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官營村位於寶豐縣周莊鎮政府東南4公里處,西鄰馬起營,東接香山礦,北靠鳳凰嶺,南至平頂山新華區滍陽鎮夏店村,烏江河在村南自西向東緩緩流過,是明清至近代滍陽通往洛陽官道上的重鎮,有“三里長街,通衢重鎮”之稱,是遠近聞名的商貿聚集地,也是河南省首批傳統古村落。
“鎮街犼”現仍亭亭玉立,古有正氣鎮邪之説,現在實屬一景。呂雅涵 圖
很早就想去傳統古村落——餘官營看看,卻終未成行。近日的一個上午,風清天藍,雲朵幻形,筆者和縣作協採風團的文友們,有幸一睹了餘官營村的風采。
車到村南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造型考究,氣勢宏大,狀如“餘”字的入村標牌(下圖),它猶如一個威風凜凜的大將軍矗立在村口,把守着村門,標牌上“餘官營村”幾個大字端莊大氣,剛勁有力,彰顯着村子厚重的文化底藴。
狀如“餘”字的入村標牌
穿過入村標牌,放眼望去,寬闊平整的街道,房屋林立的建築,路旁花樹掩映,俯仰生姿。臨街的牆面上,隨處可見以“中國夢”為主題充滿人文氣息的“孝”“賢”“勤”“感恩”等牆畫。站在這一幅幅畫前,看着來往穿梭開心玩耍的大人、小孩兒,心被一種叫幸福的字眼兒浸潤,熨帖到了極點兒。
正陶醉間,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軍區寶豐舊址羣呈現在眼前。這是一幢三間的老屋,低矮破落,臨街而立,由於年代久遠而又要保持原貌,看上去就像一個飽經滄桑、身體孱弱而依然安詳的老人,它的每一道溝壑都寫滿歲月的痕跡,但相見的那一刻依然親切、慈祥、温暖、歡喜。推開屋門走進去,仰視可見屋頂由於瓦片脱落而有碗口大的破洞,露着天,又逢夏季連陰雨,地面上被雨水沖刷的印痕清晰可見。屋子正面靠牆正中央,擺放着一張老桌子,兩邊有兩張舊式圈椅,桌子上擺放着當年鄧小平、劉伯承等革命老前輩在這裏工作、生活時曾用過的馬燈、手電筒等物件,牆壁上掛着革命老前輩當時的留影。觸摸時空,叩問歷史,眼前這斑駁的老屋,讓人隱約聽到了戰場上的嘶吼,嗅到了血雨腥風的味道,也感受到了歷史的光芒!
“三尺巷”又名“常家過道兒”,因有兩家常姓人家居住而命名。 呂雅涵 圖
沿着老屋左側的石砌小道向裏走,是赫赫有名的餘家大院。餘家大院是仿徽式建築,採用三進式院落佈局,包括前廳、二道梁、後院。前廳是舉行家庭禮儀、接見貴賓以及長輩們、當家人居住的地方,各幢房屋都朝向院內,以走廊相連接;穿過二道梁是後院,後院是倉儲以及下人養牛餵馬的地方。院內都是青石板鋪墁,亭台迴廊已不見蹤影,唯有曲徑花草與前庭後院交相輝映。坍塌的牆壁旁有舊時的石磙、石碾、450斤重的誠信油秤等,彷彿在訴説着興衰榮辱的過往。餘家大車門設在院落南端口,氣勢恢宏,古樸端莊。門樓上有磚雕門罩,石雕漏窗,兩扇門板久經風雨,尚保存完好。前庭後院按功能、規模,合理佈局,建築以木構架為主,牆體基本使用青磚、青石砌就。屋頂用黛瓦遮繕。注重雕飾,如屋脊有栩栩如生的獸雕等。高牆封閉,羣房一體,使整個院落體現出很強的向心性、凝聚力。
文友們參觀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軍區寶豐舊址鄧小平臨時指揮部。 毛讓 圖
向南走出餘家大車門,迎面就是“三尺巷”,沿“三尺巷”左拐有十來米,緊靠餘家大院南牆,就是餘家老井。井上有一座亭子,井周圍有石砌方台,縫隙間雜草叢生。井邊緣有過去的抽水裝置——轆轤和井繩,只是為了保護這口井,已被禁用。據説村裏像這樣的古井留存下來的有8座,還有石橋、寨壕、古街、餘家祠堂、餘家家風家訓館、三絃書屋等。
“三尺巷”向東十字路口,村道正中央,我們的眼眸被一座石雕神獸點亮,原來這神獸叫“鎮街犼”。相傳為龍生九子之一,一種吉祥瑞獸,是皇家的風水鎮物,能招財化煞,辟邪仿小人。據説當年因為西北方向風水緊,村民為了辟邪化煞雕刻了這個神獸放置於此,取名“鎮街犼”,護佑村民至今。
餘家老井始建於明、清,像這樣的古井,村內有八口,現在仍有六口常年為全村人畜飲水水源。呂雅涵 圖
近年來,餘官營村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加快實施美麗鄉村建設工程,大力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使這個紅色傳統村落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在這裏,古老與嶄新對接,傳統與發展對話。人行茂林修竹間,可上溯古代,下探未來,着實讓人心曠神怡!
“江山留勝蹟,我輩復登臨。”大美鄉村沉澱了太多的歷史故事、美麗傳説,它就像一幅陳年水墨,歷經歲月風霜的洗禮,墨色濃淡產生的物象,依舊純香;它就像是一罈陳年老酒,窖藏着歲月,藴藏着文化,珍藏着歷史;它藴含的醇厚的美質和古老情懷,就像灶間最尋常的飯香和村頭最親切的鄉音,讓人服貼和親近;它也像是一塊金字招牌,壯大村民的文化自信,引領村民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