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人鍾子丨蜀問錄·李樹民:中華傳統文化史上的趙熙 2017
李樹民先生
【人物簡介】李樹民,1971年生於重慶墊江,四川理工學院人文學院教授。1993年畢業於四川師範大學中文系,從事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關注中國古代小説、鹽文化及區域文化研究,有多篇論文發表於《鹽業史研究》《社會科學家》《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等。出版《趙熙文學論稿》(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年)。
【閲讀提示】
◆當年參加編寫《巴蜀古文選解》時,才發現身邊有別人不熟知的對象,於是選了幾篇趙熙散文來註解,因而在心底烙下深深的印記。
◆香宋為鹽業世家儘可能謀求到廣大的生存空間,也滿足他們在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包括自我成就和社會認可等需要。而趙熙能方便地與當地社會上層人士交往,也因此不遊離在現實生活之外。
◆在香宋先生生活的時代,文人學士,都能吟詩作畫,詩書畫兼擅者不乏其人。只有將這個時代同時期以及同前後的比較對象都有深刻的把握,才能對特定的對象作出評判。
◆我按現在的規劃去做,目前凡是經眼的趙熙書寫的,或者記錄他的文字材料,都錄為電子文本,可以説已收集到《趙熙集》外大量資料。
◆作為研究對象,每個事物都有足夠闡釋的可能,每一滴水都能折射太陽的光芒。我沒有能力和魄力去建樹一個對象,沒有刻意去完成什麼計劃,對趙熙的關注也是如此。
從生活中感受文學很重要
鍾永新:李教授,您好,您是研究近代大儒趙熙的文化學者,成果很多,請問您是如何進行文學研究,進而走上趙熙研究道路的?
李樹民:以前上學時,沒有書可讀,都上高中了,還沒有教材。因此,不知道什麼是知識,什麼是社會需要,更不知道怎樣塑造自己。學習中,語文課的影響最大,因為學會從抽象的文字去認識一個神奇的世界,其他什麼都不知道,只知道有文學,似乎愛文學就等於愛世界,愛文學就等於有追求。現在想來,那其實不算是什麼愛好。高中畢業考大學填報志願,所有志願都填了中文系,自然也就進了中文系。在學校期間,其實也是為以後能夠求生存而學習,沒有那麼多氣魄,也沒有想過怎麼按自己意志來發展自己。
畢業後自然成了文學教師,工作地點選擇在自貢,記得1994年,到趙熙的故鄉榮縣上課,為讓學員能夠從生活中感受文學,提高修養,就要求他們關注身邊的作家作品,自己也許就是從那開始接觸到趙熙,但並沒有想到去深入瞭解。
一直到新千年,參加編寫《巴蜀古文選解》時才覺得有別人不熟知的對象,當時選擇了幾篇趙熙的散文來註解,現在來看,註解得一塌糊塗,但卻在心底烙下深深的印記。
2007年,專程去巴蜀書社購買《趙熙集》,才開始系統閲讀整理研究趙熙,此後的十來年,主要的注意力都在這面,以前關注的中國古代小説反而丟掉了。
趙熙像
趙熙和鹽業世家交往具有特殊意義
鍾永新:您對鹽業文學題材有一定研究,發表《趙熙文學活動與自貢井鹽文化》,參編《鹽香風韻:井鹽文化與鹽都作家研究》,而趙熙也和川鹽有諸多文化掌故,曾與貢井鹽商有一定交往,併為《川鹽紀要》作敍等,請問趙熙和鹽業主要有哪些聯繫及影響?
李樹民:作為出生並長期生活於鹽都的近代文學家趙熙(清末民國四川文化名人,字堯生,晚年自號香宋老人,又署香宋詞人),其筆下鹽味淵永。反過來,自貢井鹽文化也留下了他的烙印。探討二者的關係,不僅對趙熙研究和自貢鹽文化研究有重要意義,還可以為文學與鹽文化、經濟與文學的關係的研究提供新範例,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趙熙文學與井鹽文化
(一)鹽路詠歌
趙熙首先是位詩人。趙熙詩情,每與自然山水相發,詩如泉湧。綜觀趙熙《香宋詩集》中詠歌自貢井鹽產銷的詩作,亦屬此調。
這些詩作主要作於詩人1891年北遊應試途中,這是其詩歌創作的第一個高潮期,也是其鹽詩的集中創作期,下以他在自貢鹽區的主要詩歌為例。
公車始發,即有《榮縣道中》:“未行思上路,上路又思家。步步去親遠,數山天一涯。鄉風忙歲事,鹽井露天車。勞我閨中子,飛蓬不是花。”頸聯簡練描繪出鹽都井鹽文化背景下的節慶場景。新春佳節,華夏大地,普天同慶,榮縣也不例外,高高的天車下,冒着白銀的鹽井旁,人們為即將到來的歡樂忙碌着。天車、鹽井這些鹽都特有的形象,被詩人敏鋭地捕捉住。迤邐前行,詩人來到貢井,有《公井》詩:“唐代榮州治,因山城郭非。高岑雙樹古,破廟眾菘肥。興廢佔鹽業,陰晴算客衣。天池望松影,雲出幾時歸。”如果説前一首詩以取象見長,該詩則以理取勝。貢井是當時主要產鹽區,後來自貢因鹽設市,貢井是其主要支柱。貢井鹽業不僅是貢井地區興廢的風向標,也必然與自貢興廢攸關。
回到1891年,詩人往前踏上自流井熱土,所作《自流井》狀其所見所聞:“人音百里異,唐宋屬榮州。大利淮商埒,連疆火井稠。蛛絲蟠筧路,馬磨轉山樓。萬口仇官運,弘羊自古羞。”這是對自流井鹽業反映較全面的一首詩作。舉凡自流井的歷史沿革、語言,鹽業生產設施、營銷無所不有。井架林立,筧管密佈,馬磨聲聲,鹽場的火熱場面,蔚為大觀。同時對官運侵民現象,也給予辛辣指斥。
與此相比,1935年詩人由重慶返回榮縣時所作《自流井》就簡單得多:“落日林梢旭水涯,天車一夜響花花。今宵不是榮州宿,但見鄉山即我家。”夜色中,天車奏鳴,一夜汲滷,正昭示鹽場晝夜不息的繁忙生產,二詩相輔相成。
由此可見,趙熙雖未刻意創作“鹽詩”,卻在不經意間對自貢鹽業產銷作了具體描繪。
(二)川鹽作敍
趙熙的散文創作也涉及自貢井鹽文化,最主要的是《<川鹽紀要>敍》:
“嘗讀晚清鹽法之書矣,其法非為鹽也,直取錢之法耳。鹽於食,猶米也,而成之費,不如米春耕秋獲之立待也。售之勞,不如米彼疆爾界之無譏也。恆有集百千萬之資,殫數十年之久,而迄不盡成者,人無問焉,一成而法出矣。恆有破數十家之力,冒千里數千裏之險,而猶不遽售者,人無問焉,一售而法出矣。是法者,行禍於人者也。……”
《川鹽紀要》一書是當時川南鹽務稽核所經理林蔚文所作,詳述民國初年四川鹽政概況,也許趙熙此敍於鹽法議立並無特別貢獻,但體現的精神非常可貴。該文作於五四時期,特定歷史的風濤將“傳統”拋棄,趙熙以其“保守”卻高舉着傳統“仁智”大旗。“仁者恫之,智者固宜究焉”,“林君蔚文,仁智人也”,“仁智”之論,這在趙熙其他文中隨處可見,是他一貫的刻意追求,絕非率意而言。
(三)鹽曲昇華
趙熙的戲曲創作與此相反,作品題材本身與鹽沒有關係,鹽文化對其創作推動作用非常明顯。具體到趙熙,所作《情探》可以説正是自貢井鹽文化孕育出的明珠。
貢井鹽商胡慎怡堂把改編權讓給藝術修養甚高的趙熙,於是作家的文化品格得以注入《焚香記》這一俗文化作品,最終完成升級。如以下唱詞:
梨花落,杏花開,夢繞長安十二街。夜深和露立蒼苔,到晚來輾轉書齋外。紙兒筆兒墨兒硯兒呵,件件般般都是郎君在。淚灑空階,只落得望穿秋水不見一書來。
紅鸞星照玉台,連理枝頭花正開,怕只怕綠珠紅粉沉光彩。醒時欹枕費疑猜,莫不是魔夢生災怪。豈有海濤神,管我風流債。
很明顯,詩人把詩歌寫進戲文,他仍是詩人,而不是江湖藝人。這是鹽山支撐起文人尊嚴,保證了他在通俗文學創作時仍保持着高蹈姿態,最終促成民間戲曲文學的昇華。
二、鹽業世家與藝苑導師
趙熙與自貢鹽業實業界關係最密切的是貢井胡慎怡堂。胡少權《貢井胡元和的興起與衰落》對有關交往有較完整介紹,“(胡)汝修與趙熙論交,始於光緒戊子(1888)、己丑(1889)年間”,之後兩家的親密關係一直保持着,至趙熙去世,達60年之久,趙熙很多創作都與之相關。
而胡氏一門三父子皆有詩集存世,趙熙的引導功不可沒,不愧為一位鹽業實業家走向藝苑的導師。趙熙《情探》創作成功後,鼓勵胡鐵華進行川劇創作,後來鐵華也有川劇作品,這種亦步亦趨,更清楚地顯示導師功能。
胡氏之外,趙熙與其他鹽業實業家也有交往,並折射到創作中。此外趙熙曾指導劉慶堂之後劉錦裏習書,三多寨葆智堂曾有趙熙題“千春大雅”匾牌(很多鹽商家裏都有趙熙墨寶)。
再回首趙熙之於鹽業實業家的關係,其有別於淮鹽文化的文人單方面趨向於實業家的模式,他們保持了各自獨立,其間沒有明顯中心,兩極並立。胡趙既是生活聯姻,也是精神聯姻。這種模式保證了物質資本順利地最快最有效地轉化為精神生產資本。
趙熙為自貢鹽業世家儘可能謀求到廣大的生存空間,也滿足了他們在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包括自我成就和社會認可等需要。而趙熙也因此能方便地與當地社會上層人士交往,雖然可能是一種俯就而不是巴結,但因此不遊離在現實生活之外,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文人和實業家二者取得雙贏。作為一種特別的範式,值得重視。
趙熙書法欣賞
香宋先生生活的時代決定其文化作為
鍾永新:趙熙號稱“詩詞書畫戲”五絕,在《趙熙文學論稿》專著中,您對趙熙的文學成就進行全面梳理,請問如何認識趙熙在中國晚清民國文學史的獨特地位及其文化藝術教育方面的傑出貢獻?
李樹民:在近代文學史上,四川文人趙熙是“同光體”代表詩人,詩、文、詞俱佳,堪稱一代“詩豪”。同時他也是書法家、畫家、劇作家、學者,甚至還稱得上教育家、方誌學家,在近現代文壇影響甚大。
對於趙熙詩歌成就的評價代表性的觀點有:
梁啓超素慕其名,稱讚趙熙“詩撼少陵律,筆摩昌黎壘”,一定程度揭示出趙熙詩歌的藝術特點。
胡先驌《論香宋詞》專論趙熙詞作,認為趙熙“詞賦傷亂,一如杜陵,可為詩史,初非詞人泛泛之傷亂可比也”,評價甚高。
陳子展《中國近代文學之變遷》認為《香宋詞》“似從自然界的靈悟中得來,他的描寫景物之作,淡樸自然,真是又多又好”,“獨樹一幟,與夢窗派殊調”。
汪闢疆《光宣詩壇點將錄》視趙熙為沒羽箭張青,讚賞其迅捷過人的詩才,認為“香宋詩蒼秀密慄”,獨具一格。汪闢疆的《近代詩派與地域:西蜀派》則從詩歌角度切入,將趙熙列為“西蜀派”領袖。
王易《詞曲史》認為“十餘年來造述蔚如,足以列作者之林者尚不乏人。其存者如趙熙,榮縣人,光緒進士,官御史,有直聲;工詩,鼎革後,始為詞,有《香宋詞》二卷,為丁巳戊午兩年作,以周吳之格律,參蘇辛之氣勢,凝重奔放,兼而有之,豎詞場之異幟焉”。
章士釗《論近代詩家絕句》:“陳楊都到西川去,善頌西川第一人”。延及三四十年代,評點之風仍盛。
錢基博在《現代中國文學史》中,推崇趙熙的學術文章,“詩功湛深,蒼秀密慄”。
錢仲聯《夢苕庵詩話》稱“蜀中詩人,劉裴村後一人而已”。
及至當代以來,《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認為“這一時期,以詞為專業而影響較大的作家有… …趙熙、王國維、吳梅等”,這是多年來難以見到的正面論述趙熙詞作成就的文字。
由於評價涉及到標準和比較的問題,就必須熟悉比較的對象,我雖然在《趙熙文學論稿》也有這種的文字,但那不過是題中應有之義,不得不勉為其難的姑妄言之。
人類社會總是向上發展,後天凡才不一定能趕超過去的天才,尤其是藝術家,也許永遠無法超越。但是,作為羣體水平,我覺得後人不會遜於前人,當然後人主動放棄的除外,譬如今天人們不再醉心於文言,故文言的水平就不一定趕得上古人。
但是,在文言一以貫之的時代,在香宋先生生活的時代,文人學士,都能吟詩作畫,詩書畫兼擅者不乏其人。從理論上説,只有將這個時代同時期以及同前後的比較對象都有深刻的把握,才能對特定的對象作出評判。由於我並不熟悉香宋生活的那個時代和那個時代廣大的文人羣體,因此,我僅僅是轉介他人評價,希望從引人關注的考量來作些敍述。
其實任何對象,可能都沒有一個理論上的客觀地位,每個對象都有是否被世人接受,是否完成大眾對象的問題,這個對象化程度越高,人們感覺到的地位就越高,注意到的影響就越大。這就是人們常説的宣介力量,我希望能在宣介上再做一點努力。
榮縣雙溪水庫趙熙故里宋家壩舊址 (2014年10月21日,鍾永新攝)
《趙熙集》外散佚資料尚有諸多
鍾永新:您正在蒐集輯佚由巴蜀書社和浙江古籍出版社先後出版,王仲鏞先生主編的《趙熙集》裏未收錄的趙熙作品,請問目前進展情況如何?
李樹民:做《趙熙集》外文獻的收集工作,是基於一種個人偏見,認為只有“全面”掌握了有關文獻,才有評説對象的可能,而這種“全面”可能永遠實現不了,在不同的認知環境下,人們對信息判斷是不一樣的。今天我們認為收集完整了有關資料,明天人們可能會覺得遠遠不夠,對我們現在認為不是文獻的東西,以後也會納入關注範圍。雖然明知是件艱難的事,我還是按現在的想法繼續去做。
目前,凡是經眼的趙熙書寫,或者記錄他的文字材料,都錄為電子文本,可以説已收集到《趙熙集》外大量資料。但是,遠不是趙熙存世作品的全部。趙熙的書信、書畫作品,似乎源源不絕的還在不斷面世。
非常遺憾的是,一些本來有公共服務義務的博物館,刻意掩藏其藏品,不願示人,更不願傳播有關信息,這是剝奪了民眾擁有公眾信息的權利。因為這些博物館不是在保存信息,而是在阻礙信息,如果不能服務於大眾,有等於無。
榮縣牛角山趙熙墓 (2011年2月9日,鍾永新攝)
趙熙研究全面復甦有待加強
鍾永新:在《近百年趙熙研究述略》中您對趙熙研究的歷史及現狀進行了詳細梳理,請問您對促進“趙熙研究”深化發展有何展望和期待?
李樹民: 1949年前,學界用唱和讚頌、詩話點評、專文論述等形式,對趙熙進行了卓有建樹的研究。此後的30年,該研究嚴重受挫。到改革開放新時期,趙熙研究全面復甦,在書法、戲曲方面研究相對活躍,但文學研究有待加強。
然而我們的認知活動受環境影響很大,思想被劃定範圍時,覺得無往而非絕路。我沒有能力和魄力去建樹一個對象,也沒有刻意去完成什麼計劃。對趙熙的關注也是如此。
作為研究對象,每個事物都有足夠闡釋的可能,每一滴水都能折射太陽的光芒。我們只能關注一些被認可的對象,只能在一定的價值尺度上言説時,研究只是痴人説夢而已。
談到趙熙研究的深化發展,我認為:比如趙熙一生興文教,桃李滿天下,為四川教育作出了卓越貢獻,有其獨特的教育思想;又數年傾心血著史,地方誌撰著獨標一格,有其鮮明的方誌史學思想,這些領域至今尚未見有專文論述,是等待開發之地。
趙熙詩文書法作品集及研究出版物書影
【訪談手記】晚清民國時期,吾蜀出有同光體代表詩人大儒趙熙,骨氣耿然,育才無數,其詩詞書畫戲堪稱五絕,足昭鹽鄉之山川毓秀,國朝之一方人傑。今有李樹民先生研究趙熙十餘年,奔走考察,蒐羅淵富,故約而訪之,以示不忘鄉賢之風,並思來者追效。(鍾永新)
【參考閲讀】
1.《近百年趙熙研究述略》 (李樹民 朱莉)。
2.《趙熙研究——一羣自貢人的文化探寶之旅》(陳勤)。
【文圖丨鍾子先生,自號釜溪散人,作者原名鍾永新。系立身國學網編委會編委、人文頻道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