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年前,在希臘的帕特農神廟,一批精美的大理石雕塑被英國埃爾金伯爵拆下來運回英國,輾轉到了大英博物館,存放至今。希臘的國寶,就此成為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近數十年來,希臘多次要求英國歸還這批雕塑,均遭到英國的拒絕。英國首相約翰遜日前在接受採訪時再次堅稱,拒絕將帕特農神廟雕塑歸還希臘。
約翰遜説,雕塑是英國“合法獲得”的。他理解希臘人在這件事情上的心情,但表示英國對於此事的立場很堅定。約翰遜説,雕塑是埃爾金伯爵合法獲得的,符合當時的法律。
然而,對於這一説法,希臘無法認同。希臘文化和體育部長莉娜·門佐妮14日在希臘媒體上發表聲明説,“約翰遜顯然不瞭解最新披露的一些歷史證據。新的證據表明,埃爾金伯爵從未合法購買過帕特農神廟的雕塑。因此,大英博物館在法律上也沒有資格擁有這些雕塑。”
帕特農神廟大理石雕來自希臘雅典衞城,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1982年,時任希臘文化部長的梅利娜·邁爾庫裏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上提出一項議案,要求大英博物館將帕特農神廟石雕歸還給希臘。這一要求得到大多數與會成員代表的支持,但投票結果對英國沒有約束力。從那時起,希臘一直要求英國歸還石雕,但遭到英國的拒絕。
時任希臘總統 普羅科比斯·帕夫洛普洛斯: 我認為對帕特農神廟雕塑而言,大英博物館像一座陰暗的監獄,存放着埃爾金伯爵掠奪和破壞行徑的戰利品。
法國專家質疑英國拒還希臘文物做法
法國和英國一樣,歷史上也從國外劫掠了大量文物,很多就收藏在盧浮宮。對於是否向文物源頭國歸還文物也有較大爭議。一些法國專家從法理和文物保護研究的角度對英國拒絕歸還希臘文物提出多重質疑。
法國民族誌學與博物館學專家杜瓦揚認為,英國以“帕特農神廟雕塑是全人類的遺產”為由,把文物留在自己的國家,是站不住腳的。雖然大英博物館是免費開放,但帕特農神廟雕塑帶來的吸引力依然為英國旅遊帶來盈利,這令英方難以割捨。而歸還文物能夠促成文化遺產的完整性,其產生的學術價值不應當被忽略。
法國民族誌學與博物館學專家 杜瓦揚: 從研究的角度來説,文物的不同部件之間是有關聯的,所以更符合邏輯的做法肯定是把它們湊到一起,而不是把它們分隔開。
近年來,法國分別向中國、老撾、埃及和新西蘭等國歸還過文物。法國國民議會議員科爾洛果表示,法國應該直面來自文物源頭國合理的要求,釋放出更加積極的信號。
法國國民議會議員 科爾洛果: 我們已經邁出了標誌性的步伐,我們想要秉承這種人文主義情懷以及共享和流通文物的理念。
文物為何難追回?
為什麼這些被搶走、偷走的文物難以回家?國際上難道就沒有相關的法律公約嗎? 實際上,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公約確實存在,然而存在諸多實際上的操作困難。
一、追索流失文物為什麼這麼難?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0年制定的“1970公約”,是打擊文化財產非法販運和追索流失文物領域最為重要的國際法律文件。另一個有關文物追索的國際公約是在1995年,國際統一私法協會頒佈的《關於被盜或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
然而關於追索文物,有兩個時間點限制:一個是發現流失文物持有者和文物所在地之後,三年內提起訴訟;並在任何情況下,要在文物流失後的五十年之內提起訴訟。而另一個難點在於,要想追回因為戰爭流失的文物,需要持有文物的個人、組織或國家承認,這些文物是掠奪所得。此外,因年代久遠,流失文物幾經轉手,很難從法律上控告文物持有者屬於“非法”持有。
二、追索流失文物有哪些途徑?
一直以來,國際上關於文物追索都是一個長期且複雜的過程。當前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途徑主要包括依法追索、商業回購、外交談判和捐贈等。其中依法追索難度最大。商業回購屬於無奈之舉。政府間外交談判和捐贈也是比較常見的文物迴歸方式。
各國如何追索文物?
事實上,世界上的多個文明古國,都有着文物流失的困擾,那麼這些國家都是如何追索文物的呢?
埃塞俄比亞:在國際會議上索要
阿克蘇姆方尖碑是埃塞俄比亞的國寶,被視為埃塞俄比亞文明的象徵,1937年被意大利法西斯獨裁者墨索里尼下令掠奪至羅馬城內。二戰結束後,埃塞俄比亞和意大利簽署了歸還方尖碑的協議,而意大利一直未歸還。
直到2002年,世界糧食問題首腦會議在羅馬舉行,埃塞俄比亞總理梅萊斯在發言中突然轉換話題,當着意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和各國首腦的面,要求其歸還方尖碑。尷尬之餘,迫於壓力,意大利政府2005年終於歸還方尖碑。
2008年,方尖碑在誒塞俄比亞歸位亮相。
時任埃塞俄比亞總理 梅萊斯: 看到流散到意大利的阿克蘇姆方尖碑在這麼多年後迴歸亮相,埃塞俄比亞政府和我本人都非常高興。
埃及:成立文物歸還管理局
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埃及有大量文物流失海外。為此,埃及專門成立文物歸還管理局,追查流散在世界各地的埃及文物。與此同時,埃及分佈在世界各國的使館也是追查流失文物的前哨站,密切關注駐在國涉及埃及文物的拍賣和轉讓等活動。
文物追索往往進行多年的努力。例如,埃及為追索獅身人面像鬍鬚,耐心等待了166年。1817年,一個殖民主義者掠奪下埃及獅身人面像的部分鬍鬚送給英國表示“忠誠”。這段長75釐米、直徑約40釐米、重達400公斤至500公斤的鬍鬚,此後長期存放在大英博物館。1982年,埃及文化部長訪問英國時,正式提出追索要求,一年後英國將其歸還。
秘魯:採取外交司法手段 與國際刑警合作
秘魯也是世界上文物外流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公元前2700年,在秘魯誕生了美洲最古老的文明卡拉爾文明。五千年文明史給秘魯留下了神秘而精緻的納斯卡線條、世界上最大的土磚城昌昌古城等歷史遺蹟以及大量極具民族特色的文物。
2018年9月,經過二十年的外交和司法努力,秘魯從德國追回一件距今一千年的黃金面具,它是秘魯西坎文化時期的重要文物。追回後,面具專門被放在總統府進行了展示。
時任秘魯總統 馬丁·比斯卡拉: 秘魯文化部長親自到德國把這副面具帶回了秘魯,因為它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文物,擁有非凡的意義。
為了追討走私到國外的文物,秘魯歷屆政府都積極與國際刑警開展合作,追蹤和調查文物下落。一旦發現,就按照國際相關條約與文物所在國進行協商。
時任秘魯文化部副部長 路易斯·奧斯托拉扎: 我們在追回文物這件事上是非常堅持的,因為這些文物不僅增強着秘魯人的認同感,也是秘魯不同地域文化多樣性的見證。
在秘魯追討文物的過程中也經常會碰到爭議,甚至是文物所在國拒絕歸還的情況。這種情況下,秘魯會採取靈活多樣的方式積極應對,包括秘魯官方出訪進行談判、博物館之間商議文物租借合約等,以多種方式讓文物回到秘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