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公里洱海生態廊道成青年網紅打卡點

129公里洱海生態廊道成青年網紅打卡點

  “如果你不開心就來這裏,騎騎車、吹吹風、喂喂海鷗”“這温暖的海風、美麗的海景,為我們的愛情故事錦上添花”“洱海的生態廊道,解鎖看海新高度”……在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銀橋鎮磻溪村,靠近洱海的一段S型彎道成了新晉青年網紅景點,紅遍抖音。來大理的年輕人,喜歡把到S彎打卡當作“大理的萬千風格之一”。

  S彎的一側是洱海,視野開闊,日出和日落時分尤為美麗;另一側是磻溪村三坊一照壁的白族建築房屋,青色的瓦頂飛檐直指藍天。大理129公里洱海生態廊道的沿途,濕地、水杉、小樹林、白族古村落……像網紅S彎這樣的美景讓人一路驚喜連連。

  2018年3月,採用PPP模式建設、總投資91.91億元的環洱海流域湖濱緩衝帶生態修復與濕地建設工程(即洱海生態廊道項目)啓動。這個包括生態修復及濕地建設、生態廊道建設、生態搬遷、管網完善、科研試驗地建設的工程,不僅是對洱海水生態系統的搶救,更是大理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產業協調發展,提升生態城市建設和全民環境保護意識的一項重要工程。

  129公里洱海生態廊道及6700畝湖濱緩衝帶濕地建設共跨越9個鄉鎮,根據規劃,廊道建設工程涉及的村莊段向後騰退15米、郊野段向後騰退100米以上,清退近240公頃農用地。

  經過與羣眾的無數次溝通,2018年12月底,1806户7270人搬遷到蒼山腳下的“1806”特色小鎮,除建房、裝修外,當地政府對農户的土地也進行了補償。“原來湖邊的住房是村裏的宅基地,現在補償的土地是國有土地,可以上市交易。”洱海生態廊道建設工程指揮部行政部副部長李學鑫説。

  2019年8月21日,楊必寧和妻子在生態廊道邊經營的客棧復業了。而這一天,正是5年前他們客棧開業的日子。

  楊必寧夫婦5年前來大理旅遊後,便決定辭職,從北京搬到大理居住。他們租下喜洲鎮仁裏邑村的一棟3層小樓開了家客棧。“不是為了做生意,而是喜歡大理的山山水水和淳樸的民風”。

  68歲的房東楊志龍和老伴也用自家院子開了一家客棧。兩家客棧各自經營,和諧相處。他們的房子之前並不在洱海邊,生態廊道建設時,剛好拆到他家的院子前。

  楊志龍等村民都很關心工程的進展,他們“組團”到項目建設現場觀摩、監督,對項目的外觀、功能等提出很多疑問、建議,有的建議還被指揮部採納。

  2020年年底,洱海生態廊道環湖主體工程建設完成,修復生態濕地790公頃、生態岸線32公里。2021年1月16日,從陽南溪至才村的12公里洱海生態廊道體驗段向公眾開放,沿途有三聖島、龍龕碼頭、古生村、海舌濕地公園等景點。

  生態廊道建成後,楊志龍和楊必寧的客棧變成了海景房。現在每天都有客人通過網絡預定。

  李學鑫介紹,129公里的廊道建設工藝複雜,涉及道路、園林綠化、橋樑、碼頭、文物保護等。比如施工團隊利用分段分次壓實的方法,將路面瀝青壓實後的空隙率控制在20%左右,使瀝青混合料內部形成排水通道,不僅提高雨水透入路面的排水效果,還可降低噪音;根據苗木不同習性調配合適的種植土PH值,成功解決了高原湖濱緩衝帶綠化種植苗木成活率低的難題。

  目前,項目建設的效果已初現。面湖一側草木葱鬱,綠樹紅花相映成趣,白鷺翩翩飛舞,消失已久的海菜花逐漸露出水面。

  自2016年以來,雲南省委、省政府作出“採取斷然措施,開啓搶救模式,保護好洱海流域水環境”的重要決策部署。截至2020年,洱海全湖水質實現7個月Ⅱ類、5個月Ⅲ類。“十三五”期間,洱海湖區沉水植被面積恢復到34平方公里,湖體年均透明度上升到2.1米。

  近日,洱海生態廊道建設工程指揮部正在用3D打印模型為廊道的城市公園兒童科普遊樂區進行設計。李學鑫説,通過攀爬、觸摸這些生物模型,讓小朋友更好地感知蒼山洱海,在遊玩中瞭解洱海保護、生態保護的重要性。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文凌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82 字。

轉載請註明: 129公里洱海生態廊道成青年網紅打卡點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