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鋭評|遊客花上百元供香沒燒完就被拔,對消費者也該存一份敬意

極目新聞評論員 屈旌

1月20日,一則“遊客峨眉山花120元供香沒幾分鐘被拔”的視頻引發關注,不少網友對此表示質疑,認為景區沒有顧及遊客的心理感受,欺負客人。峨眉山景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回應稱,工作人員此舉是出於消防安全的考慮,今後會更多地尊重消費者的意願,讓香燭更充分燃燒。(據1月21日封面新聞)

極目鋭評|遊客花上百元供香沒燒完就被拔,對消費者也該存一份敬意
很多未燒完的香被拔出來放在一邊(網傳視頻截圖)

供香原本是一種宗教儀式,在佛教中被視為人與神佛、聖尊或先祖的溝通方式,也有自然清靜身心的作用。但因為儀式感很強,簡單易行,已經泛化為非常普遍的祈福方式。很多人即便沒有相關的宗教信仰,出遊經過宗教場所,或逢年過節、特殊日子,都會去選擇供香來表達內心的祈願。

完整的、具有宗教意味的供香,有很多講究,拿香插香的姿勢,禮拜的日子和方法,香燃燒程度的説法都有很細緻的涵義。一般遊客在寺廟上香,主要是圖一個內心的安寧和愉悦,相對來説就隨意很多,但應該起碼讓香燒完,是很基本的、很正常的心理訴求。

因為大家花錢買的,並不只是幾炷香,而是上香的整個儀式感,既包括點香和禮拜,也包括焚香的過程。而且,如果將供香當成一種與敬拜者的溝通,還沒燒一會兒就被拔掉,的確會讓人感覺“溝通不充分”。通俗來説就是,這樣佛祖大概都來不及聽到我求了啥。遊客生氣,也是理所當然。

富有儀式感的消費,如果儀式感被消解,就會顯得極其功利和難堪。景區的回應稱,拔香是出於消防安全的考慮,未燒完的香燭會交給寺廟師傅,集中燃燒。很多網友對此不認可,覺得這個説法太過敷衍。早在2011年,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就發佈了燃香類產品的三項國家標準,只要不是超標的香燭,燃盡的時間不會很久。景區如能善加引導規劃,控制好遊客上香的頻率,是否讓香燃盡,對消防安全的影響並不會太大。

而且,如果景區真的有嚴重的消防隱患,對安全那麼緊張,那就不應該設置敬拜的香爐。提供了供香的服務,卻又急急忙忙地將遊客供奉的香拔下,難免給人一種想要“騰位子多賣香”的感覺,無論是對宗教場所的嚴肅性,還是對遊客的心理感受,都缺乏尊重和關懷。

早在2014年,中國佛教協會、中國道教協會就曾號召佛教、道教界自覺抵制燒高香、燒天價香、燒頭炷香等不良風氣,積極引導廣大信眾文明敬香,就是為了遏制燃香行為過度商業化,維護宗教場所清靜莊嚴的形象。2017年,國家宗教事務局等12部門聯合發文治理佛教道教商業化問題,要求佛教道教團體、場所和教職人員要加強對進香羣眾和信教羣眾的引導,倡導文明敬香,優化寺觀環境,其目的也是為了守護文化資源和生態環境,維護宗教旅遊場所秩序,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讓遊客有序供香,虔誠敬拜,充分感受這一儀式帶來的身心清淨之感,也是文明燃香的應有之義。

當然,敬香祈福,最重要的是內心的“敬”,而不在於手裏的“香”,但這份敬意不光遊客、信徒要有,景區和宗教場所的管理人員同樣要有,對儀式感多一份重視,對消費者多一些敬意,莊重誠懇才能和順致祥。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03 字。

轉載請註明: 極目鋭評|遊客花上百元供香沒燒完就被拔,對消費者也該存一份敬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