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9月27日訊 “批閲十載、增刪五次”,《紅樓夢》的創作為何與大運河息息相關?曹雪芹又在北京這座城市留下了哪些足跡?25日,“曹雪芹在京遺蹟保護與傳承”主題論壇在北京市通州區舉行,多名長期關注曹雪芹研究的專家與曹雪芹在京遺蹟保護單位相關代表就“曹雪芹在京文物資源的整體性保護和利用”進行研討。
論壇上與會專家及曹雪芹在京遺蹟保護單位代表合影
“曹雪芹在京遺蹟是大運河文化帶的重要內容,理應在文化建設的工作中發揮更加突出的作用。”北京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陳名傑在論壇發言中表示,文化的魅力在於傳播過程中被公眾所感知、所認同,並在感知、認同後轉化為精神力量,進而增強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他提出,應通過對曹雪芹在京遺蹟資源的整合和規劃,在成熟的條件下統籌推進京津冀聯合共建,逐步擴大合作範圍,借鑑相關經驗,探索創立首個世界文豪故居聯盟,並在傳播推廣方面加強力度,讓更多人感知到曹雪芹與《紅樓夢》的文化魅力。
論壇上,一直持續多年推動故居復建的北京市政協副秘書長宋慰祖透露,此前於2019年1月正式啓動的兩廣路磁器口“蒜市口十七間半”曹雪芹故居復建工程將在2020年9月底完成主體建設。“‘十七間半’曹雪芹故居是曹雪芹從金陵回到北京的第一站。”宋慰祖説,曹雪芹在北京有很多生活過的遺蹟與軌跡,從其第一腳踏上北京,就與運河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推動曹雪芹在京遺蹟保護和傳承,北京市可以藉助相關著作將曹雪芹在京遺蹟系統串聯起來,通過對串聯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與整合搭建平台,從而助力運河沿線文化和旅遊發展。
“曹雪芹在小説中忽而北京、忽而南京、忽而杭州、揚州、通州,這正是根於對大運河行走經歷的飽遊沃看,才能夠把南北結合起來。”中國紅樓夢學會副會長孫偉科從《紅樓夢》創作內容的角度,對曹雪芹與京杭大運河的關係做了解讀。他表示,《紅樓夢》中的飲食、環境、地名等內容上的精心結撰反映了作者的匠心,大運河與著作中的地理地名也是一個有機體,作者的神思藉助大運河實現着由南到北的生氣灌注,在一個個地名背後串聯起的正是生生不息、貫通南北的大運河。
“如何把文化資源轉變成我們這一代人可以消費的、可以應用的文化資產,這才是對歷史文化遺產最好的利用。”在以“曹雪芹在京文物遺存的當代利用”為題的主題演講中,北京曹雪芹學會秘書長位靈芝表示,曹雪芹在京的文物遺蹟不僅僅是文化符號,其已經轉變成了一種文化資源。但是文化資源仍然是一種停留在學術研究及文字上的內容,想要更好地保護,就必須要把文化資源轉化成文化資產。
她認為,“北京的曹雪芹和中國的《紅樓夢》”是北京打造“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過程中一個非常響亮的招牌,結合借鑑英國莎士比亞故居打造“文人遺蹟與現代人生活融合”的模式經驗分析,北京已經具備條件統籌保護利用有關曹雪芹的文化資源。
據相關統計資料顯示,2015年,通過全民閲讀調查,全國有近4000萬人讀過三遍以上《紅樓夢》,瞭解《紅樓夢》的人數已達到全國人口的67%;2019年,《紅樓夢》進入教育部統編的普通高中語文教材中“整本書閲讀”單元書目名單,基於每年中學生的新增數量近900萬,《紅樓夢》將獲得龐大閲讀體量。 “我們必須去了解這些《紅樓夢》閲讀者們的需求,最基本的就是‘讀其書想見其為人’。”位靈芝直言,不同年齡階段的讀者對曹雪芹的瞭解需求不同,以前更多地研究停留在對文物遺蹟的整理、復建、展示等方面,以後面對持續增長的新的“紅迷”羣,應考慮遊戲、VR等新形式的傳播需求。
論壇現場相關文學資料展示
其外,論壇期間,北京曹雪芹學會創會會長鬍德平、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段江麗、北京物質學院運河文化研究所所長陳喜波等長期關注研究曹雪芹的學術專家也結合自身相關研究經驗,發表主旨演講,從曹寅家族在北京的足跡、曹雪芹在北京的遺蹟、曹家在張家灣史事等方面深入剖析曹雪芹在京遺蹟的文化魅力。北京植物園曹雪芹紀念館、東城區文物管理所、海淀區温泉鎮、海淀區圓明園管理處、通州區張家灣博物館等曹雪芹在京遺蹟保護單位代表也就相關文物資源整合與利用工作進行經驗分享。
據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記者現場瞭解,曹雪芹自13歲隨家人乘船沿京杭大運河回到北京。1728至1763年間,曹雪芹主要生活於北京,《紅樓夢》的寫作也在北京完成。通州張家灣的京杭運河古橋畔、蒜市口十七間半房屋和鮮魚口衚衕、西城克勤郡王府、太平湖槐園、會計司衚衕、石虎衚衕右翼宗學、香山正白旗39號旗下老屋、温泉鎮白家疃等地,都留下了曹雪芹的足跡。
本次論壇系統梳理了北京市有關曹雪芹在北京的遺存和文物文化資源,並從文物部門統籌了曹雪芹在北京留下的遺址、遺蹟、文物、口碑傳説。論壇為“2020年京杭對話”8個主題活動之一,由北京市文物局、中共北京市通州區委、通州區人民政府主辦,北京曹雪芹學會、通州區委宣傳部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