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峽谷內素有,十里不同天,萬物在一山,之説
怒江地處三江並流的最西部,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南麓的吉熱拍格,七月份去西藏旅行時,在那曲縣所見那曲河就是怒江的上游。那曲河過那曲縣東流,與右岸支流姐曲匯合後稱為怒江,到西藏昌都附近轉向南流。我們的怒江之行,12月2日從騰衝出發,當晚抵達瀘水,3日溯源而上,途中親臨怒江第一嘯,遠眺石月亮,俯瞰第一灣,觀賞桃花島,晚上入住丙中洛,4日遊覽石門關,訪問秋那桶村、霧裏村和扎拉桶村,5日從獨龍江回到福貢縣城,6日前往知子羅,在傈僳族村寨老姆登喝酒慶賀。
怒江全長3240公里,流經雲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保山市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650公里,進入緬甸後被稱為薩爾温江,最後注入印度洋的安達曼海。雲南特有的怒族同胞大都生活在怒江兩岸,他們稱怒江為“阿怒日美”,“阿怒”是怒族人的自稱,“日美”意為江,怒江就是怒族人民賴以生息的江河。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於怒江中游,因怒江由北向南縱貫全境而得名。她北依西藏,南鄰保山,東臨麗江,東北和東南分別與迪慶、大理連接,西與緬甸接壤,因而是中緬滇藏的結合部,有長達近450公里的國境線。
怒江奔流在碧羅雪山與高黎貢山之間,兩山南北逶迤,綿亙起伏,雪峯環抱,雄奇壯觀。西岸的高黎貢山峽谷高差5000米,東岸的碧羅雪山峽谷高差4000多米,平均高差3000多米,山谷幽深,危崖聳立,滔滔江水如脱繮的野馬,在谷底奔騰咆哮,晝夜不停地撞擊出一條山高、谷深、奇峯、秀嶺的巨大峽谷。英雄的築路工人更是天不怕,地不怕,用頑強的意志在懸崖陡壁上修築了G357國道。道路沿着峽谷蜿蜒而行,翻山越嶺,穿山過水,由於坡陡路窄,車行速度不快,從騰衝到瀘水200多公里,跑了6個小時,兩位司機交替駕駛,對遊人同樣是一次耐心和耐力的考驗。
凌晨5點鐘沿着和順古鎮106鄉道慢跑10公里後,開始和順古鎮和熱海温泉公園的遊覽,經過一個下午的旅途,入住面山臨水的六庫豪都世紀酒店。放下行李,衝一個熱水澡,全身輕鬆地走進臨江而立的鐵枴李羊肉火鍋店。推窗即景,穿城路一邊騎於崖壁,一邊矗立江中,被紅黃藍綠的燈帶裝扮的很夢幻。感謝小孟大哥和賈秘書張羅了一桌美味,原先生不顧辛勞從和順古鎮背來了大家愛喝的酒,聽着嘩嘩流水的節拍,喝着平順甘醇的啤酒,吃着新鮮可口的羊肉,對於一位老者而言,就是一種無與倫比的享受。
六庫隸屬於瀘水市的一個鎮,是怒江州府所在地。怒江之行從怒江州到貢山縣和福貢縣,從新城到舊府,又從丙中洛鎮到秋那桶村、霧裏村和扎拉桶村,從匹河怒族鄉到老姆登村,州、縣(市)、鎮(鄉)、村點面結合,村鎮是行程的重點,過往旅行很少這樣安排。為不放過每一逗留的城市,藉助導航,事先計劃好路線,利用每天晨跑的機會,把腳步印在城市的主要道路和景點。到瀘水時,沿着穿城路和民心路,跑向市府大院後,折向臨江西路;在貢山時,沿着茨開南路自北向南,再從石門南路和石門北路自南而北,領略一個的城市風光。
怒江大峽谷全長316公里,兩岸山嶺海拔在3000米以上,除了高山、峽谷,難見平地,就連州府和縣城都是擇坡而築,依山而建。勇敢而智慧的傈僳族人在這樣的環境中,逢荒種茶,見地立家,靠勤勞的雙手,祖祖輩輩生活在峽谷之上。站在觀景台,舉目望去,從谷底、山腰到峯頂,像星星一樣散落着傈僳族人家。太陽昇起或日落時分,裊裊炊煙從滿目翠綠中升騰,在老陳少年和小孟大哥的鏡頭下,都成了藝術大片。實際上,長年居住於此的傈僳族人,頭背肩扛,相當艱辛,生活並沒有藝術創作那樣浪漫。正因如此,一座座、一幢幢扶貧的樓宇沿江而起,“感恩共產黨,感謝總書記”的紅色標語鋪天蓋地。
沒有平原,交通不便,雖然阻礙了怒江州的發展,卻保住了青山綠水。怒江天之藍,山之翠,水之碧,人之純,成了越來越多人的旅行目的地。順應綠色發展的需要,一條高速公路和一條人行綠道正在建設中。高速公路在叢山峻嶺中穿行,逢山開洞,遇水架橋,一會高路入雲,一會深探谷底,蔚為壯觀;人行綠道伴357國道而行,高至山腰,觀懸崖峭壁,低潛谷底,聽怒水咆哮,隨着這兩條路的建成,車行會更快捷,人行會更精彩。如果生命尚存,一定要創造機會再來。
怒江峽谷內素有“十里不同天,萬物在一山”之説。兩岸原始森林密佈,珍禽異獸繁多,古木參天,松蘿滿樹,雪山林海,急流飛瀑,配之以傈僳族獨特的民族風情,讓怒江峽谷有了不少夢幻和傳奇。汽車沿着怒江一路攀援,車外風光無限,車內笑語連連。走走看看,記憶猶新。
貢山縣境內的老虎跳以險峻著稱,最窄處不到20米,江中有一塊2米見方的巨石橫卧江心,江水從巨石兩側跌落而下,浪花飛濺,驚濤拍岸,湍急的水流猛烈地撞擊在礁石上,發出震耳欲聾的轟鳴,像老虎在咆哮,傈僳族語稱為“臘跨洛”。傳説魔法詛咒變成老虎的王子,為了與從小看着長大的姑娘相會,走了3天3夜,到達此處時奮不顧身地跳到江中石頭上,再往前一躍跳過了江面,與姑娘見了面。天神看到這動人的一幕,便使法恢復了王子原形,從此他們在這裏繁育後代,過着幸福美滿的日子,他們的子孫後代就是今天的虎氏民族。
福貢縣北部,怒江東岸,匹河民族中學院內有一塊飛來巨石,高3米多,直徑2米多,重500餘噸。1983年3月19日凌晨兩點半左右,隨着一聲巨響,一塊巨石隕落在福貢縣匹河民族中學40平米的教師宿舍庭院內,睡在牀上的十幾位老師毫髮無損。後來人們試圖尋找巨石滾落的地點,但是一直都找不到,成了一個謎。這或許就是上天賜予學校的靈石。
怒江西岸,高黎貢山中段3300米的峯巔,有一巨大的大理岩溶蝕而成的穿洞,透過石洞遙望明亮的天空,彷彿一輪圓月高高懸掛在天際,傈僳族語稱“亞哈巴”,意為石月亮。相傳遠古時候,天神努娃用泥塑了兩兄妹,哥哥叫啓沙,妹妹名勒沙,把他們送到怒江邊。龍王的女兒和啓沙建立了愛情,龍王反對,要發大水淹死他們。啓沙兄妹漂到高黎貢山山頂的一座石峯前,下面就是萬丈深淵,千鈞一髮之際,啓沙拿起神弓對準山頂連發三箭,山頂頓時被射穿一個大洞,這就是後來的石月亮,而啓沙射出的長箭落在亞坪原始森林,化作了一根石柱,從此與石月亮遙遙相望。
怒江第一灣是怒江峽谷的標誌性景觀。怒江由北向南流經貢山縣丙中洛鄉日丹寨子附近時,受王菁千丈懸巖絕壁的阻隔,便改變流向由東而西,流出300多米以後,又被丹拉大山擋住去路,只好再次調頭由西向東急轉,形成一個U字型的大彎,傈僳族語叫“火夾”,後統稱為怒江第一灣。這裏江面海拔1700米,氣勢磅礴,風光綺麗,水勢緩慢,兩岸風景獨好。灣中地勢平坦,三面環水,土地肥沃,沿江綠樹成蔭,一個叫坎桶的小寨子,在這片秀美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過着古樸而和諧的生活。
温泉被傈僳族看作是上帝賜予的聖水,能洗去一年的污晦,迎來新年的吉祥。六庫城北12公里處,有一片天然温泉羣,熱氣騰騰,被人們稱為“峽谷十六湯”,平均水温50度,最高達80度。每年春季初二到初六,居住在三鄉五嶺的傈僳族同胞,帶着全家老少和豐盛的食物,聚集到這裏的温泉洗浴。男女老少赤身裸體,互不避諱,因其自然的洗浴方式而被譽為“沐浴天堂”。洗温泉浴是瀘水傈僳族的習俗,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澡塘會期間,還要舉行“上刀山、下火海”、民族射弩、溜索、鞦韆、對歌、民族歌舞等眾多傳統活動,因而澡塘會也成為了外界瞭解怒江峽谷文化的重要窗口。
貢山縣丙中洛鄉以北3公里處的石門關,天然的大理岩經過億萬年的演化形成了江岸絕壁,石壁高約80米,江面寬約90米,石壁整體幾乎垂直於江面,當地人稱之為“納依強”,“納依”是仙人洞的意思,“強”是關口的意思,納依強意為神仙也過不去的關口。石門關非常震撼,讓人不得不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石門關旁的公路是怒江北和西藏茶馬古道上的必經之路,在沒有修通這條公路之前,西藏察隅縣察瓦龍鄉的馬幫都要通過人馬驛道來丙中洛託運物資,現在公路修通了,仍有馬幫進出。 (冬行雲南日記4 2020.11.28-12.23遊覽 1.6寫於珠海)
(怒江第一灣)
(桃花島)
(石門關)
(霧繞色染)
(霧裏村人馬吊橋)
(怒族村落)
(霧鎖怒江)
(丙中洛)
(山腰梯田)
(福貢縣城)
(江中松)
(怒江第一嘯)
(逢荒種茶)
(石月亮觀景台)
(見地立家)
(連心橋)
(石月亮)
(六庫)
(瀘水縣新城)
(凌空的公路)
(路在天上)
(人馬吊橋)
(老虎跳)
(專注的小孟大哥)
(留住記憶)
(洶湧澎湃)
(怪石嶙峋)
(第一嘯觀景台)
(國道219)
(層層疊疊的民居)
(山脊上的炊煙)
(山頂上的村落)
(福貢縣民族中學)
(飛來石)
(怒江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