和為貴”、葛優説過的“列寧同志不咳嗽”等,在當時看來有着解構革命話語的喜劇效果,對下一代消費羣體來説,這些“貧嘴”、“嗑兒”也並不幽默。
時代更大的變化,是創作、宣發、評價的話語權都被稀釋。“圈”之所以成立依託的是資源聚攏,在影視領域也就是資金、演員、傳播資源等等,2002年左右廣電總局先後發佈《電影管理條例》等,鼓勵民營資本注入影視製作,後來互聯網平台的崛起又進一步做大了市場蛋糕,拍攝不缺錢、口碑大眾定、傳播甚至會有“自來水”,圈內圈外的信息差在信息時代也被縮小了。
儘管在流量導向下資本運作仍具優勢,也在受眾一方形成了新的“圈子”形態比如“飯圈”,但類似“京圈”這樣的少數人規則,終究要讓位於大多數説了算的市場規則。
如果僅論藝術水準,“京圈”也不是對國內文藝創作貢獻最大的,在政策資源有利的年代,長影廠、西影廠、上影廠的作品似乎更能代表彼時的高峯,比如西安電影製片廠就曾出品過多部斬獲柏林、戛納、威尼斯電影節最高獎的影片,張藝謀、陳凱歌等同時代旗幟人物也與“京圈”沒什麼關聯。至於“演員潛規則”,王朔自己曾説:“出名的演員據我所知沒有一個人是憑關係上的戲。”
沉默的王朔
2007年因為一場官司短暫“復出”時,虛歲50的王朔對媒體説過這麼一段話,基本也就把“京圈”侃透了:
“因為當時他們比別人有資源,北島、顧城這些白洋淀詩派,全是幹部子弟,他們當時能接觸外國詩。搖滾圈這些各大文工團的,崔健他們,拍電影的,李少紅、周曉文,包括陳凱歌、田壯壯,爸爸都是老幹部,他們佔有資源,説實在的這是不公平,你沒看過電影他看過,他們就能拍得跟你不一樣,你個傻冒,他們就不是。
作家大量的都是這路,包括當年張辛欣,我們院兒都出了好幾個作家。我一直跟這幫人在一起,你工人農民接觸不到這些。當然慢慢有了受教育機會,能接觸到。我們這幫人當然互相支援,大家碰到一起也比較好聊,就互相幫忙。所以也迅速形成一個文化圈子。”
而王朔的成功,恰恰在於用嬉笑怒罵解構權威,乃至對滋養自己的特權階層進行反叛。時值大眾文化全面崛起,大眾消費撲面而來,較早站上潮頭的王朔成了“大眾文化的娛樂英雄”。這種反叛相當純粹,解構之後,不負責建構。
葉京分析過他的心理:“我們這代人,沒有什麼,就是覺得只要有誰,想特神聖不可侵犯地放自己在神壇上,就要卒瓦(北京話,指打碎、摔破)誰。誰也別把自己放神壇上。為什麼王朔説我要卒瓦我自己?因為他自己要先坐到這個神壇上來,搶奪話語權,然後他就咣嘰把自己給卒瓦了,誰也別想當偶像,中國現在沒XX的偶像!”
反到極致時,王朔的確連自己都反,他曾用罵魯迅、金庸、張藝謀等名家的筆調,寫了篇一萬字的《我看王朔》,把自己從裏到外罵了個遍。文中王朔稱自己“浪得虛名”的語言風格是全北京的售票員、小痞子、侃爺們集體創造,“因為沒有書面語表達能力不得已用在自己的小説中”。
王朔還稱自己“反文化精英的姿態是被迫的”,因為做不了知識分子索性就站到反面:“這就有話説了,不是咱不懂,而是瞧不上!”到知識分子真的批評他了,“他面兒上坦然,心裏還是有點急了,抱怨人家沒有看到他暗藏的那些優點。”如此罵完,對他持批評意見的各方反而無從下口。
在這個層面上,假使一個時代本來就沒有不可侵犯的神壇,沒有文化偶像,王朔的反叛沒有標靶是必然的。
從新世紀起,王朔就沉寂多年,2000年左右也是他個人精神境遇的低谷,父、兄、好友梁左相繼去世,他“把自己完全打碎了”、“哭都哭了好幾年”。七年後,他對網絡博客表現過濃厚興趣,罵了罵當時出名的餘秋雨、于丹,也開“地圖炮”噴各地網友,奧運倒計時500天時北京發起“抵制國罵運動”,大批網友提出先封殺王朔。
出版《我的千歲寒》《和我們的女兒談話》等幾本書後,王朔就又銷聲匿跡,直到這次發新書《起初·紀年》,新世紀22年,王朔不沉默的時候最多兩年。如今的“娛樂偶像”大概已經不在他的攻擊範圍之內,而在“人人可發聲”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個體言論的能量反而變得微小,眾聲嘈雜中誰也不是權威,調侃與解構充斥在網絡的每個角落,也不再需要王朔代替大眾去反叛和表達什麼。
以前王朔認為,“小説是什麼?就是自己生活的寫照,文字是什麼?就是簡化的過程……誰寫長河似的小説誰就是傻子,你不如拍長電視劇,大家直觀地看。”
現在王朔連“自己”也不寫了,而是第一次拿出了一本純虛構小説,四卷本140萬字,也算是兜了一大圈後迴歸本業。這樣的復出,也算沉默的一種。
從此,江湖再無“京圈朔爺”,只有作家王朔。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毒眸(ID:DomoreDumou),作者:廖藝舟,編輯:趙普通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繫[email protected]End
想漲知識 關注虎嗅視頻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