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造地設“陰陽石”

天造地設“陰陽石”

巴東縣水布埡鎮三里城村

谷斌

陰陽石,因外形酷似男女生殖器而得名。全國多個地方都有“陰陽石”,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廣東省仁化縣丹霞山風景區的“陰陽石”。據當地村民介紹,陽石原名“馬卵石”,高28米,直徑7米,於上世紀60年代被發現。陰石與陽石相距數公里,其高10.3米,1998年被村民謝某砍柴時發現,鎮政府還給予了他2000元的獎勵。

2000年後,丹霞山相繼被評為國家級地質地貌自然保護區、首批國家4A級旅遊區。此後“陰陽石”隨着旅遊業的興起聲名鵲起,現已成為丹霞山風景區的標誌性景點。

那麼,中國歷史上究竟有沒有“陰陽石”,如果有的話,又會是在哪裏呢?從古代文獻和考古材料來看,記載較多的是鄂西南清江流域的“陰陽石”,這裏的“陰陽石”,不僅是一種奇石景觀,更是一種信仰,一種風俗,一種考證古巴人發祥地的地理標誌。

“陰陽石”承載一種信仰

清江流域的“陰陽石”崇拜最早可追溯到距今5000多年的大溪文化中晚期。在湖北省宜昌市長陽縣桅杆坪遺址,曾出土了一件用墨石雕刻的陽石。雖然當時沒有發現陰石,且陽石也殘缺不全,但其形象逼真,不失為一件石雕佳作。

“陰陽石”反映了原始部落對人口的重視,正如發掘者王善才先生所言:“它能反映男性在人類生殖與繁衍後代方面的重要性,也是父系氏族社會開始出現或確立的一種象徵。”

“陰陽石”伴隨着生殖崇拜的盛行,人口多寡成為部落盛衰的標誌。夏商周時期,清江流域的巴人是一個旺盛的民族,當部落人口達到一定數量,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時候,他們便通過造船比武選首領準備遷徙,後來在巴務相的帶領下,廩君巴人走出他們的生養之地,清江成為一個古老民族的發祥地。

靠自然生殖增加人口需要時間,因此武力掠奪就成為一種捷徑,人口成為清江流域諸土司財富的象徵,每當土王不受朝廷約束時,殘酷的人口掠奪就開始了。以雄踞清江流域四百餘年的容美土司為例,史志記載,直到“改土歸流”前夕,容美土司對鄰司人口的掠奪都未停止。

對人口的重視,是“陰陽石”產生的基礎,當一種物體關乎一個部落或民族的興旺時,它便成為一種信仰的象徵物。

“陰陽石”代表一種風俗

如果説“陰陽石”的起源,承載着遠古人類“人丁興旺”的美好願望,那麼後來隨着農耕經濟的發展,清江流域“陰陽石”的功能也悄然發生了改變,生殖崇拜的意味逐漸減弱,取而代之的是保佑當地風調雨順。

很多史籍都記載有清江流域“陰陽石”,其中較早見於東晉袁山松所著《宜都記》,文雲:“自鹽水西北行五十餘里,有一山,獨立峻絕,名為難留城。西面上裏餘得石穴,行百步許得石磧,有兩文石,並立穴中,俗名陰陽石。”《水經注》也收錄了這段傳説,且記載更為詳實,“西面上裏餘,得石穴。把火行百許步,得二大石磧,並立穴中,相去一丈,俗名陰陽石。陰石常濕,陽石常燥。每水旱不調,居民作威儀服飾,往入穴中,旱則鞭陰石,應時雨多,雨則鞭陽石,俄而天晴。相承所説,往往有效,但捉鞭者不壽,人頗惡之,故不為也。”此後,《北堂書抄》《太平寰宇記》《宜昌府志》《長陽縣誌》等史志均作了引載。

其他地方求雨或祈晴,人們要小心翼翼地討好神靈,要燒香磕頭,要舉行儀式奉上三牲,記得小時候讀的一篇課文,老百姓還要給水神河伯娶老婆。同樣是求雨或祈晴,清江一帶的習俗與眾不同,他們採取簡單粗暴的一種巫術,拿鞭子抽打“陰陽石”,打出他們需要的晴雨天氣。當然,這樣做也是有風險的,據説拿鞭子抽打的人,往往要短陽壽,因此不可輕易為之。

根據史料記載,清江流域的“陰陽石”並非僅見於上文提及的難留城山,清同治《長陽縣誌》記載,古很山縣治(州衙坪)附近的龍角山,一石穴中也有陰陽石,“龍角山在清江北,穴有陰陽石。”此外,當地村民稱,巴東水布埡大壩蓄水前,江邊一個名叫燕子洞的洞穴中也有陰陽石。清江流域多地均發現陰陽石,説明“鞭石”已成為該地區流傳較廣的一種民俗。

清江流域“鞭石”風俗起於何時?史料上沒有明確的記載,根據清江考古出土的材料來看,夏商周時期的巴人主要靠漁獵為生,特別是捕魚在經濟生活中佔有很大比重,直到北宋時期,清江中上游地區才開始牛耕種植。相對而言,清江中下游地區農業經濟發展較早,秦漢以後就開始發展農耕經濟。對於漁獵民族來説,“水旱不調”對他們影響不大,而對於靠天吃飯的農民來説,風調雨順才能讓他們填飽肚子,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清江流域的“鞭石”風俗是與該地區農耕經濟同步發展起來的。

“陰陽石”是考證古巴人發祥地的標誌

在史志記載中,“陰陽石”始終與一座山的名字聯繫在一起,這座山叫難留城,它原名叫“武落鍾離山”,是巴人著名首領廩君的出生地。

這座古代巴人心中的聖山是否真實存在呢?

應該説在相當長的時間裏,人們對這座山的方位都沒有異議,史料的記載也很具體,這座山“獨立峻絕”,東北面有避難山洞,西北面一個山洞裏有“陰陽石”。然而,在一段時間裏,這座山卻在人們的記載和記憶中消失了,直到上世紀80年代,湖北長陽有學者撰文稱:“佷山及其附近幾個峯巒的總稱便叫武落鍾離山。”

既然找到了武落鍾離山,那山上就應該有“陰陽石”。佷山“陰陽石”長什麼樣呢?“陰陽石,長約三十米,寬近二十米,高七、八米,是一塊天然石蓋,構成三個石穴……這塊巨石大半部常燥,僅小半部常陰濕滲水,故名陰陽石。”這樣的描述與史料記載顯然不符,因此引起多位歷史學者的質疑。

梳理各個時期關於“陰陽石”的文獻記載,它應該符合以下條件:首先,有“陰陽石”的山洞在山的西北部;其次,“陰陽石”在洞中,且離洞口不遠;再次,陰石與陽石分立,且相距一丈;最後,根據對“石磧”的解釋,洞中應該有水源,《説文》釋“磧”,“水陼有石者”,即突出於水面上的石塊。

有沒有山、洞、奇石符合上述條件呢?

2009年6月,有學者撰文稱巴東縣水布埡鎮三里城村更符合史料的記載。2010底,在當地村民的指引下,我們在三里城西側一個石灰岩溶洞裏,看到了與史料記載基本一致的“陰陽石”,它實際上是洞內的兩處碳酸鈣沉積物,外形酷似一對男女生殖器,“陰陽石”距洞口約10餘米,洞內水源長流不息。這是漫長地質年代形成的奇觀,沒有任何人工雕鑿的痕跡,看到這樣一對奇石,你不得不驚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陰陽石”所處的洞穴位於五兄弟山腹地,這座山由五個小山包堆砌而成,外形酷似分叉的龍角,這讓我聯想到《長陽縣誌》提到的“龍角山”。

龍角山有“陰陽石”已經被證實,《長陽縣誌·山水》還援引《通志》的記載,“龍角山即武落鍾離山。”如此説來,武落鍾離山除了叫難留城,應該還有一個名字叫龍角山,只是《長陽縣誌》記載的龍角山在長陽州衙坪,與巴東三里城相去甚遠,是《通志》記載有誤,還是巴人在遷徙過程中,將這一地名也帶過去便於祭祀,我們不得而知。

千百年來,“陰陽石”一直在這裏默默守望,或許當年巴人五姓部落遷徙前,也曾來這裏辭行,希望它保佑部落人丁興旺、衣食無憂。

今天,我們作為巴人後裔來到它的面前,依然心緒難平,它經歷了太多的故事,它見證了一座聖山的興旺與沉寂,它就像是武落鍾離山的一個胎記,平時秘不示人,但到了需要它的時候,它能以自身的存在證明:這是廩君故里,是五姓部落遷徙前的家園,是一個古老民族的發祥地。

【來源:恩施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16 字。

轉載請註明: 天造地設“陰陽石”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