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十大名山公園·天目山

經常有人問:浙江有意思的地方有很多,但最幽靜深遠的地方在哪裏?一個,只説一個。

很多人會回答杭州的孤山、葛嶺、九溪,再或者古會稽、千島湖,但在一些生於長於杭州臨安的人心中還有一個地方,可以一個人去,抱一壺茶,走一段路,住一個夜。

那裏有大仙頂、桐坑崗,有千畝峯、藥王峯,有龍王山、仙人頂……這些山,加在一起,大體就組成了一個名字:天目山。

走進十大名山公園·天目山
天目山,其實不止一座山;當然,天目山,原本也不叫天目山,最先它有一個充滿神話故事色彩的名字——“浮玉之山(浮玉山)”。

中國的神話故事離不開一本書:《山海經》。據説它成書於先秦時期,並在長達數百年的時間內,由不同的喜歡講故事、寫故事的人一同編撰。《山海經》裏總共提到了500座大山,這些山大多都在現實中存在。其中有一座山被描繪成“金玉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石。

對稍有文化的杭州人來説,都知道幾十年前考古隊發現了轟動世界的良渚文化遺址。遺址大致位於杭州的良渚、瓶窯等地,這是一個上古的玉器王國。而天目山麓正貫穿其中,結束於餘杭徑山。

另一個時間數據更加“巧合”:良渚出土的玉人和玉琮,距今約5300年到6000年之間,這段時期正好跟《山海經》講述的上古時代在時間上吻合……

猛地,浮玉之山、金玉山、天目山、良渚玉器反覆交疊地和青少年的臆想,以及《山海經》的亦幻亦真湧成一體,把人震驚、心無一物。

走進十大名山公園·天目山
▲天目禪境 劉柏良 攝

心無一物、只念天目的或許還有一個人:陶淵明。

爾從山中來,早晚發天目。

我屋南窗下,今生幾叢菊?

薔薇葉已抽,秋蘭氣當馥。

歸去來山中,山中酒應熟。

——晉·陶淵明《問來使》

他寫詩的時候大概是晉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年),時任鎮軍王藴的參軍。當然,他詩中的“天目”,放到現在應當是“東天目”。

“天目山”的叫法始於戰國末期,山名來源於”(山)有兩目,左目高三千丈、右目高二千五百丈……”北魏《水經注》、唐代《慧琳傳》依然沿襲這一説法,只提到“左右兩目”,或者“天目西峯”;唐《元和郡縣誌》:“(天目山)有兩峯,峯頂各一池,左右相稱,名曰天目”;一直到五代《吳越王錢鏐記》,“東西天目山”的説法才被文字固化:“東西天目得非抗蒼崖於穹昊……”

這樣看來,天目山有東西細分實際是以山上左右兩側的兩個池為基點的。古人以東為右,以西為左,並依兩山對峙之勢,以兩條山脊為引,把偌大的一座天目山大體劃分為了東西兩座:靠仙人頂(1506米)這一側的從此變成了“西天目山”,靠大仙頂(1479米)這一側的就是“東天目山”。西天目凝雲孕氣漫浸而來,萃於錢塘;東天目之脈,萃於餘杭,結局於徑山。

這兩座山,以及山間清湖,被人們傾注了最美麗的傳説,好像下決心讓她們汲取人世間的至美。説她們原本就是雙生姐妹,一個用清純淨化海王,另一個以內秀安撫山神。但,傳説歸傳説,她們只是山峯,一座留下了滿山的樹林和精靈,另一座留下了足夠多的道佛境地。她們只是以自然之力貢獻給人們以青山、清水和帶着青草香的空氣。

常規意義上的天目山景區指的是西天目山,它是1986年才獲批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6年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

所以,如果現在再去天目山,不需要尋得什麼詞彙,只要安安靜靜:讓山影在眼前移着,讓水聲在耳邊流着,讓霧在身上圍着。圍着圍着,然後慢慢就沁入到了心裏,濕着、滋潤着。千萬別從這種氣氛裏出來,更不要去想把每一座山峯都區別清晰,因為太清醒的人都不會真正知道天目山。

畢竟,留一個寧靜給天目山,陶淵明已經去遠了。

走進十大名山公園·天目山
有南北天目山,也是這後來才有的事情了。

特地説這個話題,其實是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因為現在有這種叫法,如果只説“東西”而拋開“南北”可能會不太尊重;二則是因為天目山本就是一個大山系,是太湖水系和錢塘江水系的分水嶺,地位矗在那裏,也就不能太偏頗,否則就有厚此薄彼的嫌疑。再説了,因為一脈相續,南北天目也就同樣承襲了天目山的大家閨秀氣質,有一些值得記住的地方。

南天目山,自然在東西天目山的南面。這裏有一座山體不高(669米)、卻靈秀古峻的“皇天坪(又稱越王坪)”。史料有載,古代浙東沿海曾受海浸災難,一些難民西遷入山,是為吳越後人——這樣看,南天目山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庇佑了這一方的人脈。

北天目山大體在湖州安吉地域,當地人喜歡叫它“靈峯”。上面有座靈峯寺,始建於五代梁開平元年(907年),號“靈峯院”,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也有一些史料可以證實,這座靈峯院還和生於臨安、歸息臨安的吳越王錢鏐有關係——當時他曾興遊靈峯,念山之美,回杭後賜“靈峯長興”匾額;宋英宗在治平二年(1065年)更名為“百福講寺”,賜玉璽一方。

走進十大名山公園·天目山
▲ 天目山禪源寺 劉柏良 攝

天目山的靈魂,或許在於它自古至今綿延不絕的力量:用一種不可置疑的態度由西南向東北劃分了水系、明晰了地界、壯闊了錢塘,營養了浙皖水土。

天目山垂兩乳長,龍飛鳳舞到錢塘。

海門一點巽峯起,五百年間出帝王。

天目山自古就被認為堪輿寶地,生紫氣現龍脈合乾坤。明代郡守楊孟瑛看來也很贊同東晉郭璞的這首詩。依《西湖遊覽志》記載,他曾説:“杭州地脈,發自天目,羣山飛翥(zhù),駐於錢塘。江湖夾挹之間,山停水聚,元氣融結……鍾靈毓秀於其中。”

還有一位名叫李思聰的道士出過一本書,其他的內容尚且不論,但他在1000年前就看到了天目山的分水嶺情勢:“右界水自嚴州桐廬流入錢塘江,左界水自餘杭西溪,一部分流入官河,一部分則注入太湖。”

一座山,地跨兩省:皖東之依、浙西之靠;水分三系:入錢塘、傾太湖、潤萬户;山俱四面:東踞杭州、南伸腹地、西犄安徽、北望具區。

和其他山一樣,它構成了浙江的脊骨;和其他山又不一樣:站高了看,它是第三十四洞天,是西湖諸山之宗;拉遠了丈量,它是結穴一千一百年錢塘、經歷十一萬九千六百里不朽地理正宗和人和。

來源/錢江晚報

走進十大名山公園·天目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47 字。

轉載請註明: 走進十大名山公園·天目山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