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我們都享受者着科技帶來的方便,而我們的生活也處處離不開現在的一些發明創造了。而我們現在再看古代,會感覺它們極度落後,其實不然,古代的人類雖然沒有我們現在那樣便利的生活,但是他們他依然用自己的智慧創造出了很多作品。而這些作品的產生,也極大地方便了他們的生活。
説到古代人的發明創造,一般人下意識就會想起四大發明,但其實在古代,除了四大發明勞動人民還有很多智慧的結晶。
而在很多儒生的眼中,這些發明創造頂多只能算得上“奇淫技巧”,那麼,古代有哪些“奇淫技巧”呢?
榫卯結構説到古代人的智慧結晶,就不得不提榫卯結構了。對於古代建築來説,這項技術實在是太過關鍵了,古人就是利用榫卯結構建造出了很多的高樓。在眾多的榫卯結構的建築中,最有名的就要數故宮了,故宮建成於明朝,距今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了。要知道,故宮所在的北京附近就是地震的活躍地帶,而在這漫長的600多年的時間裏,北京那邊大大小小發生了200多場地震,而故宮卻並沒有受到這些地震的影響而損毀,要知道這些地震還包括了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呀。
其實,這些都是因為地震所採用的榫卯結構對於防震有着極大的作用,榫卯結構不同於現代以堅固著稱的鋼結構,它具有一定的柔性,也真是這種特性,讓他可以在一定程度內進行變性,而地震發生的時候,建築就是通過這種變形抵消了地震帶來的影響。曾經有一支專業的木匠團隊對故宮的建築進行了一併比例的縮小複製,用以測試其能夠承受的地震強度,最後測試結果表明,哪怕是地震等級來到了10級,建築模型的牆壁已經坍塌,然而建築的框架結構依然沒有任何問題,只是發生了一些小小的位移,由此可見榫卯結構的堅固程度。
可惜現代的很多木匠已經無法做出完美的榫卯結構了。
候風地動儀地震可以説是一個非常大的自然災害來,不同於乾旱、洪澇這些天氣災害還可以進行一定的預測,地震的發生一般都比較突然,因此不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一旦發生地震,很容易就造成非常大的人員傷亡。
東漢也是一個地震頻發的時代,為此,當時的太史令張衡特意發明以一種能夠預測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據記載候風地動儀是有精銅建造的,狀入酒樽,儀體有八龍銜珠,珠子下方則是八隻蟾蜍。
根據《後漢書》上的記載,候風地動儀被放在洛陽,雖然被髮明出來了,但是當時的人們並不相信,直到有一天位於甘肅方向的那隻銅珠掉下去了,沒過幾天就傳來消息,甘肅隴西發生了地震,人們這才相信地動儀的準確性。
不過可惜張衡的地動儀並沒有流傳下來,甚至連圖紙和製作方法也消失了,因此我們只能在《後漢書》裏面看到關於地動儀的記載。曾經有專家復原過地動儀的模型,雖然也能根據地震做出反應但是效果沒有候風地動儀那樣精確,也沒有候風地動儀那樣的預測功能。由此可見古人的一個手工技巧之高超,就算時間來到現在人們也無法完全地將其模仿製造出。
指南車與記裏鼓車指南車是一種用來指示方向的車,他是古代帝王出行的一種儀仗車。但是不同於指南針利用的是磁效應,指南車的工作原理是利用齒輪傳動來指明方向。一般來説,車在行走的時候,車內的齒輪就會開始轉動,利用車子轉向時車輪的傳動帶動車上用來指明方向的木人的變動,事實上,不論車子怎麼懂,指南車上的木人手指着的方向永遠都是出發之前預先設置的方向。最初指南車還關係到了皇帝的尊嚴和體面,可惜自宋滅亡之後,指南車也絕跡了。
記裏鼓車是古代專門用來記錄車輛行駛路程的馬車,他的構造跟指南車有一點像,同樣也是古代帝王出行時的一種典禮車。記裏鼓車分為兩層,每層上面都有一個機械人,手裏拿着小木錘。吉古麗車利用齒輪的差動關係進行工作,車架每行駛一里的路程,下面那個小人就會敲擊一次鼓,而車子每行駛十里的路程,上面的小人就會敲擊一下鈴鐺,非常的方便。
事實上,古人還有很多實用的一些小發明,比如説冰鑑,就是古代版的冰箱,既有保存食物的功能,又能夠散發冷氣,對於人們的生活是非常方便的,而這種工具,早在周代的是時候就已經出現了。可見在古代即使沒有現代這麼多的動力設備,但是勞動人民的創造性還是非常強大的。這些技術就算是放到現在,也是很多工匠所達不到的。因此我們要常懷着一顆敬畏之心,敬畏科技,也敬畏古代的工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