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客户端 | 記者 牛偉坤 武亦彬
國慶假期,依託北大紅樓而建的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紀念館迎來參觀熱潮。假期首日眾多的參觀者中,不乏青少年的身影,他們或與家長同行,或相約結伴前來。數據顯示,首日過半的參觀者年齡在30歲以下。在這棟百年建築裏,年輕學子們踏着先驅者的足跡,感受百年來的追求與夢想,聆聽了一節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也用這樣的方式為祖國慶生。
展廳中,一個十幾個家庭組成的參觀團格外引人注意:繫着紅領巾的孩子們手裏捧着筆記本、耳朵裏塞着耳機,穿梭在大大小小的展室裏,認真聽着講解,與歷史對話。“這裏是圖書館的登錄室,主要承擔對新到書刊的登記、統計、蓋章和貼卡等工作,李大釗在北大圖書館主持工作期間,引進了很多進步的文獻,就是在這裏登錄入藏。”聽完帶隊老師的講解,三年級的樂樂在本子上寫下“李大”,歪頭想了想之後,又用拼音寫下“zhao”。樂樂媽媽偷偷在一旁用手機記錄下了這一時刻。她告訴記者,這個龐大的參觀團是家長們自發組織起來的,帶隊講解的老師也是家長們託朋友找來的歷史愛好者。“我們希望孩子們能身臨其境地走近那段歷史,瞭解自己如今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讓家長們欣慰的是,很多孩子在參觀過程中主動拿起了筆記本,“最近在學校剛開始學習寫日記,這樣的參觀也是寫日記的絕佳素材。”
站在《南陳北李 相約建黨》的油畫前,北京理工大學大一學生郭宇辰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他雖然學習的是信息科學技術,但也是歷史愛好者。郭宇辰在讀高中的時候,就期待着能到北京或者上海讀大學,對中國共產黨成立早期的歷史進行深入的解讀。“這個展覽讓我很好地窺探到革命前輩的視野和前人的偉績,對於我們現在大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來説,也是一種重要的滋養。”郝斌懷着期待而來,抱着滿滿的收穫而歸。“參觀完展覽,我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脈絡有了更清晰的梳理。”北京大學中文系2022級博士研究生石子萱深受觸動。“北京大學是五四運動的策源地,看完展覽,我對自己身上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又有了更深的認識。”作為一名民間文學專業的學生,讓石子萱激動的是,展覽還呈現了很多重要刊物的原件。“我們專業的發展和五四運動息息相關,這次參觀對我來説,也是非常好的專業學習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