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歲的故宮,究竟藏着些什麼?
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
2020年,故宮建成600週年,“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覽開幕。600年來,這一中國古代建築理念的集大成者經歷了什麼?歷久彌新,為何它總散發着迷人的魅力?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這座城,探尋中華文明的獨特象徵。
▲衞星數據來源:高景一號
宮城一體 有容乃大
紫禁城宮殿
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
建築繼承唐宋規制
與城市功能、山水形勢有機結合
是中國古代城市建設
和宮殿營造思想的集中體現
▲紫禁城位置示意。圖片來源:星球研究所
1406年
明朝永樂皇帝朱棣下詔,擬建北京宮殿,自此拉開了紫禁城營建的序幕。
1420年
紫禁城宮殿建成。
1925年
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成立。
1949年
解放初期,故宮博物院內建築殘破不堪,亟待整修。5月,故宮古建築修繕工程開工。
1987年
1987年,在巴黎召開的世界遺產大會上,故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20年
紫禁城建成600週年,暨故宮博物院成立95週年。
▲圖片來源:微故宮
紫禁城南北長961米
東西寬753米
現存宮殿980餘座
房屋8728間
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
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
是如今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
保存最為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羣
明清北京城內外共四道城牆
紫禁城、皇城、內城、外城層層相套
堅固雄偉、方正嚴整
城內道路經緯有序
以紫禁城為中心的南北中軸線
向南延伸至永定門
向北延伸至鐘樓北側城牆
構成了北京城長達近8000米的南北中軸線
營建之制
北京紫禁城
營建藍本是南京明故宮
規劃佈局有
“五門三朝”“外朝內廷”“左祖右社”
等營建之制
層層推進、步步深入
“左祖右社”
是中國古代禮制中的重要內容
在宮城的左邊建太廟
右邊建社稷壇
用於祭祀祖先和土地神、糧食神
以建築佈局體現“尊祖、重農”理念
▲衞星數據來源:高景一號
紫禁城總體分為前朝和後寢
也被稱為“外朝內廷”
按照“中軸對稱”之制
將皇城劃分成規整的幾何圖案
形成眾星拱月的佈局
▲故宮“外朝內廷”分佈。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自午門至神武門為紫禁城的中軸線
建築按使用性質
分外朝、內廷兩部分
依中軸對稱佈置若干大小院落
外朝位於前部
是舉行重大儀式和處理朝政的地方
主要由中軸線上的三大殿
及東西側對稱的文華殿、武英殿
三組建築羣構成
▲外朝三組建築羣分佈圖。衞星數據來源:高景一號
內廷是皇帝、后妃們的居住區
中心部分是中軸線上的後三宮
乾清宮、交泰殿和坤寧宮
後三宮形制和前三殿基本相同
但佔地面積只有後者的四分之一
▲上圖為內廷後三宮分佈圖,衞星數據來源:高景一號;下圖為乾清宮,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城牆的四角
各有一座風姿綽約的角樓
民間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之説
形容其複雜的結構
▲角樓。圖片來源:微故宮
北京紫禁城
在明、清兩代不斷
營建、重建、改建、擴建
但基本規模仍然是明永樂時期
所確定的紫禁城
至今仍能看到許多明代的建築
故宮的“故與新”
600年的悠長曆史
讓故宮成為民族記憶
作為文物收藏、保存與研究領域
“重鎮中的重鎮”
這裏收藏着多達180餘萬件(套)藏品
其中一級藏品8000餘件(套)
這裏的文物凝結了文人與巧匠的心血
代表了當時最高的審美與工藝水平
是中國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氣質
最生動、最直觀的記錄者
▲圖為2020年9月10日,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覽中展出的金甌永固杯。圖片來源:微故宮
運用數字技術
讓藏在禁宮中的文物“活”起來
是故宮人一直努力的方向
從20世紀末開始
故宮博物院
就開始了“數字故宮”的構想與建設
1998年
“信息化”成為故宮博物院的熱詞
2000年
“數字故宮”橫空出世
2001年7月16日
作為“數字故宮”建設的起點
故宮博物院網站開通
當今時代是數字時代
故宮重視5G技術
雲計算等數字網絡平台建設
進一步加強故宮古建築
院藏文物的數字化採集
建設數字故宮資源庫
古老的傳統文化變得更時尚
禁宮裏的文物“活”了起來
▲“慶隆尊養:崇慶皇太后專題展”線上全景。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600年
這裏聯結着過去、現在與將來
一磚一瓦、一草一木
都承載着人生故事與歷史脈絡
站在歷史的交匯點
作為中國古代建築理念的集大成者
願她在未來時光裏
丹宸永固
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